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都“望子成龙”的时代,怎么做一个“不着急”的聪明家长?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2-12 来源: 最美教育人

  娃道·百家谈 第21篇

  现在的家长都知道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于是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带他们去兴趣培训班——画画、跳舞、乐器,都来一遍。但是这样忙忙碌碌的背后,孩子的兴趣还在吗?我们要知道,带孩子去体验是为了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而不是把兴趣强加给他们。今天的话题我们从一则名人故事开始。

  名人故事

  1881年10月25日,毕加索诞生于西班牙美丽的古城马拉加的堂。他的父亲堂何塞是一名美术教师,经常在家画画。从很小开始,妈妈为了防止毕加索打扰父亲,就会给他一支铅笔,结果他还不会说话就会用笔和纸表达自己的意思了,甚至会画圈圈跟父母要小甜饼。

  父亲发现了小毕加索的绘画兴趣,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引导他刻苦训练,专门养了一群鸽子让他反复观察、反复画画,直到父亲满意为止。经过严格的训练和刻苦的学习,小毕加索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画家。可是,到他上学时,大家认为应该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却出了问题。上课时,他总是想着画画,老师的课一点儿也没听进去,书上到处画满了画,成绩十分不好。

  父母虽然为他的成绩感到着急,但是父亲认为对于天赋极高的人,一些成规旧套是不适用的,如果不因材施教,就会埋没人才。因此,父亲没有因为小毕加索文化课不好而停止教他画画,相反,对他的要求更严格了,一只鸽子腿都要求反复画几天、上百次,还带他到斗牛场画画并点评。

  10岁时父亲应聘到拉科鲁尼省立美术学院担任人物和装饰画老师,小毕加索也进入工艺学校接受严格正规的绘画训练,这里没有令他头疼的数学课,要学的全是他喜欢的人物画、油画、风景画、古代画、装饰画的复制技巧,枯燥和近乎残酷的训练极大地刺激了他的创作欲望。他在学校学习临摹,素描几乎达到完美程度,在家他进行新的尝试,开始了一些大胆的变形。对于他的一些出格画法,父亲虽然不赞成,但没有阻止,而是任由他大胆地画下去,甚至充当他的模特,带他参观艺术博物馆,把自己所有的“衣钵”传给了他,并倾其所有,在小毕加索14岁时为他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使得他从这一天起对人生作出了抉择——将绘画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

  毕加索9岁画作《马背上的斗牛士》

  从毕加索的事迹我们可以看出:家长要坚信自己的眼睛,坚持对孩子的信心,当孩子找到了他们的兴趣点并愿意为之付出时,家长应当采取一切理智的、科学的、有利于孩子天分发挥发展的行动,与孩子一起坚持。

  下面,小编与您分享一篇文章,它告诉各位家长在大家都望子成龙、争当“人生赢家”的时代,如何做一个“不着急”的聪明人,给孩子和自己一些时间,找到他们生命中的闪光点,实现他们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鼓励孩子发现、培养自己的兴趣

  在很多学校演讲,经常被问到孩子发展的问题。我通常有一个标准的回答:“一个小孩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发展方向,而且不同的方向在不同的小孩身上可能完全不一样。”

  在我6岁时,我的父亲杨武之从美国留学回来,到厦门大学任教,把我送到一个附近的小学校读书,小学教授手工、音乐等科目。在一次手工课上,老师让大家用泥巴捏个小鸡。我把自己的作品拿回家,得意地给父母看,父母夸赞好得不得了,问我“这是不是一根香肠?”

  如果没有这方面天分的话,朝这个方向发展是没有希望的。一个孩子要发生兴趣的东西,通常他是有能力自己找出来的。不管是父母也好,老师也好,要鼓励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要鼓励他培养自己的兴趣,鼓励他将来发展自己的兴趣。

  聪明的孩子不着急

  我在初中数学已经非常好,父亲又是数学教授,在初一、初二的时候父亲本就可以就教我学微积分、高等分析等,但他没有这么做。他要修补我不足的地方,他的想法是:“这个孩子数学本领很好用不着着急,可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所知道的恐怕不够多。”所以特别需要补充我在这方面的知识。

  在我初一结束的暑假,父亲找了清华大学历史系高材生丁则良,丁先生在文史方面有很高造诣,他后来是位著名的历史学家——父亲请他每天早晨给我补习《孟子》。于是我就学了一个夏天的《孟子》。一学期没念完,第二学期又念了半个暑假。两个暑假之后,我可以把《孟子》从头到尾背下来。我想,这个过程对我人生有决定性的影响,远比我赶快去学一些高等分析、微积分更有用。

  两个暑假我把《孟子》从头到尾背熟了。因为丁先生历史知识非常丰富,他给我讲到中国历史上种种事件,使我对中国古时候的历史发生了很大兴趣。今天回想起来,我觉得父亲当时所做的事情是非常正确的。不幸的是多半聪明小孩的父母都没有我父亲聪明,他们都有个倾向,就是赶快把他送去学习。

  “专”之外,也要扩充自己的偏好

  中国教育体制下,整个教育哲学是希望孩子们“专”,“专”有它的好处,可也有它的缺点。它的缺点就是使每个小孩不敢把知识面扩充开。

  当时,我在图书馆看的书,也不只是跟数学和物理有关系,我记得我看的另外一本书,是当时非常向往的,一个叫做斯文·赫定的瑞典人写的一个本书,他20世纪初到了中国新疆探险,穿过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写了《亚洲腹地旅行记》。

  看了他的书,我也特别想哪一天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也是非常好奇,那么大的沙漠,他历史上第一次带领一个队伍从大沙漠的北边库车一直到沙漠的南边??差点丧失了生命……因为这本书,以至于到今天,我对于新疆还是非常有兴趣。

  每一个人因为他的天分不同、背景不同、环境不同,或多或少还都有一些偏好。而我个人认为,每一个年轻人,要想办法发现自己的偏好,能够发现自己的偏好,培养这个偏好,这非常重要。

  综合整理自:《自然长大》(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光明日报、教育思想网

责任编辑:耿美琳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