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孩子也是我的家人。”(图)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5-05 来源: 全媒体新闻中心

  编者按 省教育厅省教育科技工会关于开展推选“江苏教师年度人物”活动的通知发布以来,获得了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联系我们,为心目中的好老师打call。

  “寻找身边的好老师”专栏,将通过记者寻访、教师自荐、学校推荐等途径,择优推送部分教师的先进事迹,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些平凡却感人的教育故事。经专栏推送的“好老师”,将被推荐参加“江苏教育年度人物”评选。

  今天,一起来认识一位与藏族学生朝夕相处的好老师——杨艳华。

教藏族孩子是怎样的体验?

她说:“藏族孩子也是我的家人。”  

  26个字母都认不全的孩子,却在经过3年初中的学习后,成为全国西藏班的第一方阵;

  学生愿意把自己暗恋学长的事情告诉她,还让她保管记录着小小情愫的日记本;

  坐了7个多小时火车回老家探亲,呆了一天又马不停蹄地返校看望生病学生……

  如果你也是老师,就会知道要做到这些有多么不容易。但是,常州西藏民族中学的杨艳华做到了。这位常年与西藏学生朝夕相处的老师,凭借着自己对教育的热爱与坚守,赢得了学生的信任与爱戴。

  从“零基础”到全国第一

  如今,西藏地区的小学大多已经开设了英语课,但是牧区学生的英语水平,与拉萨等城市的学生还有很大差距。杨艳华刚来学校那会儿,一些牧区来的孩子,甚至连26个字母都说不全。因此,一有新生入学,杨艳华都会和其他英语老师一起认真了解学生的学情,她说,“心中有底,才能有的放矢”。

  要学好英语,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上英语。为此,杨艳华想了很多办法:唱英文歌、看英文大片、排练英文舞台剧、组织英语电影配音比赛……只要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杨艳华都愿意尝试。

  “藏族孩子要学藏语、汉语,现在还得学英语,实际上他们需要同时学习三门语言。”杨艳华内心很清楚,光有兴趣还是不够的,要学真本事,需下苦功夫。对藏族孩子来说,他们要把英语学好,就得付出比汉族孩子更多的努力。而作为他们的老师,自然也会更辛苦一些。

  同一个年级各个班级的进度几乎完全相同,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了个别的问题,老师会单独辅导;如果出现了共性的问题,英语教研组则会群策群力,经过共同研究后予以解决。作为英语教研组长,这样的方式已成为杨艳华使用多年的法宝。

  付出总有回报。杨艳华进入学校以来,她所带班级的中考成绩一定位列全国18所内地西藏班的第一名。但是这样的成绩并不能让杨艳华满意,她更看重的是他们在高中阶段甚至未来的发展。杨艳华和她的学生有一个约定,进入高中以后,如果遇到什么困难,随时可以打电话来咨询。“有一个2014级的学生如今在天津念高二,不久前还打来电话,说自己的英语成绩一点不输同校的汉族学生,能在年级排在前几名。”听到这样的消息,杨艳华感到特别欣慰。

  连夜往返只为学生安心

  对于常州西藏民族中学的老师来说,休息是一件奢侈的事。别的学校放寒暑假的时候,这里的老师还在坚守岗位。连春节、中秋节这些阖家团圆的日子,杨艳华都是陪着班里的学生们一起过的。在她看来,学生就是自己的家人。

  一次清明节小长假,学校安排杨艳华休息几天,她决定回老家徐州看看。清明节的傍晚,一家人刚刚坐在饭桌前准备吃饭,杨艳华接到了同事史磊打来的电话:班上一个叫白玛扎西的孩子突然吐血,值班老师和校领导已经将孩子送往医院。“孩子送到医院之后,诊断为糜烂性胃炎和胃穿孔,病情很快就控制住了。当时我们考虑她是班主任,肯定得跟她说一下。”史磊是这个班的副班主任,电话中他一再让杨老师放心,不用提前回来。然而,当他们把这个消息反馈给杨艳华老师的时候,杨老师已经买好火车票往回赶了。

  “那一次,杨老师让我对‘班主任’这三个字有了全新的理解。”史磊说,那是他工作的第一年,杨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他上了生动的一课,“杨老师没来的时候,虽然有其他老师在陪护,但我从学生的眼睛里仍能看到焦虑和恐惧。凌晨时分,当坐了7个多小时火车的杨老师出现在病房的时候,这个学生才真正地放松了下来,那种感觉就像是见到了自己的家人一样。”

  努力做学生的好朋友

  虽然成绩是走进高等学府的敲门砖,但健康才是幸福生活的基石,而良好的心理状态、正确的价值观则直接决定着学生的人生走向。所以,杨艳华不仅关心学生的成绩,更在乎学生的健康。为此,她努力走进学生内心,成为他们的挚友,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016年,一位女生找到了杨艳华,手里拿着一本精美的日记本。“老师,我很喜欢一个男生。但是我知道,现在不是谈恋爱的时候。”这位女生告诉杨艳华,自己绝对不会去表白,会把精力用在学习上。“这本日记本请杨老师帮我收着,等到我毕业的时候还给我,请您别看。”

  杨艳华老师深知,学生对自己的这份信任来之不易。她只是默默地关注着这位女生,并没有再提起这件事。那本日记本,杨艳华也从未打开过。

  “杨老师,真地很感谢您的信任。好几次,我想表白的时候,都是想到了您对我的信任,最终打消了念头。”毕业后,这位女生曾给杨老师写信表达感谢。

  这件事让杨艳华产生了“灵感”。她在周记本之外,还让学生准备一个写“悄悄话”的本子,鼓励大家将想不明白的事直接写在本子上,与她一起讨论。一开始,学生们写的问题大多无足轻重,但是杨艳华都耐心答复。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认真的态度感染了大家,同学们开始敞开心扉,各种涉及家事、心事的问题也都接踵而来。在孩子眼里,杨艳华是负责任的班主任,更是可以说知心话的好朋友。

原载:江苏教育报微信公众号
微信编辑:管钰

责任编辑:陈路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