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优秀教师的心目中总会有“梦”,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28年来,我一直默默地耕耘着,追寻着我的“体育梦”。
一语惊醒“梦”中人
出生于江苏宿迁农村的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村娃。但幸运的是,父母给了我良好的身体素质。天生好体育的我在高二时选择了走体育之路,并于1991年顺利考入淮阴师范专科学校体育系。1993年8月,我被分配到母校对面的淮阴市清河小学。
1993年8月28日是我上班的第一天,学校一位管教学的副校长对我说:“王老师,现在缺一名数学老师,你准备带数学课!”这让怀揣体育梦想的我情绪一下子低落下来,心想:我所学的体育专业不就无用武之地了吗!幸运的是,学校恰巧又新分来一位数学老师,我的体育教师梦才得以实现。我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改变,工作起来特别努力。刚上班两个月,校长便委以我重任,分管学生路队工作,让我制订一份路队检查评比方案,并写一份参与路队管理的总结反思。于是我一气呵成,一天内交稿。第二天上午第一节课后,校长找到我,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写出来的方案和总结,文笔远不及××老师!”我当时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校长,我是体育系毕业,文笔是我的弱项,××老师是中文系毕业,写作是他的长项,你怎么能拿我的短处与他的长处相比呢!这样吧,让他到操场上和我比跑步,男生的他未必能跑得过我呢!”说完后,我竟以“特别有理”的姿态看着校长,校长无语地看着我……
事后,我越想越后悔,懊恼自己的无知,其实校长一语点中了我的软肋,写作确实是我的短板。于是,我开始“在职为学”,每天下班重回母校图书馆读书,一直坚持了3年,后又通过函授教育,读完了体育本科和研究生课程。28年来,我一直坚持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丰厚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滋润着我的工作和生活。
做一名睿智的“懒惰”老师
为了上好足球单元课,我精心做了足球教学挂图和道具。我从四(1)班的第一节体育课开始,不停地进行足球脚内侧踢球动作的讲解、示范和组织,但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直不高,还不乐意配合。由于教学效果不好,垂头丧气的我在带下一节体育课前,下楼一脚踩空,崴了脚。
前一节课上得有点累,加上课间崴了脚,我便对四(2)班的学生说:“同学们,因为老师走路不小心崴了脚,不能做示范,哪位同学能按照教学挂图,当一次老师,给大家做个示范?”结果全班同学都高高举起了手,看着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如此之高,我接着鼓励大家按照挂图自学。我把50个球托摆成相距1米的“足球门”,让学生用脚内侧踢球,练习运球过“门”。下课时,我一滴汗也没有流,可每个学生都是满头大汗,我成功地当了一回睿智的“懒惰”老师。事后,四(2)班的学生经常到我办公室邀请我上体育课,还对我说:“王老师,你的脚好了吗?你可以坐在旁边告诉我们怎么踢球!我们保证认真练!”“王老师,这节体育课我们还想踢足球!”……
为什么教得特别认真的课没有激起学生体育兴趣,而“偷懒”的课,学生却那么喜欢?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那以后,我用生长定义教育,在我的体育课上决不做“按着牛头吃草”的教育。我让学生站在课的中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那以后,学生一直都盼望着上我的体育课!我的教学课也4 次获得部级、省级“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优课奖。
眼前飞来一垒球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学生都非常期待上你的课,那是一件多么惬意和欣慰的事。记得初为人师时,学生几乎都是我的“粉丝”,他们总会躲在校园一角,突然冲到我面前告诉我:“王老师,今天我们班有你的体育课,你可别忘了!”当听到我肯定的回答后,学生们便欢呼雀跃起来,边跑边喊:“上体育课喽,上体育课喽!”
为了让学生更加喜欢我的课,我总是提前备课,精心设计,运用“运动教育”理论,让学生体验“学习—训练—游戏—竞赛”等多个环节,保证学生在游戏性的竞赛中快乐地学练,玩出自我、玩出水平、玩出艺术、玩出进步。但是所有体育课的科学预设、艺术教学,首先应该建立在“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下。
1993年11月18日上午,我正在操场给二(2)班学生上投掷垒球课,我将学生排成4列横队,要求学生统一听捡拾球的信号,但是有一名学生认为自己投得太近,捡起球又向前投了出去,飞出的球正好击中前面拾球回来的学生的左眼眶上,只见这位学生眉毛中间裂开了一道口子,鲜血直流。我迅速掏出衣袋中的手帕压住伤口,立即将受伤的学生送往医院,学生的眉毛处缝了4针,在家休息两个星期。这次事故给受伤的学生带来很大的伤害,也惊动了学校和双方的家长。
经历这次教训后,我开始从教学安全的角度去备课和上课。如上投掷课,我首先让学生明确动作方法、动作范围、练习要求,并严格执行。教学中我一旦发现学生不遵守练习要求,预估会出现不安全因素时,就立即停止投掷,及时纠错,重新组织。我还经常采用哨音、手势、举旗等方式,适时使用紧急暂停信号,以防出现一些不守教学和游戏规则的“破坏分子”生出事端。我将如何拿球、投球、捡球的方式方法编成顺口溜,如“投掷安全最重要,投球捡拾规定好;喊好预备眼睛扫,苗头不对不吹哨;等待投掷两条线,前后站立方法妙;哨子红旗全用上,紧急暂停少不了;投掷器材自己制,一软二轻伤害小;教师讲解又示范,调控情绪护弱小;健康第一记心上,早做预防安全保。”
有句古话说得好“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我认为体育教师一定要强化安全教学意识,执行安全教学常规,学生才能够在体育课上安全、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泳”争上游无止境
教育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可以倾听来自生命拔节的声音。我认为学生的发展分为“魂魄”和“体魄”,两者相互融通。工作之初,我力求让我的体育课为学生的“体魄”发展助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基,力求让学生身心强健,真正体现“无体育不青春”“无体育不少年”。
1994年,我校开始招收一至六年级全托班学生,学生一周回家一次,每周三到市游泳馆洗一次澡。我观察到每当学生经过游泳池旁,他们总会目不转睛地盯着泳池中的游泳者而忘记前行,流露出对游泳好奇、期待和渴望的眼神。于是我大胆地向学校建议,每周组织全托班住校生游泳一次,既可让学生学会一项求生自救的技术和本领,又同时解决了学生的洗澡问题。学校领导班子一致认为我的建议可行且有价值,向区教育局和市体育局请示。3个月后,我校被命名为“淮阴市体育小学”,与淮阴市体育运动学校联合办学,刚工作2年的我被任命为体育教学主任,具体负责学生的游泳管理、教学和竞赛工作。那时的我借助“两校双培”的办学机制和市游泳场馆资源共享的优势,大力开展“游泳普及”的实践探索。5年后,我建议向全校5000名师生全面普及游泳。我借助省市8个课题的研究,构建以游泳课堂为主、游泳生活为辅的游泳课内外一体化的模式,在两所小学积极组织师生及学生家长开展“小飞鱼游泳文化节”“小海豚游泳文化节”活动。游泳知识、游泳技术技能、游泳精神根植学生心田,真正实现师生全面普及游泳的梦想。2013年,我在全省体教结合研讨会上作体教融合工作的主题发言,受到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王登峰司长表扬;同年,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卢逊副处长赴学校调研,对学校的体教融合办学给予高度评价。2019年,我被省泰中附中聘为该校的泰州市卓越教育培育项目“‘泳’争上游”的指导专家。同年,我以“小学一体化的实践”为研修主题,成功申报“江苏省小学体育名师工作室”。
梦想是什么?梦想是攀登者前行路上的灯塔。我的个人成长和梦想一直与学校发展同步共频,我认为只有把体育视为一项事业、一门科学、一种艺术,用求真与创新的精神,站成体育教师挺拔的姿态,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