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高校

陈玉:做给学生看 带着学生干 准80后“白发教师”用心用情用力陪伴学生成长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陈玉事迹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5-12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陈玉老师给学生上思政课

  “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这是一位“叛逆少年”在“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省级一等奖作文中对将他拉出青春泥潭的陈玉的描述,也是泰州职业技术学院陈玉老师“华发早生”的真实写照。

  “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我从来没有那么兴奋过。脑子里满满地都是陈老师满头花白的头发、亲切的笑脸和疲惫的身影。”长年劳累,费心耗神,30多岁他的头发就已经白了一大半,并患有严重的颈椎病、咽喉炎和胃病,经常疼得直不起腰,嗓子一哑就是好几天,好多次体检都是十几项指标有问题。但只要一想到学生,他就什么疼、什么痛都顾不上了。

  陈玉出生在苏北山村,家境贫寒,深知学生的冷暖疾苦,对学生的困惑和痛楚感同身受。他时刻牢记“传道受业解惑”的为师之本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如己在学,似己在惑,若己在痛,做给学生看,带着学生干,饱含深情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既立足学生当前成长,又着眼学生未来发展,时刻为学生解烦忧、计深远,全心全意关爱学生,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知心朋友”“多管部长”。

  如己在学,做给学生看

  他始终立身垂范,做给学生看。刚入大学,他就开始参加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并见义勇为扑灭火灾,连续获省校表彰。大学毕业后,他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毛乌素沙漠腹地的陕北榆林服务,并担任驻村干部,投身脱贫攻坚,事迹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多次报道,被教育部、团中央选入全国百种优秀图书《燃情岁月》,成为多省地市中考题。黄土高原条件艰苦,气候干燥,冬天冷得睡不着,一两个月都不能洗一次澡,去村子要步行四、五个小时山路。在一个雨夜,因为路太滑,他连人带车摔进了山沟。当了老师,他把这些宝贵的经历讲给学生,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020年3月,涉外疫情危急,他不顾安危、主动请战,被市委组织部、市外办派往昆山专班,负责转运入境来泰人员。作为副总指挥,他曾忙得连续四天四夜没有合眼,为专班荣获泰州市“骏马奖”作出积极贡献。疫情最严峻时,他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怕死。但总怕被感染没法工作,怕眼镜坏了、张嘴的皮鞋突然罢工。20多天体重从150多掉到120。抗疫回来,同学们都说,陈老师更瘦了,头发更白了。

  他深入追寻公益力量,在节假日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120余场,服务群众10余万人,带动学生在奉献中成长;坚持献血23年,累计2.3万多毫升。疫情暴发以来,更是每月都会献血。疫情期间血站供血紧张,他冒雪献血;出差在外,回泰之后先奔血站,献完后又直奔学校连续加班;工作繁忙,只能中午抽空献血……很多次,看他献完血强忍着极度疲劳赶来上课,同学们都很心疼。

  在他的带动下,同学们明白了公益的意义,把从事公益作为自己毕生追求,成为“学习好,品德比学习还好”的时代新人,很多学生受他影响,不仅积极参加公益活动,还省吃俭用,将他资助和勤工俭学的钱拿出来资助他人。学院连续两次集中献血打破全市最高纪录,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为荣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作出贡献,个人事迹入选教育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典型案例。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陈玉逆行献血

  似己在惑,带着学生干

  很多学生因为底子薄,学得很痛苦,就想放弃。陈玉明白他们苦楚,千方百计关心、陪伴他们,帮助他们点燃心中火把,激发内生动力,攻克学习难关。

  学生小杨来自贵州山村,身患严重红斑狼疮。因病魔缠身、基础太差,不想学习。他就隔三差五找她,除了给她带好吃的,还仔细询问学习情况,和她一起分析原因,教她学习方法,帮她解决各种困难,让她逐渐恢复自信。学习压力大,身体吃不消,小杨心情烦躁,他就带她到校园走走,给她讲很多患者生活美好的事例,帮她疏解压力。在陈玉带领下,她从初中知识学起,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优异成绩,还坚持带病给同学上课,成为深受同学们喜爱的“小杨老师”。她的事迹深深感染和激励了很多学生,其他班同学也纷纷前来旁听,课后还紧追不舍。她家里穷,舍不得吃饭,病情却要求保证营养,陈玉就喊上她,经常两人合吃一份馄饨、面条。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在他眼里,学生成长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学生遇到急事难事烦心事,不管哪方面,总是第一个想到他,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最为着急,深更半夜也不厌其烦,倾力为他们排忧解难。经济困难,他到处奔走,拿出数万元资助;营养不够,他从家里带去鸡蛋、牛奶和水果等各种食物,人人有份;身份证丢了、眼镜、衣物坏了,他就骑车带着学生补办、修理、采买,亲自为学生缝补;学生生病,他送医陪诊,连夜到处买药……为了学生,他把手机尾号改成了“110”。

  他始终坚守一线,除做好繁重的工作,还牢固扎根课堂,为学生讲授法律课、思政课,深受学生喜爱。他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培根铸魂,将红色基因、美德善行、法治理念镌入学生心田,被“学习强国”全国平台、新华网、央广网、《新华日报》等广泛关注,主持省市校课题10余项,10余项成果获省市一二三等奖,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5部,1篇入选《求是》杂志和江苏省委主办的战略思想研讨会,16篇入选CPCI、EI检索、北大核心。他积极指导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提高教学和思政工作能力,多个团队获省市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有力促进学院整体思政工作水平提升。

  若己在痛,饱含深情走进学生心灵

  “学生的苦就是我的痛,学生的难事就是我最大的心事。” 他深知学生的艰难困苦和痛楚,饱含深情帮学生系好思想、情感和生活上的每一粒扣子,真心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走出困境。他用心用情关爱学生的事迹,得到市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高度评价,《泰州日报》头版头条、泰州电视台《泰州新闻》头条和泰州发布头条均有报道,被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凤凰网、东方网、交汇点等30余次转载。

  学生悦悦,自己起了个网名叫“爱笑”,却满肚子苦水。从小没人玩耍,只能和羊说话长大。无人照料,曾饿晕在山上,还有一次差点溺水身亡。刚开学时,她很迷茫,找不到目标。这时,听说陈玉的法理与情理课很有特色,便选择去旁听,没想这一听就是整整三年。起初,这个坐在角落里的小姑娘,并没有引起陈玉的注意。直到一次课后,她给陈玉送来一个小面包:“陈老师,你下午、晚上连上四节课,还没吃晚饭吧。”那一刻,陈玉才注意到这个文静、细心的小姑娘。她虽然活泼开朗,但陈玉总感觉她心里藏着什么。陈玉卞经常她谈心,试着打开她的心扉,融化她内心的坚冰,鼓励她勇敢地面对生活,把过去的不幸当成另一种财富,在困境中历练自我。他还不时为她提供资助,联系社会人士资助她。在陈玉的感召下,她心中的坚冰慢慢融化,将精力全部投入学习,成绩年年全班第一,两次获评国家励志奖学金,考取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毕业答辩那天是她的生日,从不发朋友圈的她,破天荒发了第一条朋友圈,并把姐姐寄来的蛋糕送到陈玉办公室。陈玉却含泪吃下,吃得津津有味、干干净净。

  在他心里,拯救一个孩子,就是在挽救一个家庭。他经常跟学生谈心到凌晨,走进他们心扉,为他们指点迷津、化解心结,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十多名重度抑郁学生被他从死神手中拉回,走向阳光并取得优异成绩和较好发展,很多问题家庭、特困家庭、离异家庭学生在他的鼓励和资助下,考上本科和研究生。许多中小学生家长向他求援,他也竭心尽力,成为孩子们的良师挚友和“裂缝里的阳光”。

  “儿子我不陪还有爱人陪,学生我不陪就没人陪了。” 他的生活很简单,除了工作,就是公益,常常忽略了自己和孩子。文明创建、法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武装……点多线长、面广量大、千头万绪,在他的组织推动下,学院20余次获评省市文明单位(校园)及标兵、普法先进单位等,为泰州3次获评全国文明城市、2次获评全国普法先进市作出重要贡献。异常繁重的任务经常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再忙他都会上好课、当好班主任。结婚、孩子出生没请一天假,生病都是熬着,加班加点、睡办公室,几天、甚至一两周不回家都是家常便饭,有时一两个月才回一次家。外婆去世那天是周六,他白天加班,晚上才匆忙赶回连云港老家,周日凌晨又连夜赶回泰州加班。国庆期间,8岁的儿子到上海看病,他留在学校加班,没有时间陪,儿子遭受车祸发高烧,他也只陪了一晚。

  “再忙再苦再累,我都不会忽略你们,你们都是我的孩子。” 这是他对学生的赤诚心声,也是他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因为,他爱他的学生,而且,爱得深沉!

陈玉在学校院士墙前跟贫困学生谈心交流

责任编辑:陈路

陈玉:做给学生看 带着学生干 准80后“白发教师”用心用情用力陪伴学生成长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陈玉事迹
发布时间:2022-05-12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陈玉老师给学生上思政课

  “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这是一位“叛逆少年”在“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省级一等奖作文中对将他拉出青春泥潭的陈玉的描述,也是泰州职业技术学院陈玉老师“华发早生”的真实写照。

  “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我从来没有那么兴奋过。脑子里满满地都是陈老师满头花白的头发、亲切的笑脸和疲惫的身影。”长年劳累,费心耗神,30多岁他的头发就已经白了一大半,并患有严重的颈椎病、咽喉炎和胃病,经常疼得直不起腰,嗓子一哑就是好几天,好多次体检都是十几项指标有问题。但只要一想到学生,他就什么疼、什么痛都顾不上了。

  陈玉出生在苏北山村,家境贫寒,深知学生的冷暖疾苦,对学生的困惑和痛楚感同身受。他时刻牢记“传道受业解惑”的为师之本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如己在学,似己在惑,若己在痛,做给学生看,带着学生干,饱含深情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既立足学生当前成长,又着眼学生未来发展,时刻为学生解烦忧、计深远,全心全意关爱学生,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知心朋友”“多管部长”。

  如己在学,做给学生看

  他始终立身垂范,做给学生看。刚入大学,他就开始参加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并见义勇为扑灭火灾,连续获省校表彰。大学毕业后,他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毛乌素沙漠腹地的陕北榆林服务,并担任驻村干部,投身脱贫攻坚,事迹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多次报道,被教育部、团中央选入全国百种优秀图书《燃情岁月》,成为多省地市中考题。黄土高原条件艰苦,气候干燥,冬天冷得睡不着,一两个月都不能洗一次澡,去村子要步行四、五个小时山路。在一个雨夜,因为路太滑,他连人带车摔进了山沟。当了老师,他把这些宝贵的经历讲给学生,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020年3月,涉外疫情危急,他不顾安危、主动请战,被市委组织部、市外办派往昆山专班,负责转运入境来泰人员。作为副总指挥,他曾忙得连续四天四夜没有合眼,为专班荣获泰州市“骏马奖”作出积极贡献。疫情最严峻时,他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怕死。但总怕被感染没法工作,怕眼镜坏了、张嘴的皮鞋突然罢工。20多天体重从150多掉到120。抗疫回来,同学们都说,陈老师更瘦了,头发更白了。

  他深入追寻公益力量,在节假日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120余场,服务群众10余万人,带动学生在奉献中成长;坚持献血23年,累计2.3万多毫升。疫情暴发以来,更是每月都会献血。疫情期间血站供血紧张,他冒雪献血;出差在外,回泰之后先奔血站,献完后又直奔学校连续加班;工作繁忙,只能中午抽空献血……很多次,看他献完血强忍着极度疲劳赶来上课,同学们都很心疼。

  在他的带动下,同学们明白了公益的意义,把从事公益作为自己毕生追求,成为“学习好,品德比学习还好”的时代新人,很多学生受他影响,不仅积极参加公益活动,还省吃俭用,将他资助和勤工俭学的钱拿出来资助他人。学院连续两次集中献血打破全市最高纪录,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为荣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作出贡献,个人事迹入选教育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典型案例。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陈玉逆行献血

  似己在惑,带着学生干

  很多学生因为底子薄,学得很痛苦,就想放弃。陈玉明白他们苦楚,千方百计关心、陪伴他们,帮助他们点燃心中火把,激发内生动力,攻克学习难关。

  学生小杨来自贵州山村,身患严重红斑狼疮。因病魔缠身、基础太差,不想学习。他就隔三差五找她,除了给她带好吃的,还仔细询问学习情况,和她一起分析原因,教她学习方法,帮她解决各种困难,让她逐渐恢复自信。学习压力大,身体吃不消,小杨心情烦躁,他就带她到校园走走,给她讲很多患者生活美好的事例,帮她疏解压力。在陈玉带领下,她从初中知识学起,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优异成绩,还坚持带病给同学上课,成为深受同学们喜爱的“小杨老师”。她的事迹深深感染和激励了很多学生,其他班同学也纷纷前来旁听,课后还紧追不舍。她家里穷,舍不得吃饭,病情却要求保证营养,陈玉就喊上她,经常两人合吃一份馄饨、面条。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在他眼里,学生成长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学生遇到急事难事烦心事,不管哪方面,总是第一个想到他,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最为着急,深更半夜也不厌其烦,倾力为他们排忧解难。经济困难,他到处奔走,拿出数万元资助;营养不够,他从家里带去鸡蛋、牛奶和水果等各种食物,人人有份;身份证丢了、眼镜、衣物坏了,他就骑车带着学生补办、修理、采买,亲自为学生缝补;学生生病,他送医陪诊,连夜到处买药……为了学生,他把手机尾号改成了“110”。

  他始终坚守一线,除做好繁重的工作,还牢固扎根课堂,为学生讲授法律课、思政课,深受学生喜爱。他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培根铸魂,将红色基因、美德善行、法治理念镌入学生心田,被“学习强国”全国平台、新华网、央广网、《新华日报》等广泛关注,主持省市校课题10余项,10余项成果获省市一二三等奖,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5部,1篇入选《求是》杂志和江苏省委主办的战略思想研讨会,16篇入选CPCI、EI检索、北大核心。他积极指导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提高教学和思政工作能力,多个团队获省市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有力促进学院整体思政工作水平提升。

  若己在痛,饱含深情走进学生心灵

  “学生的苦就是我的痛,学生的难事就是我最大的心事。” 他深知学生的艰难困苦和痛楚,饱含深情帮学生系好思想、情感和生活上的每一粒扣子,真心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走出困境。他用心用情关爱学生的事迹,得到市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高度评价,《泰州日报》头版头条、泰州电视台《泰州新闻》头条和泰州发布头条均有报道,被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凤凰网、东方网、交汇点等30余次转载。

  学生悦悦,自己起了个网名叫“爱笑”,却满肚子苦水。从小没人玩耍,只能和羊说话长大。无人照料,曾饿晕在山上,还有一次差点溺水身亡。刚开学时,她很迷茫,找不到目标。这时,听说陈玉的法理与情理课很有特色,便选择去旁听,没想这一听就是整整三年。起初,这个坐在角落里的小姑娘,并没有引起陈玉的注意。直到一次课后,她给陈玉送来一个小面包:“陈老师,你下午、晚上连上四节课,还没吃晚饭吧。”那一刻,陈玉才注意到这个文静、细心的小姑娘。她虽然活泼开朗,但陈玉总感觉她心里藏着什么。陈玉卞经常她谈心,试着打开她的心扉,融化她内心的坚冰,鼓励她勇敢地面对生活,把过去的不幸当成另一种财富,在困境中历练自我。他还不时为她提供资助,联系社会人士资助她。在陈玉的感召下,她心中的坚冰慢慢融化,将精力全部投入学习,成绩年年全班第一,两次获评国家励志奖学金,考取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毕业答辩那天是她的生日,从不发朋友圈的她,破天荒发了第一条朋友圈,并把姐姐寄来的蛋糕送到陈玉办公室。陈玉却含泪吃下,吃得津津有味、干干净净。

  在他心里,拯救一个孩子,就是在挽救一个家庭。他经常跟学生谈心到凌晨,走进他们心扉,为他们指点迷津、化解心结,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十多名重度抑郁学生被他从死神手中拉回,走向阳光并取得优异成绩和较好发展,很多问题家庭、特困家庭、离异家庭学生在他的鼓励和资助下,考上本科和研究生。许多中小学生家长向他求援,他也竭心尽力,成为孩子们的良师挚友和“裂缝里的阳光”。

  “儿子我不陪还有爱人陪,学生我不陪就没人陪了。” 他的生活很简单,除了工作,就是公益,常常忽略了自己和孩子。文明创建、法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武装……点多线长、面广量大、千头万绪,在他的组织推动下,学院20余次获评省市文明单位(校园)及标兵、普法先进单位等,为泰州3次获评全国文明城市、2次获评全国普法先进市作出重要贡献。异常繁重的任务经常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再忙他都会上好课、当好班主任。结婚、孩子出生没请一天假,生病都是熬着,加班加点、睡办公室,几天、甚至一两周不回家都是家常便饭,有时一两个月才回一次家。外婆去世那天是周六,他白天加班,晚上才匆忙赶回连云港老家,周日凌晨又连夜赶回泰州加班。国庆期间,8岁的儿子到上海看病,他留在学校加班,没有时间陪,儿子遭受车祸发高烧,他也只陪了一晚。

  “再忙再苦再累,我都不会忽略你们,你们都是我的孩子。” 这是他对学生的赤诚心声,也是他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因为,他爱他的学生,而且,爱得深沉!

陈玉在学校院士墙前跟贫困学生谈心交流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