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江苏科技大学“服务蚕桑·共筑丝路”科技支农实践团:凝聚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9-09 来源:

 

  “服务蚕桑·共筑丝路”科技支农实践团是江苏科技大学积极响应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组织开展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服务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为活动主题而成立的团队。从2016年至今,实践团以国家级蚕桑科研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作为技术智库,充分利用其顶尖的蚕桑研发、种养及深加工技术,在国家东桑西移和大学生三下乡的惠农政策支持下,以国家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作为桥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江苏先进的蚕桑产业发展模式应用到广西革命老区——百色市。 

  “服务蚕桑·共筑丝路”科技支农实践团为支点,20名来自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信息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等不同专业的研究生5年来接力在广西百色市德保县、平果市两地开展蚕桑科技支农志愿服务,联动江苏、广西两地,利用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市场资源为广西德保、平果蚕农提供优质的蚕桑新品种、先进的栽桑养蚕技术培训、茧丝绸产品加工、蚕业技术人才培养、信息服务等提供指导和服务,帮助蚕农增产增收、脱贫致富,推动当地蚕桑产业规范化发展,实现“服务蚕桑·共筑丝路”科技支农实践团服务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目标。 

  历时5,实践团成员扎根西部基层,通过定点接力帮扶的形式,用青春和热血陪伴广西蚕农从经营惨淡走向逐年丰收,并为广西百色德保县、平果市的蚕农带来了由江苏科技大学自主研发的“华康二号”“华康三号”等数个家蚕优质品种,“亚迪净”“蚕服康”等数个优质蚕药,对口帮扶的养殖户年产茧从3批提高到5批,亩桑蚕茧产量从28公斤提高到32公斤,每亩桑园产值从3500/亩提高到6500/亩,提高了近一倍,同时蚕茧的丝质也从以前的3A级提升到5A级,茧价随之上涨,蚕农收益明显增加。这些改善吸引了江苏鑫缘茧丝绸集团等投资近3000万元在德保、平果建设蚕茧加工企业,进而在当地形成了种养、加工、销售、研发的全产业链服务,实现了增产增收,加快了乡村振兴的步伐。 

  实践团先后被人民网、中国青年网、农业部网站、中国茧丝绸网等多家媒体报道,江苏鑫缘茧丝绸集团和两地蚕农们还特地给实践团寄送了感谢信,充分肯定了实践团成员们在脱贫致富过程中的无私奉献。实践团2016年被评为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2017年、2019年被评为江苏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实践团调研报告《广西平果县蚕桑产业调查报告》被评为2019年江苏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所孵化的志愿服务项目“蚕益家”荣获2019年江苏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二等奖、第四届江苏省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铜奖等荣誉,实践团成员毕克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广西项目管理办公室发文邀请参加2020广西西部计划志愿者招募宣讲会。 

  科技支农——实践团服务蚕桑筑丝路 

  近年来,德保县、平果市在扶贫开发中,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产业调整的机遇,调积极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桑蚕产业,蚕桑产业已经成为德保、平果农民脱贫致富一大特色产业。但是蚕桑优良品种缺乏、养蚕技术落后和蚕农文化水平低等因素一直制约着平果县蚕桑产业的发展。 

  2016—2020年期间,“服务蚕桑·共筑丝路”科技支农实践团多次到达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德保县、平果市,邀请热心的种桑养蚕方面的专家、教授和具备专业知识的研究生同学带着最实用的技术,来到广西蚕农身边帮他们解决困难,并将江苏科技大学研制的“华康”系列家蚕品种带到广西德保、平果推广赠送给当地蚕农,深受大家的肯定和喜爱。在实践团队的沟通联系下,陆续完成了签订江科大——平果校地合作共建协议、蚕农培训、优良蚕品种到德保、平果试养等工作,充分发挥了当地种桑养蚕特色资源优势,延长了桑蚕产业链,帮助当地蚕农增产增收。 

  专家指导,给蚕农“把一把脉” 

  “服务蚕桑·共筑丝路”科技支农实践团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的学科优势以及江苏科技大学蚕桑专业办学特色,连续五年邀请种桑养蚕的专家、博士来到广西,进一步了解试点地区蚕种的情况,实践团成员与专家定期为蚕农们开展培训会,手把手地教授蚕农先进的养蚕技术,讲解蚕药的使用方法,并赠送众多蚕桑专家编写的养蚕技术指导用书《家蚕良种繁育实用技术》以及优质蚕药。此后,以“服务蚕桑·共筑丝路”科技支农实践团为支点,搭建连接江苏科技大学与广西蚕农的助农桥梁,蚕农分批前往江苏科技大学培训学习。 

 

  赠送良种——助力精准脱贫 

  实践团通过在德保县燕峒乡那布村、足荣镇足荣村、那甲乡加明村、坡造镇伏琴村等数个种桑养蚕基地的调研发现,当地蚕农饱受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困扰,蚕农经常因家蚕爆发脓病而绝收,伤心欲绝。江苏科技大学蚕研所新培育的“华康系列”是对家蚕血液型脓病(BmNPV)具有高度抵抗性的优秀蚕种。经实践团在德保、平果地区推广,单张蚕种平均产茧量达49公斤,比“两广2号”增产41.21%。以那布村帮下屯言开兄家庭作为试点引用“华康2号”品种,发现该品种的家蚕不仅比一般蚕品种对家蚕脓病有更高的抗性,而且所结的茧丝质更好,农民收益更高。在实践团的帮助和当地政府政策的支持下,燕峒乡那布村李海萍通过成立合作社和土地规模化扭转,现如今户种植桑园面积60亩,年出售蚕茧12批,小蚕18批,年利润达80多万元,实现了脱贫致富。 

  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引领乡村振兴 

  在国家“东桑西移”产业部署转移的推动下,实践团为德平果蚕农带来了“苏超2号”。“苏超2号”是江苏科技大学与江苏苏豪国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可缫制6A级生丝的三眠蚕品种,该品种茧丝质优性状突出,龄期经过短,耐高温多湿,抗血液型脓病,适宜平果市蚕桑发展对新蚕品种的需求。在实践团的帮助下,平果市蚕桑产业蚕品种升级换代,蚕丝品质显著提高,蚕茧可缫6A级生丝,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亩产增收35%有余,农户养蚕种桑热情空前高涨,平果市把桑蚕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来培育,桑蚕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市桑园面积超过10万亩,覆盖12个乡()117个村2.2万户。2020年,全县鲜茧产量8500多吨,蚕农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种桑养蚕已经成为当地的又一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中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吸引投资——江苏鑫缘茧丝绸集团建厂 

  在实践团成员的驻点帮扶与技术服务下,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的蚕种需求、蚕丝品质、蚕丝产量得到显著提升,实践团进一步挖掘社会资源,从而促成江苏鑫缘茧丝集团(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茧丝绸收购量连续5年全国第一)在当地投资3000万元建设落厂,从而在当地形成了种养、加工、销售、研发的全产业链服务,约3000名蚕农的蚕丝收购问题得以解决,加速了德保、平果实现乡村振兴的步伐。 

    “服务蚕桑·共筑丝路”科技支农实践团依托江苏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科研优势,以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为纽带,20名研究生5年来不断接力,在广西德保、平果开展蚕桑科技支农,实践团累计发放技术手册300余本、开设线上线下培训讲座30余场、推广优质蚕种2000余张、优质蚕药200余箱,发展合作社社员800户。对口帮扶的养殖户每亩桑园产值从3500元提高到6500元,丝质从3A级提升到5A级,帮助蚕农增产增收,脱贫致富。帮扶的120户贫困户2019年底全部脱贫。实践团为蚕农推广优良品种,培训技术,对优化当地蚕桑产业结构、提高蚕桑产业技术作用显著,促进了当地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服务蚕桑·共筑丝路”科技支农实践团将一直在路上。

责任编辑:耿美琳

江苏科技大学“服务蚕桑·共筑丝路”科技支农实践团:凝聚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1-09-09   
来       源:  
作       者:

 

  “服务蚕桑·共筑丝路”科技支农实践团是江苏科技大学积极响应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组织开展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服务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为活动主题而成立的团队。从2016年至今,实践团以国家级蚕桑科研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作为技术智库,充分利用其顶尖的蚕桑研发、种养及深加工技术,在国家东桑西移和大学生三下乡的惠农政策支持下,以国家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作为桥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江苏先进的蚕桑产业发展模式应用到广西革命老区——百色市。 

  “服务蚕桑·共筑丝路”科技支农实践团为支点,20名来自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信息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等不同专业的研究生5年来接力在广西百色市德保县、平果市两地开展蚕桑科技支农志愿服务,联动江苏、广西两地,利用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市场资源为广西德保、平果蚕农提供优质的蚕桑新品种、先进的栽桑养蚕技术培训、茧丝绸产品加工、蚕业技术人才培养、信息服务等提供指导和服务,帮助蚕农增产增收、脱贫致富,推动当地蚕桑产业规范化发展,实现“服务蚕桑·共筑丝路”科技支农实践团服务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目标。 

  历时5,实践团成员扎根西部基层,通过定点接力帮扶的形式,用青春和热血陪伴广西蚕农从经营惨淡走向逐年丰收,并为广西百色德保县、平果市的蚕农带来了由江苏科技大学自主研发的“华康二号”“华康三号”等数个家蚕优质品种,“亚迪净”“蚕服康”等数个优质蚕药,对口帮扶的养殖户年产茧从3批提高到5批,亩桑蚕茧产量从28公斤提高到32公斤,每亩桑园产值从3500/亩提高到6500/亩,提高了近一倍,同时蚕茧的丝质也从以前的3A级提升到5A级,茧价随之上涨,蚕农收益明显增加。这些改善吸引了江苏鑫缘茧丝绸集团等投资近3000万元在德保、平果建设蚕茧加工企业,进而在当地形成了种养、加工、销售、研发的全产业链服务,实现了增产增收,加快了乡村振兴的步伐。 

  实践团先后被人民网、中国青年网、农业部网站、中国茧丝绸网等多家媒体报道,江苏鑫缘茧丝绸集团和两地蚕农们还特地给实践团寄送了感谢信,充分肯定了实践团成员们在脱贫致富过程中的无私奉献。实践团2016年被评为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2017年、2019年被评为江苏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实践团调研报告《广西平果县蚕桑产业调查报告》被评为2019年江苏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所孵化的志愿服务项目“蚕益家”荣获2019年江苏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二等奖、第四届江苏省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铜奖等荣誉,实践团成员毕克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广西项目管理办公室发文邀请参加2020广西西部计划志愿者招募宣讲会。 

  科技支农——实践团服务蚕桑筑丝路 

  近年来,德保县、平果市在扶贫开发中,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产业调整的机遇,调积极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桑蚕产业,蚕桑产业已经成为德保、平果农民脱贫致富一大特色产业。但是蚕桑优良品种缺乏、养蚕技术落后和蚕农文化水平低等因素一直制约着平果县蚕桑产业的发展。 

  2016—2020年期间,“服务蚕桑·共筑丝路”科技支农实践团多次到达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德保县、平果市,邀请热心的种桑养蚕方面的专家、教授和具备专业知识的研究生同学带着最实用的技术,来到广西蚕农身边帮他们解决困难,并将江苏科技大学研制的“华康”系列家蚕品种带到广西德保、平果推广赠送给当地蚕农,深受大家的肯定和喜爱。在实践团队的沟通联系下,陆续完成了签订江科大——平果校地合作共建协议、蚕农培训、优良蚕品种到德保、平果试养等工作,充分发挥了当地种桑养蚕特色资源优势,延长了桑蚕产业链,帮助当地蚕农增产增收。 

  专家指导,给蚕农“把一把脉” 

  “服务蚕桑·共筑丝路”科技支农实践团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的学科优势以及江苏科技大学蚕桑专业办学特色,连续五年邀请种桑养蚕的专家、博士来到广西,进一步了解试点地区蚕种的情况,实践团成员与专家定期为蚕农们开展培训会,手把手地教授蚕农先进的养蚕技术,讲解蚕药的使用方法,并赠送众多蚕桑专家编写的养蚕技术指导用书《家蚕良种繁育实用技术》以及优质蚕药。此后,以“服务蚕桑·共筑丝路”科技支农实践团为支点,搭建连接江苏科技大学与广西蚕农的助农桥梁,蚕农分批前往江苏科技大学培训学习。 

 

  赠送良种——助力精准脱贫 

  实践团通过在德保县燕峒乡那布村、足荣镇足荣村、那甲乡加明村、坡造镇伏琴村等数个种桑养蚕基地的调研发现,当地蚕农饱受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困扰,蚕农经常因家蚕爆发脓病而绝收,伤心欲绝。江苏科技大学蚕研所新培育的“华康系列”是对家蚕血液型脓病(BmNPV)具有高度抵抗性的优秀蚕种。经实践团在德保、平果地区推广,单张蚕种平均产茧量达49公斤,比“两广2号”增产41.21%。以那布村帮下屯言开兄家庭作为试点引用“华康2号”品种,发现该品种的家蚕不仅比一般蚕品种对家蚕脓病有更高的抗性,而且所结的茧丝质更好,农民收益更高。在实践团的帮助和当地政府政策的支持下,燕峒乡那布村李海萍通过成立合作社和土地规模化扭转,现如今户种植桑园面积60亩,年出售蚕茧12批,小蚕18批,年利润达80多万元,实现了脱贫致富。 

  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引领乡村振兴 

  在国家“东桑西移”产业部署转移的推动下,实践团为德平果蚕农带来了“苏超2号”。“苏超2号”是江苏科技大学与江苏苏豪国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可缫制6A级生丝的三眠蚕品种,该品种茧丝质优性状突出,龄期经过短,耐高温多湿,抗血液型脓病,适宜平果市蚕桑发展对新蚕品种的需求。在实践团的帮助下,平果市蚕桑产业蚕品种升级换代,蚕丝品质显著提高,蚕茧可缫6A级生丝,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亩产增收35%有余,农户养蚕种桑热情空前高涨,平果市把桑蚕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来培育,桑蚕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市桑园面积超过10万亩,覆盖12个乡()117个村2.2万户。2020年,全县鲜茧产量8500多吨,蚕农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种桑养蚕已经成为当地的又一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中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吸引投资——江苏鑫缘茧丝绸集团建厂 

  在实践团成员的驻点帮扶与技术服务下,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的蚕种需求、蚕丝品质、蚕丝产量得到显著提升,实践团进一步挖掘社会资源,从而促成江苏鑫缘茧丝集团(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茧丝绸收购量连续5年全国第一)在当地投资3000万元建设落厂,从而在当地形成了种养、加工、销售、研发的全产业链服务,约3000名蚕农的蚕丝收购问题得以解决,加速了德保、平果实现乡村振兴的步伐。 

    “服务蚕桑·共筑丝路”科技支农实践团依托江苏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科研优势,以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为纽带,20名研究生5年来不断接力,在广西德保、平果开展蚕桑科技支农,实践团累计发放技术手册300余本、开设线上线下培训讲座30余场、推广优质蚕种2000余张、优质蚕药200余箱,发展合作社社员800户。对口帮扶的养殖户每亩桑园产值从3500元提高到6500元,丝质从3A级提升到5A级,帮助蚕农增产增收,脱贫致富。帮扶的120户贫困户2019年底全部脱贫。实践团为蚕农推广优良品种,培训技术,对优化当地蚕桑产业结构、提高蚕桑产业技术作用显著,促进了当地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服务蚕桑·共筑丝路”科技支农实践团将一直在路上。

责任编辑:耿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