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教学,看看这所学校推出的十项措施

作者:倪同岭 吴蓉 发布时间:2019-11-12 来源: 最美教育人微信公众号

  “让每一位师生自由全面地发展。”盐城市文泽小学将办学追求融入到正在推进的专项治理工作中,通过构建多元课程、打造高效课堂、提升科研水平等系列新举措新实践,让每一位学生获得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的发展空间。

  一、“多点突破”推送“高质量”的活动课程

  关心每一位学生的体质发展,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心智发展,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艺术修养和审美情操;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发展,保证学生的学术发展和特长发展……为高质量的课程注入了原动力。

书香校园,让阅读成为最美风景

悠扬清脆的音乐声中,捧书而读的竹娃随处可见,阅读已然成为一种常态。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校园读书节活动,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形成读书明理、读书求知、读书成才的新风尚。

艺体活动,让孩子们放飞自我

  操场上,足球小子们挥洒汗水;舞台上,小天鹅们摇曳生姿;翰墨飘香,一个个小书法家在宣纸上行云流水;一个个小棋手在方寸棋盘间斗智斗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发展。校园里到处洋溢着活力、渗透着快乐、充满着阳光!

 

尚美课程,让心中迸发奋斗的力量

  “音诗画”尚美体验活动课程中,学生在音乐中寻找“美”的节拍,在诗歌中感受“美”的韵律,在图画中体验“美”的意境。他们在欢快的节奏中舞蹈,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创编,在跳动的律动中画出美丽的音符,在快乐的游戏中寻找“乐”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动手操作的实践性能力,审美力和鉴赏力得到了充分彰显。

    二、提高课堂质量,打造“四有教师”

  学校着眼于“解决教师教学的实际问题”,制订了一系列以研促教的教学计划,采取“多线并进”的方式开展教研活动,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上下功夫,杜绝“满堂灌”,提升师生间有效互动,教学相长;提升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在保证每周每学科一节公开课的同时,学校还开展了数学、语文学科青年教师同课同构比赛、教师读书分享活动、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切实提升教师的基本功素养,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除了备好“校内课”,还要练好“校外功”。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学校通过“教师走出去,经验请进来”的方法,承办各项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他们最有发言权,听听当事人怎么说

  二(4)班张恩铱

  我在学校学得可轻松啦!我还经常参加各项比赛,这学期我通过“竞聘”担任了班级的宣传委员,老师夸我真会说!今后,我将帮助老师一起,让同学们玩起来、动起来,学得更愉快!

  二(1)班杨博文的父亲

  这所学校学业负担轻,作业少,但是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光彩,他们自主能力强,有方法、会思考、善提升,生活丰富,学习轻松,全面发展。

  吴蓉老师

    其实,科学、有趣的数学活动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自我反思的时空和学习成果展示的舞台。数学节活动中,我们的孩子在简单的思维导图创作中建构数学认知结构,初步理解数学本质,培养数学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十项措施”为“高质量课堂”保驾护航

  为推进课程活动的有效开展,向高质量课堂要效益,学校从作业布置、教研活动、学业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十项新规。

  定期家长问卷,依规布置适当作业;

  双休日及节假日不加大作业量;

  利用集体备课时间,精选作业内容、丰富作业形式;

  重视学术发展,关注阅读、实践性作业的落实;

  保证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关注学生体质、心智发展;

  不以分数为评价学生依据,对学生实行成长记录等级评价;

  构建多元课程,聚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开齐、开足艺术课程,加强对艺术的学习、欣赏与评价,提高儿童的审美欣赏和艺术鉴别能力,培养儿童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高质量开展每周一次教研活动,统一进度、统一重难点、统一作业,全员教研人人围绕课堂观测点发言;

  坚持“科研兴教”办学方略,加大对教科研的奖励力度,对教学、教研竞赛获奖者给予及时的表彰和奖励。

    盐城市文泽小学校长孙亚:

  “高质量”在文泽不是空洞口号,而是扎扎实实的行动。我们要求教师把功夫下在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上,下在提高课堂质量上,下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上。文泽小学将一以贯之抓好《义务教育学校违规办学问题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的落实执行,在特色建设之路上不断奋进。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