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教育

作者:冯骥才 发布时间:2018-12-05 来源: 最美教育人

  娃道·百家谈  第15篇

    重建人文精神根底在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常能听到“人文精神缺失”的叹息与无奈。

  所谓人文精神,在我看来,是指人类共同信奉的那些真理性的精神。比如我们常说的科学精神、体育精神、民主精神、爱国精神、社会公平与平等的精神、人道主义精神等等,这些精神确保人能自由、幸福且有尊严地活着,有利于人的幸福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今,人文精神的固有准则、特别是传统的价值观正遭遇到颠覆性的冲击,诸多迷惘和困惑摆在社会和个人面前。面对物欲横行与享乐盛行,我们却手无寸铁,无能为力——重建我们的人文精神迫在眉睫。重建不是推倒重建,而是面对当代社会现实的重新构建,做到有所坚持,有所担当。

  要重建,根底在教育。或者说,人文精神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教育。

  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一个人所要完成的不只是知识性的系统的学业,更重要的是拥有健全而有益于社会的必备的素质——这个素质的核心是精神,即人文精神。具体到个人,它表现在追求、信念、道德、气质和修养等各个方面。

  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任何知识如果只有专业目标,没有人类高尚的追求目标和文明准则,非但不能造福社会,往往还会助纣为虐,化为灾难。反过来,自觉而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则可以促使一个人心清目远、富于责任、心灵充实、情感丰富而健康。

  教育,最好的目的是解放孩子

  当今中国的大学正在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人文教育,如开设人文讲堂、建立各种艺术组织与文化中心、开展校内外济困扶危的公益活动、招募志愿者参与社会实践等等,旨在扩大学生的精神视野、关切社会难点、加强心灵修养与审美素养,同时深化校园里崇尚精神的人文氛围。尤其是理工科大学已经渐渐看到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这都是十分积极的现象。

  人文精神是人类创造的另一个太阳——照亮自己和照亮未来。我们需要通过教育,让人文精神的光辉继续照耀我们前进。

  文化建设应该从教育开始,从孩子开始。文化是心灵里面的事,对孩子的教育不仅是课本、课文,很多文化是需要感受的,文化教育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需要想更多的办法让孩子从小心灵里就有文化的情感和情怀,这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建议教育界重新再考虑考虑美育的问题。

  目前我们的教育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视野非常窄。我对学生的期望是“挚爱真善美,关切天地人”,有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会采取实验室的办法,比如把一个项目放在一个空间里面,集中老师和学生共同来研究一个项目,一块儿去做考察。在跟比如搞文化遗产的学生交流的时候,我可能把我对文学、对艺术的一些理解告诉他们。

  教育,最好的目的是解放孩子,解放他的潜质、个性,和与生俱来的智慧,帮助他找到自己。

  我记得有一次在英国一个大学里听过一次课,一个很有名的教授上课的时候提出一个观点来,和学生们辩论,最后辩得很狼狈,完了以后,他哈哈大笑。我说你今天是不是有点狼狈,他说不。他说充分用了他们的智慧,把我辩倒了,我就成功了。  

责任编辑:耿美琳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