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高校

李耀明:启航育人新征程,创新施教筑就强农梦

——江苏大学教师李耀明事迹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5-0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李耀明,男,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为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科方向带头人、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农机学会理事兼收获加工分会副主任委员、《农业机械学报》和《农业工程学报》编委。对水稻和油菜的低损伤脱粒、高效清选和作业性能在线监测与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李耀明老师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主持完成企业产学研项目18项,授权美国专利2件,国家发明专利90件,发表论文340篇(SCI/EI收录212篇),出版著作5部。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各1项、部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他研发的高性能稻麦油联合收获机系列产品已在江苏沃得农机等龙头企业批量生产。

  李耀明老师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农业机械学》《农机与农艺学》《现代农业装备技术基础》《精确农业》《收获机械试验与分析》《农业装备监测与控制》等专业课程,荣获首届全国十佳农机教师、江苏省优秀科技先进工作者、江苏省教育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强化思想引领,实行因材施教

  百学须先立志。每届研究生入学后,李耀明教授首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服务行业、献身农机领域的理想。他尊重不同研究生之间的差异性,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他给研究生布置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每人手写一份较详细的自传,全面了解和掌握每个同学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学业背景、知识体系、研究兴趣等,还有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成长环境等,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他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活、思想上的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学生遇到任何问题,包括生活上的问题都愿意向他倾诉,他都是耐心倾听,循循善诱,并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

  注重方法传授,培养科学思维

  研究生课程并非本科生课程的压缩版或增删版,课程教学必须符合研究生的特点、适应研究生培养的需要,李耀明老师着眼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尤其注重研究方法的示范、引导和传授,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研究,掌握研究方法。李耀明教授创新课程教学方法,以方法传授为主导,培养研究生的反思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研究能力。他将教学过程与科研实际问题的思考研究相结合,启发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获取资料、分析解决问题。历届研究生普遍反映,听李老师的课既拓宽了知识领域和视野,又学到了研究方法,很有实效。

  激发内生动力,提升专业素养

  研究生的课程作业,以单篇论文为主,不仅是考查学习情况、检验学习效果的基本依据,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训练方式、交流渠道和培养途径。李耀明老师对每一位研究生提交的读书报告、课程论文等都精批细改,及时组织专题研讨,具体地指出每篇论文的价值点和薄弱之处,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在讲评过程中,他尤其注意“抓两头、带中间”,特别注意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既毫不客气地批评指正,又热诚鼓励其奋发上进。近三十年来,研究生经批改和指导而公开发表的论文已有二百余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的最终成果,撰写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从研究生入学起,李耀明教授便引导研究生把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平时的阅读、课程论文结合起来,既鼓励研究生培养独立意识,善于发现问题,自选论题,又根据实际情况,向研究生推荐题目供其参考和选择。李耀明老师强化过程管理、质量监控,对学位论文撰写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监管。在论文写作中,他随时为学生答疑解难。学生完成初稿后,对摘要、引言、大小标题、结语等关键部分及补充内容严格把关,反复修改。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他还十分注重培养研究生严谨的学术作风,严格执行学校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淘汰制度并把好学位论文关,确保论文答辩不流于形式。

  依托科研实践,提高创新能力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是科研创新能力,加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项重大的任务。围绕学校研究生培养方案,李耀明老师坚持“融入科研团队,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以科技活动为抓手,增强科技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他培养的学生先后获得2017年第十五届、2021年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和特等奖。

  李耀明老师通过加强与江苏沃得农机、浙江柳林农机、苏州久富农机等行业知名企业的联系,建立产学研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鼓励研究生去企业参与课题研究以加强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累计指导博士生22名、硕士生69名,毕业博士生13名、硕士生58名,获全国优博提名1篇、江苏省优博1篇、优硕2篇。为企业开展了技术培训300余人次,为促进我国收获机械技术创新平台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他的优秀学生徐立章、王成军等已成为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成为祖国农机事业的新兴力量。

责任编辑:陈路

李耀明:启航育人新征程,创新施教筑就强农梦
——江苏大学教师李耀明事迹
发布时间:2022-05-09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李耀明,男,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为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科方向带头人、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农机学会理事兼收获加工分会副主任委员、《农业机械学报》和《农业工程学报》编委。对水稻和油菜的低损伤脱粒、高效清选和作业性能在线监测与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李耀明老师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主持完成企业产学研项目18项,授权美国专利2件,国家发明专利90件,发表论文340篇(SCI/EI收录212篇),出版著作5部。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各1项、部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他研发的高性能稻麦油联合收获机系列产品已在江苏沃得农机等龙头企业批量生产。

  李耀明老师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农业机械学》《农机与农艺学》《现代农业装备技术基础》《精确农业》《收获机械试验与分析》《农业装备监测与控制》等专业课程,荣获首届全国十佳农机教师、江苏省优秀科技先进工作者、江苏省教育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强化思想引领,实行因材施教

  百学须先立志。每届研究生入学后,李耀明教授首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服务行业、献身农机领域的理想。他尊重不同研究生之间的差异性,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他给研究生布置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每人手写一份较详细的自传,全面了解和掌握每个同学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学业背景、知识体系、研究兴趣等,还有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成长环境等,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他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活、思想上的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学生遇到任何问题,包括生活上的问题都愿意向他倾诉,他都是耐心倾听,循循善诱,并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

  注重方法传授,培养科学思维

  研究生课程并非本科生课程的压缩版或增删版,课程教学必须符合研究生的特点、适应研究生培养的需要,李耀明老师着眼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尤其注重研究方法的示范、引导和传授,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研究,掌握研究方法。李耀明教授创新课程教学方法,以方法传授为主导,培养研究生的反思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研究能力。他将教学过程与科研实际问题的思考研究相结合,启发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获取资料、分析解决问题。历届研究生普遍反映,听李老师的课既拓宽了知识领域和视野,又学到了研究方法,很有实效。

  激发内生动力,提升专业素养

  研究生的课程作业,以单篇论文为主,不仅是考查学习情况、检验学习效果的基本依据,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训练方式、交流渠道和培养途径。李耀明老师对每一位研究生提交的读书报告、课程论文等都精批细改,及时组织专题研讨,具体地指出每篇论文的价值点和薄弱之处,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在讲评过程中,他尤其注意“抓两头、带中间”,特别注意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既毫不客气地批评指正,又热诚鼓励其奋发上进。近三十年来,研究生经批改和指导而公开发表的论文已有二百余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的最终成果,撰写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从研究生入学起,李耀明教授便引导研究生把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平时的阅读、课程论文结合起来,既鼓励研究生培养独立意识,善于发现问题,自选论题,又根据实际情况,向研究生推荐题目供其参考和选择。李耀明老师强化过程管理、质量监控,对学位论文撰写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监管。在论文写作中,他随时为学生答疑解难。学生完成初稿后,对摘要、引言、大小标题、结语等关键部分及补充内容严格把关,反复修改。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他还十分注重培养研究生严谨的学术作风,严格执行学校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淘汰制度并把好学位论文关,确保论文答辩不流于形式。

  依托科研实践,提高创新能力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是科研创新能力,加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项重大的任务。围绕学校研究生培养方案,李耀明老师坚持“融入科研团队,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以科技活动为抓手,增强科技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他培养的学生先后获得2017年第十五届、2021年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和特等奖。

  李耀明老师通过加强与江苏沃得农机、浙江柳林农机、苏州久富农机等行业知名企业的联系,建立产学研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鼓励研究生去企业参与课题研究以加强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累计指导博士生22名、硕士生69名,毕业博士生13名、硕士生58名,获全国优博提名1篇、江苏省优博1篇、优硕2篇。为企业开展了技术培训300余人次,为促进我国收获机械技术创新平台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他的优秀学生徐立章、王成军等已成为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成为祖国农机事业的新兴力量。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