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七 刘萍
终于正常复工了,这也意味着,在这个特别的寒假里,孩子的学习将从第一阶段——“家长全程陪读”转入第二阶段——“全靠自觉”。复工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和孩子共同讨论,达成共识:按老师要求每天保质保量完成各科学习任务;每天额外完成运动、练琴任务,剩余空闲时间自己支配。一周下来,孩子按计划执行得非常好,各科学习徐徐展开,顺利过渡到“全靠自觉”的第二阶段。
之所以这么顺利,得益于第一阶段我们努力做孩子的学伴、玩伴和聊伴。
做学伴——为孩子照亮求学之旅的灯塔。很多家长都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知道大家对这个“起跑线”怎么理解。通过近4年的陪伴、观察,结合自己儿时的学习体会,我认为家长才是孩子的起跑线。优秀学子的背后,大多有尽心尽责的父母在陪伴。就拿阅读来说,我从孩子咿呀学语时开始在家里营造阅读环境,日积月累,孩子已经养成了自主阅读的好习惯。现在我的陪读已经转移到和孩子一起阅读古文。以前我以为,学伴很辛苦,现在我觉得,学伴是我爱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而孩子恰好不讨厌这样的参与。
做玩伴——珍惜和孩子互动的黄金时间。我和孩子每天定时、定量运动,踢毽子、跳绳、俯卧撑……各种项目轮番展开,流下了汗水,更留下了欢声笑语。虽然孩子已经快10岁了,但“过家家”仍是她乐此不疲的游戏。我们商量一起玩上课的游戏,她做老师,家庭其他成员做学生。我说:“我们数学没学好,你就给我们好好上数学课吧。”于是,我特意挑一些她在数学学习中容易错或是有难度的知识点请她讲解。她认真“备课”,在此过程中逐个攻克了难点。
做聊伴——给孩子的成长注入精神给养。我不想看到饭后父母各自躺在沙发上抱着手机、眼不离屏,孩子肯定不愿看着家长醉心于手机而与自己毫无交流。于是有一次吃完晚饭,我召集全家围坐在餐桌旁,告诉家人:“在我们家,今后餐桌除了吃饭,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表扬桌、反省桌’。家人围坐一起,先跟所有家庭成员说声感谢,比如,感谢妈妈给我们做饭,爸爸上班辛苦了,姐姐今天学习计划圆满完成,等等。然后再进行自我反省,有什么不足,今后怎么改进,一一向家人倾诉。”从那以后,我们每天和孩子聊当下,聊未来,聊担当与责任、肤浅与深刻……不知不觉中,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拉近了,孩子对现实、学习甚至人生,都有了更深切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