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道·百家谈 第46篇
马上就要迎来期末考试了,老师、孩子、家长都进入了紧张的“备战”状态,但是,有的孩子依然沉迷于手机游戏,家长怎么说都不听。你的孩子也是这样吗?平时呢?也常常无法自拔吗?下面这位家长的情况比较典型,一起听听他的困惑和专家给他的建议吧。
我儿子今年五年级,自从给他买了手机,他就迷上了手机游戏。经常为了玩游戏跟我吵架,我只要批评得严厉些,他就会用不上学来威胁我。教育多次都没有效果后,我也曾没收过他的手机,但发现这样也不是办法,平时还是需要跟孩子保持联系。把手机还给他没几天,他又故态复萌,开始没完没了地玩游戏。我也是束手无策了,不知专家对此有什么好的建议。——学生家长
家长:
亲子冲突的焦点,很多孩子因为手机问题,学习受到很大的影响,于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正如上面的案例,家长也教育了,甚至没收过孩子的手机,但还是觉得束手无策。这些场景其实在很多家庭都上演过,面对网络的巨大诱惑,一些青少年我行我素,根本不愿意服从家长。
从上述手机问题的案例中,我们看到的其实是界限的问题。孩子不是天生懂规矩的,他们需要从外在的关系和服从纪律中,明白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如果做了不能做的事情,他们需要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慢慢地将界限内化,也慢慢学会自律,拥有责任心。作为家长,如何让孩子明白自己该有的界限呢?
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家长在给孩子买手机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手机对孩子是利弊共存的,在给孩子使用手机前,就应该与孩子共同商定如何使用,如果违反规定将承担怎样的后果,并签订书面协议。以下就是几条关于电子产品的使用规定,给家长们作一个参考:
每周五至周日可以使用手机,按150分钟计算,分5次使用,每次30分钟。
如收到关于未交作业的通知,第一次扣一周使用时间,第二次扣两周使用时间,以此类推。
未使用的次数可以存入账户,用于抵扣。如符合条件也可以部分提取(好比公积金的提取)。
考试成绩如达到班级前10名可以奖励150分钟(具体名次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定)。
学期结束时,账户的时间可以翻倍,作为假期使用时间的增加部分。
每学期有一次清零的权利,需付费50元,本次权利的使用时间可自己选择(付费金额可根据孩子的零用钱多少来确定)。
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定,并清楚只有遵守规定才有使用手机的权利,违反规定,就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要承担负责任的义务。孩子成为规定的制定者,在执行时就有主动性。家长并不是要控制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做,而是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并让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家长应该做的是监管。孩子并非天生就能自律,他们需要的是“他律”,需要家长提供这种“他律”的功能,确定孩子按照约定的要求完成了该做的事情,否则就要采取“因果法则”,让孩子去面对不执行约定的后果。这个后果一定是孩子不想要的,只有当一个人的行为导致他必须面对不希望的现实结果时,他才会有真正的改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在孩子小的时候,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闹或者不来跟大人烦,就把手机丢给孩子,对孩子完全没有约束。但是当孩子因为玩手机上瘾了,影响了学习,又开始单方面地给孩子各种限制,这其实违背了教育的重要原则。
孩子越长大,应当享有的自由也越多。所以,婴儿期的孩子得到较少自由,负担较少责任,慢慢到了儿童期,可以承担较多责任,享受较多自由,到了青少年时期,自然能够成熟负责,享受更多的自由。所以孩子的自由度应该与他的自控力水平相符。
没有界限的自由是没有智慧的,只有懂得了节制和遵守规则,才能真正享受自由带来的快乐。父母最需要做的是平静、耐心地与孩子设立界限,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下,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拥有受益一生的好品格。
作者:李岚(苏州大学实验学校学生部主任兼健康中心主任,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曾获全国“十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苏州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