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九童,读了你的文字,我和很多人都很感动,这是一个健康的孩子都难以做到的,可是你却以自己顽强的斗志做到了,我们都应该学习你坚强的品格!”这是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给张九童的赠言,清晰地印在张九童第一部著作的扉页上。
张九童是一名残疾人,出生时因难产造成脑瘫后遗症,身体残障给他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重重困难,但他始终自强不息。33年来,他获得博士学位,完成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目前是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兼特殊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他曾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十大标兵、江苏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教育系统先进个人、江苏省身边榜样·人才典型、“感动南京”年度人物等荣誉90余项。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人才计划,当选江苏省在宁高校党代表、南京市栖霞区政协委员。他的事迹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全国多所学校开展“向张九童学习”活动,《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华夏时报》、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进行大量报道。作为全国优秀残疾人代表,他的事迹被中国残联选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文集《我和我的祖国》。
党的光辉照亮着一个残疾青年自强不息的追梦路
2019年,以张九童故事为主题的《残疾博士的教师梦》荣获江苏省“初心·使命”全媒体大赛二等奖,他深情地说:“我是党培养起来的残疾青年,对党和社会充满感恩。”
张九童成长在红色家庭,从小就对党充满感情,党的教导赋予他克服困难、追求进步的力量。由于运动功能障碍,他5岁多才会走路,只能用两个食指打字,用左手写字,但凭借艰苦努力,打字速度达到每分钟60多个字,两根食指敲出了近400万字的个人著述,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熔铸在他的血液中。
他出版的3部著作记录了他的追梦历程:18岁出版的《九童作文》是全国首部残疾高中生文集,被庄逢甘院士等誉为“很好的成长励志作品集”和“优秀的作文教学参考书”;21岁出版的《仰望星空》抒发了他的青春理想,不久后他的事迹被教育部“党员创先争优专栏”整版报道;29岁出版的《关于残疾人生存发展的建议》,表达了他的事业梦想,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称为我国首部关于残疾人的建议类著作。
张九童将自强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获评省级优秀博士论文,博士后出站报告被评价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流动站成立13年来最优秀的研究报告”。目前,他主持省部级等课题5项、参与国家级重大项目等各类课题14项;出版专著合著6部,在《光明日报》(理论版)、CSSCI、SCI及各类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70余篇,论文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
特教情怀滋育着一个青年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感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被誉为“中国特教师资培养的摇篮”,是全国高等融合教育规模最大的高校,有8000多名健全大学生和近400名残疾大学生。成为南京特师的教师,张九童完成了由融合教育受益者到奉献者的转变。他是超越残障的追光者,也是献身特教的筑梦人,服务祖国的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是他坚定的职业选择。
作为思政课教师,他对标“四有”好老师标准,履行立德树人职责,注重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学生青春理想相结合,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学校“博爱精神”相结合,将自身生命体验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他讲课既旁征博引,又声情并茂,深受学生欢迎,学生评教多次名列第一。学生用几百条评教留言肯定他优秀的教学水平和授课风范,甚至称他为“一生难遇的好老师”。
作为残疾教师,他注重与残疾学生交融互动,为他们解疑释惑,用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为100多位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成为残健学生交融的桥梁。
作为党史宣讲团成员、共青团梦想导师,他多次为青年学生、残疾人事业工作者、残疾人讲授公开课,激励更多人树立职业理想、找到奋斗目标。
他还指导学生成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参与指导学生获“全国高校大学生思政课展示活动优秀奖”。他积极参与高校课程思政探索和理论建树,作为核心成员申报的课程思政项目获批省级示范课程和省级示范专业,并受聘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相关课程的思政指导专家。
博爱精神召唤着一个新时代建设者的社会责任担当
南京“博爱之都”的文化气息和南京特师“博爱塑魂”的校训塑造了张九童热心公益奉献的价值理想。他认真履行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理事、南京市栖霞区政协委员的职责,积极为残疾人群体发声和建言献策。他还捐赠书籍600余册,答复各类咨询2000余人次,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学校举办学术报告和事迹演讲80余场,捐献善款20000余元,展现了一名新时代建设者的责任担当。
张九童的梦想就是祈愿残疾孩子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残疾朋友都能获得有价值的人生,社会处处充满阳光。为了这个梦想,他一直在不懈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