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道·百家谈 第53篇
经常有家长产生这样的疑问:我家也算书香门第,家人都爱读书,但我家孩子虽然读书数量多,质量却低,而且无论从知识面上、写作水平上、理解能力上都很一般。这是为什么呢?
在这里,小编给家长推荐一篇文章,一起来看看全国语文优秀教师邓燕萍是如何说的——
孩子读书数量多、质量低,我想,是不是在阅读方法上出了问题呢?
1.无用式阅读——拿书即可
家长朋友,您觉得孩子书虽然读得多,但却没多大用。让我想起当今家长对教育“有用论”的态度:弹钢琴是有用的,玩沙子是没用的;上补习班是有用的,过家家是没用的;背唐诗是有用的,看小人书是没用的。
对于人生而言,“有用”的东西,可能只是暂时有用,以后一生无用;“没用”则可能是暂时没用,以后终身有用。如果纯粹为了当下的所谓有用,而扼杀孩子的阅读兴趣,反而得不偿失。家长要鼓励孩子多读“无用”之书,摒弃浮躁功利,遵循内心愉悦,陪孩子来一场酣畅淋漓的无用式阅读。
2.无痕式阅读——随身带书
让孩子感觉不到读书的时候,就是读书的最好状态,因此家里藏书要丰,随处可取。曾国藩10年营造富厚堂,家中藏书30万册,子弟个个好学,传承百年家风。每个家庭未必要汗牛充栋,但至少书桌、床头、案几、沙发,目光所及之处都是书。
阅读不放假,一生陪伴,它必须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完全不拘泥时间空间的限制。家长要养成随时随地读书的习惯,比如提醒孩子出门随身带一本书,周五陪孩子看《诗词大会》《朗读者》,每天玩看图说话、连词成句的游戏。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将阅读无痕地嵌入生活。
3.经典式阅读——各取其法
鲁迅先生一生读书无数:国学1552种,现代498种,西学1189种,综合996种,总共4233种,共计2万册左右。书目涉及经史子集和外国的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宗教,其中经典之作占据80%。
家长在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之后,要引导孩子读经典。例如课标推荐的中小学生必读书目、古今中外经典名著、口碑较好的名家名作。同时在阅读方法上加以引导: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法,苏东坡的由此及彼法,鲁迅的从字缝里读出字法,胡适的于不疑处有疑读书法,四种方法各有妙处,可根据个人阅读经验选择其一。
4.批注式阅读——亲子共读
对于精读篇目,最好莫过于批注式阅读。它是最省时最高效的阅读手段,能全面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其范围可涵盖散文小说、文言文、唐诗宋词、现代诗歌等。批注的内容涉及到标题理解、词语积累、内容概括、情感品味、写作手法、句子赏析等。
家长可先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批注方法,鼓励孩子在阅读的重点、趣点、盲点、疑点上做记号,写感想。用不同符号和颜色标注感兴趣的内容,尽量做到图文并茂,既有可观性,也有实用性。
家长和孩子还可同读一本书,然后各自做批注写感想。这样既能加强亲子关系,又能在方法上巧妙引导,还能形成思维的碰撞,可谓一箭三雕。
--------------------------------------------------------------------------------
作者:邓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