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道·百家谈 第16篇
照理说,一周有5个工作日,孩子也应该上5天学。可是,每到周末,孩子们却往往更加忙碌了。不论是上午、中午,或是晚上,在各种社会培训机构门前,家长们将大门围得水泄不通,接送孩子的车辆里外三层排起了队,时常造成交通堵塞。这种现象,在中国各个城市,似乎都很普遍。
曾几何时,送孩子去培训机构补课,努力让孩子获得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奖状,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一些家长开始不满足于仅仅把孩子交给学校的想法。因为,如果你不把孩子送到培训机构培训,不参加这些机构组织的考试和比赛,不获得较高等级的名次和奖项,那就意味着你的孩子很可能上不了知名的初中,上不了知名的高中。
获奖很重要,获奖的名次、等次也同样重要。很长一段时间内,它曾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家庭今后的开销。获了奖,奖次等级高的,一些名校会主动上门找你签约,免去各种学杂费用,还给予丰厚的奖学金;没有获奖的,进名校的难度大大提高——那就进入普通公办学校吧,可这恰恰是许多家长心有不甘的。
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获奖指挥棒”应运而生了。它与“培训指挥棒”互相作用,指挥者家长和孩子马不停蹄地穿梭于各种培训之间,花费不靡,也消耗了很多宝贵的时间。
家长的心态如此,那么孩子呢?一开始,他们可能排斥、反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大都慢慢接受现实,并认为这是他们理所应当的生活。
今年年初,教育部发布《公告》指出,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竞赛挂牌命名表彰等活动的结果只能视为荣誉,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承认违规开展的此类活动的成绩或结果。另外,未经教育部批准,各类竞赛、挂牌、命名及表彰等活动不得冠以“全国”字样。
发布《公告》的当下,就曾有人提出疑问:教育部的做法是否能根治培训热、获奖热的情况呢?对此,有专家回应《公告》推进是为了规范竞赛,同时进一步强调竞赛的荣誉性,告诉学生和家长,比赛只是作为对学生的评价和荣誉,而不是作为一种利益化、功利化的测试方式。
对此,小编认为,这样的规定或许能让一些家长暂时放下手中的“获奖指挥棒”,但是更重要的是,家长们应当放下在孩子求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急于求成、揠苗助长的心态。一纸证书所能给予孩子的,毕竟很有限,但孩子为此失去的快乐成长的机会,却再也无法弥补。
(来源:《自然长大》,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