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乡村振兴工作站:用青春汗水耕耘广阔乡土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9-07 来源:

江苏常州西墅支队在西墅

 

  团队组建:回应祖国号召,青春乡村

  作为孕育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故土,一直以来,乡村的发展就备受社会各界有志之士的关注。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正式提出,在祖国大地上开启了乡村振兴的序幕,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各色乡建逐渐展开,乡村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富裕目标的主战场。作为身怀技能,胸有抱负的青年学子,经过本专业的特殊训练,正有着丰富的社会调研经验与良好的设计素养,工作站的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乡村发展面临的困境,迫切希望能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助力乡村振兴。

  2018年初,在南京大学校团委对学生积极展开实践,以行动回应党的号召的精神引领下,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乡村振兴工作站项目核心团队组建成功并联系了初期的指导老师,对江苏南京高淳、镇江句容陈庄等地进行了试点调研,走访政府负责人与村民,进行大量文献阅读、数据采集等一系列工作,充分了解当地发展现状和村民生产生活需求,总结出当下乡村普遍面临的困境:自身产业结构落后、经营建设不当、消息闭塞、资金不足等多种原因导致村镇特色无法彰显、产业发展遭遇瓶颈、基础设施缺少更新……在此基础上,工作营正式成立,以此团结来自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青年学生的力量,为服务的村镇政府提供具有可行性的发展规划,站在村民民生的角度帮助村镇建立可自我生长的发展机制。之后,进一步联系建筑学、规划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相关领域的专业教师,组建顾问教师团;向院系团委、南大双创办等单位申请经费;联系相关村镇政府负责人,暂定首批志愿服务地点。从2019年正式启动活动至今,工作站已开展5期工作营活动,为46个村镇提供了切实服务,成为了乡村振兴道路中的一股中坚力量。

  下乡实践:回应村庄需求,全面振兴乡村

  在展开志愿服务的两年时间里,工作营的志愿者坚持因地制宜的服务宗旨,通过驻村中深入的调研与交流切实了解村庄村民的需求,从产业、文化、组织等几大方面为乡村提供了全面振兴的服务。在常州武进区西墅村,针对西墅村作为工业强村,但面临生态发展背景下原本以粗加工机件制造为主的产业转型的困境,工作营的志愿者积极运用自身所学,白天积极走访工厂,倾听工人的意见与心声,晚上针对具体问题展开方案设计,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产业振兴乡村,打造幸福西墅的规划理念,为西墅提出以二产加工为主导的一、三产融合发展模式,聚焦产业规划、人居环境提升及文创设计方面为西墅设计了全方位的乡村发展规划,切实回应了乡村的需求。

  而在文化传承上,工作营非常关注乡村作为传统文化孕育的故土的地位,积极运用乡村文创、影像、新技术等有新意的方法为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如在泰州沙沟支队,团队关注到沙沟古镇的年轻人对当地的文化习俗都知之甚少,古镇文化凋敝现象严重。于是团队积极创新,将 AR技术与传统古镇结合,在炎热的夏季里拿着仪器在古镇的街头测试场景点位,不断比对历史遗迹,在游戏动画里重现了古沙沟的关键建筑节点,为沙沟镇制作了完整的古沙沟镇交互游戏,吸引了很多当地的小朋友驻足观看体验,此外团队制作的文化纪录片也成为当地对外旅游宣传的宣传片之一,为当地文化的传承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就这样,共46支志愿者团队为村庄提供了全面的服务,他们始终坚持从乡村视角出发,提供切实解决乡村痛点问题的设计方案与思路,为全面振兴乡村助力。

  志愿服务:踏遍东西南北,深度扎根乡村

  从江浙一方到天府之国,从彩云之南到内蒙大地,从内陆江西到沿海广东,工作营的志愿者们将青年的力量深耕入祖国的大江南北。每到寒暑假,旅途上总有步履匆匆的工作营志愿者们,他们背上行囊,带上对乡村振兴的期望,来到乡村,为乡村的发展提供了来自青年学子的力量。

  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工作营壮大为拥有432名志愿者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的志愿者奔赴各地,与村民同吃同住,深入乡村,了解乡情。暑期时不惧酷暑,寒假时不畏严寒,每天早起调研、入户采访、测绘建筑,深入了解村庄情况和村民诉求,晚上回到住处进团队讨论,每个人都在电脑前进行设计绘图,常常在凌晨才能入睡。这样的付出与辛劳成为工作营能够切实帮助村庄的基础,工作营成为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力量,与村民同住同吃的日子让工作营志愿者们深度扎根在村庄之中。

  志愿者袁琴曾说到:“在村庄里和村民度过的十几天里,看到当地条件的困苦与村民对未来生活的期望的眼神,我们为他们付出和工作的动力也愈加增强,他们的未来也就是我们要为之奋斗的未来!”

乡村振兴工作营志愿者们在乡村

  志愿收获:点燃乡振火种,投身基层服务

  工作站的乡村振兴实践活动,不仅仅为乡村带来了改变,也为同学们带来了全方位的成长与收获。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乡村振兴工作站作为沟通村民与志愿者的桥梁,让青年志愿者有机会将专业知识付诸于实践,能通过亲身实践调研了解村庄的真切的需求,并结合自身专业所学真正帮助当地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志愿者们不仅全程参与见证村庄的改变,更是在心中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譬如始于2020年的常州西墅站点,工作营的湟途焕野小队的工作成果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村民的高度认可,并在当年9月,在西墅村举行美丽乡村示范项目揭牌仪式,以校地企多方合作方式共同创建的西墅村大学生乡村振兴工作站实体空间落成,负责对外展示小队成员在工作营期间进行的文创设计、产业设计等工作落地成果。

  看见成果落地,湟途焕野小队的成员徐宇曦十分感慨:“在西墅村的这几天,它给我带来不一样的乡村世界,更深刻地感受到这片土地上村民对它的热爱。”

  服务乡村的志愿实践也给了当代青年人以成就感、自豪感。青春的汗水尽情地在田间挥洒,只要能做实事,当代青年人不怕苦不怕累,愿意到最偏远的地方去建设乡村,支援乡村。作为曾经的国家贫困县,云南双柏县的工作条件是最为艰苦的。一共需要8个人的团队,最后却有68位同学积极报名。

  “村民脸上能够露出满意的表情,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工作营首届核心成员孙磊的话说中了志愿者们的心声。

  最后,工作营为志愿者们提供的,或许不仅仅是一段难忘的下乡实践经历,更是未来建设乡村、服务乡村的一颗精神火种。毕业后参加杭州市选调,投身基层的工作站首届核心成员杨瑞东,便是最好的例子。

  “这样的一段经历我现在想起来,是十分难忘的。”工作站成员杨瑞东坦言,“可能那个时候也在自己记忆里、内心里埋下了一点投身基层工作的火种。”毕业后,他决定参加选调生选拔,并被成功录取。投身基层后,杨瑞东依然不忘乡村,十分关注当地的乡村建设,并且主动搭桥牵线,向工作站介绍了杭州余杭村。这样薪火相传的精神也正是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乡村振兴工作站能够代代相传,服务站点不断扩大、服务质量日益提升的根本原因。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乡村振兴工作站基于工作营的社会实践,用脚步丈量村庄大地,为乡村奉献自己的力量,正是无数将自身价值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践、拥有崇高理想和家国情怀的青年人的缩影。

责任编辑:耿美琳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乡村振兴工作站:用青春汗水耕耘广阔乡土
发布时间:2021-09-07   
来       源:  
作       者:

江苏常州西墅支队在西墅

 

  团队组建:回应祖国号召,青春乡村

  作为孕育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故土,一直以来,乡村的发展就备受社会各界有志之士的关注。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正式提出,在祖国大地上开启了乡村振兴的序幕,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各色乡建逐渐展开,乡村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富裕目标的主战场。作为身怀技能,胸有抱负的青年学子,经过本专业的特殊训练,正有着丰富的社会调研经验与良好的设计素养,工作站的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乡村发展面临的困境,迫切希望能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助力乡村振兴。

  2018年初,在南京大学校团委对学生积极展开实践,以行动回应党的号召的精神引领下,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乡村振兴工作站项目核心团队组建成功并联系了初期的指导老师,对江苏南京高淳、镇江句容陈庄等地进行了试点调研,走访政府负责人与村民,进行大量文献阅读、数据采集等一系列工作,充分了解当地发展现状和村民生产生活需求,总结出当下乡村普遍面临的困境:自身产业结构落后、经营建设不当、消息闭塞、资金不足等多种原因导致村镇特色无法彰显、产业发展遭遇瓶颈、基础设施缺少更新……在此基础上,工作营正式成立,以此团结来自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青年学生的力量,为服务的村镇政府提供具有可行性的发展规划,站在村民民生的角度帮助村镇建立可自我生长的发展机制。之后,进一步联系建筑学、规划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相关领域的专业教师,组建顾问教师团;向院系团委、南大双创办等单位申请经费;联系相关村镇政府负责人,暂定首批志愿服务地点。从2019年正式启动活动至今,工作站已开展5期工作营活动,为46个村镇提供了切实服务,成为了乡村振兴道路中的一股中坚力量。

  下乡实践:回应村庄需求,全面振兴乡村

  在展开志愿服务的两年时间里,工作营的志愿者坚持因地制宜的服务宗旨,通过驻村中深入的调研与交流切实了解村庄村民的需求,从产业、文化、组织等几大方面为乡村提供了全面振兴的服务。在常州武进区西墅村,针对西墅村作为工业强村,但面临生态发展背景下原本以粗加工机件制造为主的产业转型的困境,工作营的志愿者积极运用自身所学,白天积极走访工厂,倾听工人的意见与心声,晚上针对具体问题展开方案设计,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产业振兴乡村,打造幸福西墅的规划理念,为西墅提出以二产加工为主导的一、三产融合发展模式,聚焦产业规划、人居环境提升及文创设计方面为西墅设计了全方位的乡村发展规划,切实回应了乡村的需求。

  而在文化传承上,工作营非常关注乡村作为传统文化孕育的故土的地位,积极运用乡村文创、影像、新技术等有新意的方法为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如在泰州沙沟支队,团队关注到沙沟古镇的年轻人对当地的文化习俗都知之甚少,古镇文化凋敝现象严重。于是团队积极创新,将 AR技术与传统古镇结合,在炎热的夏季里拿着仪器在古镇的街头测试场景点位,不断比对历史遗迹,在游戏动画里重现了古沙沟的关键建筑节点,为沙沟镇制作了完整的古沙沟镇交互游戏,吸引了很多当地的小朋友驻足观看体验,此外团队制作的文化纪录片也成为当地对外旅游宣传的宣传片之一,为当地文化的传承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就这样,共46支志愿者团队为村庄提供了全面的服务,他们始终坚持从乡村视角出发,提供切实解决乡村痛点问题的设计方案与思路,为全面振兴乡村助力。

  志愿服务:踏遍东西南北,深度扎根乡村

  从江浙一方到天府之国,从彩云之南到内蒙大地,从内陆江西到沿海广东,工作营的志愿者们将青年的力量深耕入祖国的大江南北。每到寒暑假,旅途上总有步履匆匆的工作营志愿者们,他们背上行囊,带上对乡村振兴的期望,来到乡村,为乡村的发展提供了来自青年学子的力量。

  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工作营壮大为拥有432名志愿者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的志愿者奔赴各地,与村民同吃同住,深入乡村,了解乡情。暑期时不惧酷暑,寒假时不畏严寒,每天早起调研、入户采访、测绘建筑,深入了解村庄情况和村民诉求,晚上回到住处进团队讨论,每个人都在电脑前进行设计绘图,常常在凌晨才能入睡。这样的付出与辛劳成为工作营能够切实帮助村庄的基础,工作营成为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力量,与村民同住同吃的日子让工作营志愿者们深度扎根在村庄之中。

  志愿者袁琴曾说到:“在村庄里和村民度过的十几天里,看到当地条件的困苦与村民对未来生活的期望的眼神,我们为他们付出和工作的动力也愈加增强,他们的未来也就是我们要为之奋斗的未来!”

乡村振兴工作营志愿者们在乡村

  志愿收获:点燃乡振火种,投身基层服务

  工作站的乡村振兴实践活动,不仅仅为乡村带来了改变,也为同学们带来了全方位的成长与收获。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乡村振兴工作站作为沟通村民与志愿者的桥梁,让青年志愿者有机会将专业知识付诸于实践,能通过亲身实践调研了解村庄的真切的需求,并结合自身专业所学真正帮助当地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志愿者们不仅全程参与见证村庄的改变,更是在心中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譬如始于2020年的常州西墅站点,工作营的湟途焕野小队的工作成果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村民的高度认可,并在当年9月,在西墅村举行美丽乡村示范项目揭牌仪式,以校地企多方合作方式共同创建的西墅村大学生乡村振兴工作站实体空间落成,负责对外展示小队成员在工作营期间进行的文创设计、产业设计等工作落地成果。

  看见成果落地,湟途焕野小队的成员徐宇曦十分感慨:“在西墅村的这几天,它给我带来不一样的乡村世界,更深刻地感受到这片土地上村民对它的热爱。”

  服务乡村的志愿实践也给了当代青年人以成就感、自豪感。青春的汗水尽情地在田间挥洒,只要能做实事,当代青年人不怕苦不怕累,愿意到最偏远的地方去建设乡村,支援乡村。作为曾经的国家贫困县,云南双柏县的工作条件是最为艰苦的。一共需要8个人的团队,最后却有68位同学积极报名。

  “村民脸上能够露出满意的表情,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工作营首届核心成员孙磊的话说中了志愿者们的心声。

  最后,工作营为志愿者们提供的,或许不仅仅是一段难忘的下乡实践经历,更是未来建设乡村、服务乡村的一颗精神火种。毕业后参加杭州市选调,投身基层的工作站首届核心成员杨瑞东,便是最好的例子。

  “这样的一段经历我现在想起来,是十分难忘的。”工作站成员杨瑞东坦言,“可能那个时候也在自己记忆里、内心里埋下了一点投身基层工作的火种。”毕业后,他决定参加选调生选拔,并被成功录取。投身基层后,杨瑞东依然不忘乡村,十分关注当地的乡村建设,并且主动搭桥牵线,向工作站介绍了杭州余杭村。这样薪火相传的精神也正是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乡村振兴工作站能够代代相传,服务站点不断扩大、服务质量日益提升的根本原因。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乡村振兴工作站基于工作营的社会实践,用脚步丈量村庄大地,为乡村奉献自己的力量,正是无数将自身价值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践、拥有崇高理想和家国情怀的青年人的缩影。

责任编辑:耿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