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道·百家谈 第66篇
兴趣是发展智能的“催化剂”,是开发智能的“金钥匙”,但孩子的兴趣常有可能发生变化,今天感兴趣的东西明天可能就不感兴趣了。很多家长为此头疼不已。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一位聪明的妈妈是怎么做的。
她的女儿原先对画画很感兴趣,但自从被爸爸批评画得不太好之后,女儿就不爱画画了。
这位妈妈没有急着责备孩子,而是试着问女儿:“这几天你怎么不画画了?”孩子边玩边对她说:“我现在对画画不感兴趣了。”
妈妈想,这样可不太好,不画实在可惜,但又不能强迫女儿画。经过长时间思考,妈妈终于找到了方法。
她拿了几张白纸和笔来到女儿玩耍的茶几旁边,把纸放在桌子上,对孩子说:“今天妈妈在这画画,你只能看,不能画,好吗?”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妈妈吸引过来了,她想知道,妈妈到底要画什么。
妈妈装出很享受的样子,边画边说:“地上有一座房子,房子旁边有一个花园,花园里有小兔、小狗、小猫……”女儿喜欢动物,原先也喜欢画动物,看着看着,手就开始发痒,说:“妈妈,这小白兔应该是这样画的。这小狗尾巴怎么没有了?”最后女儿忍不住说:“妈妈,你让我画这些小动物吧!”
“不行,你今天不能画,你不是对画画不感兴趣了吗?”妈妈故意说道。“妈妈,我想画,你让我画嘛!”孩子开始求她了。妈妈心里暗暗高兴,但还要让女儿再“痛苦等待”一下,直到孩子快急哭了,才把笔交给她画。
另一位父亲的做法也颇有可借鉴之处。
他的儿子上幼儿园时,受到班里同学们的影响,向家人宣布:“我要练书法!”热情持续了3个月,他弃书学画,再后来,又迷上了摄影,可最后都是不了了之。
父亲却说:“孩子不愿学是因为他不感兴趣了,让他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孩子肯定做不好。”就这样,在父亲的“宽容”下,孩子玩得无忧无虑。
他唯一的嗜好,就是每天晚上,让爸爸给他朗读童话故事,从未间断。
小学三年级暑假,语文老师要求假期写30篇作文,这该怎么完成呢?父亲灵机一动,对儿子说:“你就学着写写童话吧。”没想到,儿子一口气竟写了26篇,后来又投了稿,其中一篇被刊登。孩子拿到第一次发表文章挣来的8元钱稿费,开心得直叫唤。
从此,孩子的童话、寓言一篇接一篇地被发表,走上了创作的道路。
不管是第一位母亲的深入诱导,还是第二位父亲的从容面对,有一点我们必须要清楚:不要把逼着孩子坚持看成是一种锻炼毅力的方式。兴趣和特长培养,首先是兴趣,其次才是毅力。
父母采用逼迫的手段,既压抑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又破坏了亲子的感情。在某种意义上,童年的快乐比毅力更重要。我们绝不能用孩子现在的痛苦换取未来不可知的幸福。
父母要想让孩子快乐地学习与成长,就要以孩子的兴趣为教材,当孩子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就要提供丰富的相关材料及环境进行引导、加深、拓宽,进行针对性的“提升教育”,让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深入的了解,培养孩子专注探索的精神。
随着孩子的兴趣不断发生变化,我们要不断地进行这种教育,这样就建构了孩子不同的知识体系,发展了孩子的个性,从而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最后,孩子就能找到自己的主导兴趣和特长,即找到“智能最佳点”。
孩子的兴趣可能会产生转移,这种兴趣的转移是正常现象,是孩子发现自我、建立自我意识的过程。对此,我们完全不必大惊小怪,要认真分析,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孩子的兴趣转移。最重要的是,每当发现孩子新的兴趣时,我们一定要提供丰富的相关材料及相应的环境来进行引导、强化、加深、拓宽,进行针对性的培养。
作者:陈锋,青少年儿童成功素质教育专家、家庭教育专家,著有《成功教子的奥秘》《教育就是习惯培养》等20多部青少年儿童教育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