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时服务质量如何?看淮安这所小学的“三个精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1-12 来源: 最美教育人微信公众号

  从2018年秋学期起,淮安市天津路小学为了切实解决家长“接娃难”问题,充分利用学校的场馆和教师的专业技能,因地制宜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后延时服务,并开设多样化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让每个孩子在放学后“有地方去、有地方学、有地方玩”。

这所学校是怎么做的呢?

  精心设计课后延时服务课程:

  学校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设置了多样化的课后延时服务活动课程,组建了各种“延时班级”。不仅有适应不同年龄、不同特点学生的系列化的延时服务课程,还将地方性课程、校本课程与基础型课程紧密结合起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

  王艳老师:我是绘本阅读延时服务班老师,学校的延时服务让有共同爱好特长的学生汇聚到一起,交流、研讨、切磋、提升,这样的举措不光提高了孩子的技能,还增进了同伴间的友谊。以我的课外阅读指导服务为例,爱阅读的孩子聚到一个班,共同阅读同一本书,一起交流阅读的心得,抒发阅读的感受,还可以进行编故事、演故事等相关拓展活动,让我们的课外阅读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学校每学期都会对每个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行动态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看平时上课的效果,结果性评价看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展评的成绩。如此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足以确保课程的实效性。

    精心挑选课后延时服务教师:

  为了保证课后延时服务的质量,学校精心挑选了一批责任心强、有特长的教师担任课后延时服务的“临时教师”。另外,像轮滑、创客、航模、足球、乒乓球等专业性要求高的课程,学校则外聘教练来校授课。专业的教师团队保证了课程的质量,让孩子们的课后活动质量“不打折”。

    精心安排课后延时服务行政值日:

  每天放学后,还有一群人在忙碌着,这就是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每天他们都要巡视2-3次,为孩子们的安全保驾护航。因为延时班级分散在学校的各个场馆,有时一圈下来手机的运动步数刷新了好几千步。尤其是延时班放学时,都能看到他们在校门口维持秩序,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安全地交到家长手中。

  除此之外,为了实现规范管理,天津路小学规定课后延时服务工作必须做到以下几条:

  (1)坚持“家长自愿、公益服务”原则,严禁以任何方式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参加;

  (2)严格规范办学行为,不将看管服务工作作为学校教学的延伸,不得进行集体补课或举办各种有偿兴趣班;

  (3)建议自愿参加延时看管的学生须由家长为其投平安保险;

  (4)看管教师做好看管记录,详细记录每天看管情况,出现紧急情况时及时救助并通知学生监护人,确保学生安全;

  (5)学校每天都安排分管校长和中层管理人员进行行政值班,确保延时服务班的安全、有序开展。

    听听学生、家长、老师的看法

  学生说

  秦艳艳同学:我的老家在河南,爸爸妈妈在淮安上班。他们工作都很忙,就给我报了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班。我选择了乒乓球班,每天下午四点放学就到体育馆开始一个半小时的乒乓球训练。渐渐地,我喜欢上了这项体育运动,技术也越来越好,还结识了更多来自不同班级的朋友呢!每天的课后延时班是我最快乐的时光。

    严瑾同学:今年爷爷身体不好,放学后没有人接我了。妈妈帮我报了一直想学的轮滑延时班。刚开始我在小轮鞋组,非常害怕,总是摔倒,在教练的一次次鼓励下现在我已经能自由滑行了。前几天学校还举办了省里的轮滑比赛,我现在的水平还不能参赛,但是我相信经过我的努力,一定能走上全省、全国的赛场!

    家长说

  杨弘毅爸爸:杨弘毅本学期选择的延时班是乒乓球和阅读,周一周二周三乒乓球,周四周五阅读。乒乓球教练是省队退役队员,技术高超,责任心强,因材施教,孩子点滴进步都会及时和家长反馈;绘本阅读课也能接受老师的多元化阅读指导和多层次故事分享,让孩子体会语言的和阅读的乐趣。衷心感谢天小老师们为延时班孩子们提供这么好的机会,老师们辛苦了!

  范雨萱妈妈:天津路小学开学不久就向所有的学生提供了特色延时班服务,不仅减轻了我们的家庭负担,也让我们可以更加安心工作,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健康、学习、成长都更为有益。

  陈晞妈妈:我家孩子报的是硬笔书法延时班,他很感兴趣。书法延时班的老师很有耐心,每天都会书写孩子当日学过的生字词,对学习内容也是一次巩固,真是一举两得。现在,孩子写的字越来越工整,漂亮。

    校长说

  高会洲校长: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工作,我们的指导思想就是“主动作为,自觉担当”,切实解决双职工、留守儿童等家庭的实际困难。保证这些家庭的孩子,放学后“有地方去、有地方学、有地方玩”。并且,我们对于课后延时服务课程的质量要求也很高,要求教师有教案、有材料、有成果,切实将此项工作组织好,开展好,服务好。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