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化:区域教师教科研训一体化的路径探索

作者:王润清 惠兰 发布时间:2020-11-26 来源: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二〇一八年十二月刊

  【摘要】教师培训工作常常呈现科研、教研、培训“三足鼎立”现象,各部门之间整合不够,各自为政,力量分散。“姑苏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框架的建立,将教师培训工作统整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区级教师发展专业课程由教师发展中心各部门承担建设,教师培训部负责对课程建设进行协调。课程的设计则是以各部门优势项目为龙头,多部门协同合作推出,打破了各部门间的壁垒,使教科研训从表面的一体化成为真正的一体化。

  【关键词】课程化;教科研训一体化;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18)94-0043-03

  【作者简介】1.王润清,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苏州,215000)副主任兼培训部主任,高级教师;2.惠兰,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苏州,215000)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2012年,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建立了“四位一体”的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旨在实行教科研训一体化的教师培训与发展模式。但在其后的实际工作中,却存在科研、教研、培训“三足鼎立”,部门之间合作不够的情况,难以形成资源整合优势。为整合区域资源,形成优势项目,激发教师主动参培的需求,我们试图以课程来统领“中心”教科研训一体化工作,形成课程体系。2017年11月,《“姑苏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框架建构方案》正式出台。

  一、教科研训一体化课程概述 

  “姑苏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利用纵轴(教师职业生涯划分)与横轴(课程分类),形成一张可无限生成的具有姑苏特色的立体化、适切化、个性化的课程网络。我们根据国内外专家对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研究,整合美国学者卡茨的教师专业发展四阶段理论,费斯勒的教师成熟发展循环论,北京钟祖荣、邵宝祥等专家的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理论,同时结合对姑苏区内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现状及培训需求的调研,将教师职业生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适应期、积累期、成熟期、创造期,并以此作为“姑苏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框架的纵轴。同时,我们依据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将姑苏区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设计为四大类,分别为“师德及职业理解课程”“个人综合素养提升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专业能力课程”,此为横轴。

  二、教科研训一体化课程推进的具体举措 

  1.充分整合,形成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建设框架。

  “姑苏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框架出台后,“中心”要求结束各部门各自为战的研训模式,由教师培训部牵头,各部门分别发挥各自优势,将部门各项活动以课程形式纳入“姑苏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为此,“中心”提出了课程开发“四位一体、彰显优势、平台支撑、协同并进”的关键词,要求区级教师发展专业课程由教师发展中心各部门承担建设,“中心”主任办公会议对课程建设进行全面指导,教师培训部负责对课程建设进行协调。同时提出了课程设计要求:

  (1)课程定位明确,目标清晰,对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起重要的支撑或促进作用,课程设置时间合理,内容恰当。

  (2)课程内容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科要求;课程内容设计合理、科学、先进,重点、难点突出,能够及时有效地将学科发展前沿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内容体系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有助于学习者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3)课程设计的各类实践教学活动能很好地结合专业理论知识,满足教师的研修需要,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显著成效。

  (4)课程设计要依据教师专业标准,按“师德及职业理解课程”“个人综合素养提升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专业能力课程”分别设计,设计时要兼顾全区教师专业发展各阶段。

  目前,“姑苏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依托“姑苏智慧教育云平台”全面启动,2018年3月实施至今已在平台开设各项课程近120个,总参培达15881人次。

  2.网络推进,形成“区本—体本—校本—个本”的研培模式。

  经过近5年的打造,姑苏区已形成“区本—体本—校本—个本”多级培训网络,各级培训各司其职,为全区教师提供适切的专业服务。“中心”以学校及教师发展共同体级培训作为教师培训的主阵地,多校联动,采用名师送培、专家巡讲等方式,送培到校、送培到共同体,有效地解决了教师工作与培训的矛盾,助推了区域培训特色的生成。

  目前姑苏区在全区范围成立了12个小学教师发展共同体和5个学前教育教师发展共同体,并制定了《姑苏区“教师发展共同体”行动指南》,从机制、路径、管理、评价等多个维度进一步简化与优化。同时秉承“规范与自主兼容”的原则,全面启动“教师发展共同体自主活动项目”申报工作,给基层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发展平台与肥沃土壤。近年来,各共同体分组横向交流研讨,强化共同体之间的学术研讨交流,扩大研究效益,有力地推动了区域教科研训一体化进程。5年来,“中心”专业人员各展所长,指导、引领全区“共同体”年均开展各类教科研训活动近200次,参与人次5000以上,其中超十分之一的活动因品质高、质量好,被推荐在全区宣传、展示、推广,实现“最贴近地面的优美飞行”。一个完善的“区本—体本—校本—个本”的区域特色研培形式已形成。

  3.着眼发展,形成“一专多能”的专业服务团队。

  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不断审视和调整自身发展理念与功能诠释,对专业人员组织关系和职能设定进行重新架构,促进每一位成员实现角色定位和工作方式全新转变,即不仅要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努力向业务精湛的研究型、智慧型、专家型专业人员方向发展,更要主动迈向多元化发展,在科研、教研、培训及信息化各方面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促进自身综合素养再提升,从而真正放眼全局,从宏观角度全面推动区域教育改革发展。“中心”要求专业人员始终把服务放在首要位置,以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的身份走进学校和教师当中,投入研讨和活动当中,及时向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咨询、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有力助推学校和区域教育稳步发展。

  4.立足建设,形成完善的区域教科研训一体化管理制度。

  “姑苏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通过系列研究,在区域教科研训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强调顶层设计,推出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以保障区域教科研训一体化的顺利推进。截至2018年9月,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已推出以下管理制度:《“姑苏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框架建构方案(试行稿)》《“姑苏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课程管理与使用制度(征求意见稿)》《“姑苏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课程建设要求(征求意见稿)》《姑苏区“教师发展共同体”行动指南》《姑苏区“共同体自主教研活动”实施细则(修改稿)》……

  三、教科研训一体化课程推进的几点反思

  其一,“姑苏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框架的建立,实现了教科研训一体化的有机整合。教师发展中心在成立之初,仅是多部门合并成为一个部门,原有的工作状态并未产生整合性变化。“姑苏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框架的建立,将中心工作统整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课程的设计原则是以各部门优势项目为龙头,多部门协同合作推出,打破了各部门间的壁垒,使教科研训从表面的一体化成为真正的一体化。

  其二,“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创设,完善了区域研培体系。各类基于“教师发展共同体”开发的课程,为区域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纯学科类、整合类课程多点开花,使活动丰富多彩,有效地推动了教科研训一体化进程。

  其三,“中心”每一位成员在教科研训一体化进程中,不断实现角色定位和工作方式全新转变。成员们不仅着力进一步提升自我的专业能力,更是主动迈向多元化发展,在科研、教研、培训及信息化各方面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促进自身综合素养再提升。近年来,教师发展中心“热情、专业、及时”的服务形象,受到学校和教师的欢迎与好评。

责任编辑:李朋飞

课程化:区域教师教科研训一体化的路径探索
发布时间:2020-11-26   
来       源:《江苏教育》教师发展二〇一八年十二月刊  

  【摘要】教师培训工作常常呈现科研、教研、培训“三足鼎立”现象,各部门之间整合不够,各自为政,力量分散。“姑苏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框架的建立,将教师培训工作统整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区级教师发展专业课程由教师发展中心各部门承担建设,教师培训部负责对课程建设进行协调。课程的设计则是以各部门优势项目为龙头,多部门协同合作推出,打破了各部门间的壁垒,使教科研训从表面的一体化成为真正的一体化。

  【关键词】课程化;教科研训一体化;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18)94-0043-03

  【作者简介】1.王润清,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苏州,215000)副主任兼培训部主任,高级教师;2.惠兰,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苏州,215000)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2012年,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建立了“四位一体”的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旨在实行教科研训一体化的教师培训与发展模式。但在其后的实际工作中,却存在科研、教研、培训“三足鼎立”,部门之间合作不够的情况,难以形成资源整合优势。为整合区域资源,形成优势项目,激发教师主动参培的需求,我们试图以课程来统领“中心”教科研训一体化工作,形成课程体系。2017年11月,《“姑苏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框架建构方案》正式出台。

  一、教科研训一体化课程概述 

  “姑苏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利用纵轴(教师职业生涯划分)与横轴(课程分类),形成一张可无限生成的具有姑苏特色的立体化、适切化、个性化的课程网络。我们根据国内外专家对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研究,整合美国学者卡茨的教师专业发展四阶段理论,费斯勒的教师成熟发展循环论,北京钟祖荣、邵宝祥等专家的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理论,同时结合对姑苏区内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现状及培训需求的调研,将教师职业生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适应期、积累期、成熟期、创造期,并以此作为“姑苏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框架的纵轴。同时,我们依据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将姑苏区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设计为四大类,分别为“师德及职业理解课程”“个人综合素养提升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专业能力课程”,此为横轴。

  二、教科研训一体化课程推进的具体举措 

  1.充分整合,形成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建设框架。

  “姑苏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框架出台后,“中心”要求结束各部门各自为战的研训模式,由教师培训部牵头,各部门分别发挥各自优势,将部门各项活动以课程形式纳入“姑苏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为此,“中心”提出了课程开发“四位一体、彰显优势、平台支撑、协同并进”的关键词,要求区级教师发展专业课程由教师发展中心各部门承担建设,“中心”主任办公会议对课程建设进行全面指导,教师培训部负责对课程建设进行协调。同时提出了课程设计要求:

  (1)课程定位明确,目标清晰,对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起重要的支撑或促进作用,课程设置时间合理,内容恰当。

  (2)课程内容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科要求;课程内容设计合理、科学、先进,重点、难点突出,能够及时有效地将学科发展前沿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内容体系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有助于学习者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3)课程设计的各类实践教学活动能很好地结合专业理论知识,满足教师的研修需要,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显著成效。

  (4)课程设计要依据教师专业标准,按“师德及职业理解课程”“个人综合素养提升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专业能力课程”分别设计,设计时要兼顾全区教师专业发展各阶段。

  目前,“姑苏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依托“姑苏智慧教育云平台”全面启动,2018年3月实施至今已在平台开设各项课程近120个,总参培达15881人次。

  2.网络推进,形成“区本—体本—校本—个本”的研培模式。

  经过近5年的打造,姑苏区已形成“区本—体本—校本—个本”多级培训网络,各级培训各司其职,为全区教师提供适切的专业服务。“中心”以学校及教师发展共同体级培训作为教师培训的主阵地,多校联动,采用名师送培、专家巡讲等方式,送培到校、送培到共同体,有效地解决了教师工作与培训的矛盾,助推了区域培训特色的生成。

  目前姑苏区在全区范围成立了12个小学教师发展共同体和5个学前教育教师发展共同体,并制定了《姑苏区“教师发展共同体”行动指南》,从机制、路径、管理、评价等多个维度进一步简化与优化。同时秉承“规范与自主兼容”的原则,全面启动“教师发展共同体自主活动项目”申报工作,给基层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发展平台与肥沃土壤。近年来,各共同体分组横向交流研讨,强化共同体之间的学术研讨交流,扩大研究效益,有力地推动了区域教科研训一体化进程。5年来,“中心”专业人员各展所长,指导、引领全区“共同体”年均开展各类教科研训活动近200次,参与人次5000以上,其中超十分之一的活动因品质高、质量好,被推荐在全区宣传、展示、推广,实现“最贴近地面的优美飞行”。一个完善的“区本—体本—校本—个本”的区域特色研培形式已形成。

  3.着眼发展,形成“一专多能”的专业服务团队。

  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不断审视和调整自身发展理念与功能诠释,对专业人员组织关系和职能设定进行重新架构,促进每一位成员实现角色定位和工作方式全新转变,即不仅要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努力向业务精湛的研究型、智慧型、专家型专业人员方向发展,更要主动迈向多元化发展,在科研、教研、培训及信息化各方面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促进自身综合素养再提升,从而真正放眼全局,从宏观角度全面推动区域教育改革发展。“中心”要求专业人员始终把服务放在首要位置,以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的身份走进学校和教师当中,投入研讨和活动当中,及时向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咨询、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有力助推学校和区域教育稳步发展。

  4.立足建设,形成完善的区域教科研训一体化管理制度。

  “姑苏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通过系列研究,在区域教科研训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强调顶层设计,推出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以保障区域教科研训一体化的顺利推进。截至2018年9月,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已推出以下管理制度:《“姑苏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框架建构方案(试行稿)》《“姑苏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课程管理与使用制度(征求意见稿)》《“姑苏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课程建设要求(征求意见稿)》《姑苏区“教师发展共同体”行动指南》《姑苏区“共同体自主教研活动”实施细则(修改稿)》……

  三、教科研训一体化课程推进的几点反思

  其一,“姑苏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框架的建立,实现了教科研训一体化的有机整合。教师发展中心在成立之初,仅是多部门合并成为一个部门,原有的工作状态并未产生整合性变化。“姑苏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框架的建立,将中心工作统整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课程的设计原则是以各部门优势项目为龙头,多部门协同合作推出,打破了各部门间的壁垒,使教科研训从表面的一体化成为真正的一体化。

  其二,“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创设,完善了区域研培体系。各类基于“教师发展共同体”开发的课程,为区域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纯学科类、整合类课程多点开花,使活动丰富多彩,有效地推动了教科研训一体化进程。

  其三,“中心”每一位成员在教科研训一体化进程中,不断实现角色定位和工作方式全新转变。成员们不仅着力进一步提升自我的专业能力,更是主动迈向多元化发展,在科研、教研、培训及信息化各方面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促进自身综合素养再提升。近年来,教师发展中心“热情、专业、及时”的服务形象,受到学校和教师的欢迎与好评。

责任编辑:李朋飞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