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高校

朱永梅:二十寒暑砺一剑

——江苏科技大学教师朱永梅事迹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5-24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朱永梅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

  2022年春天,朱永梅站上江苏科技大学教学名师最高领奖台,此时正好是她从教20年。二十寒暑砺一剑,一片丹心为教育,坚守一线的朱永梅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均收获满满:省一流课程、省研究生优秀课程、省教学成果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市级五一巾帼标兵、市政协委员、市妇联执委委员……温和文雅的朱永梅完成了从“做一名教师”到“成为好老师”的人生蜕变,被《新华日报》《江苏教育报》等媒体关注报道。

  让工科课堂生动起来

  “把螺栓比作山,把螺母比作是你,拧螺母的时候就像是你在沿着螺纹盘旋上山一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朱永梅每天线上线下忙得不亦乐乎,除了要保质保量完成本校教学任务,还四处驰援兄弟院校“停课不停学”,协助苏州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开设“SPOC课程”,指导苏州理工学院老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目前线上课程受益者已近万人,获得学习者一致好评,课程平台上的课程评价为满星。

  “朱老师上课比较喜欢互动和灵活使用多媒体,增添教学氛围,不单调乏味,是循循善诱的老师。”学生李如俊对朱永梅的课堂赞赏有加。由浅入深、融会贯通,善于结合实际是朱永梅的教学风格,她通过有船舶、海洋工程应用背景的问题引导,优化小班制翻转课堂;增设创新性实验,推进开放式课堂;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突出课程思政,加大研讨课的力度等。“培养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比仅仅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朱永梅讲授《机械设计》课程已经20年。每年暑假,她都会结合最新教改和科研成果精心琢磨教案,撰写教案共达1500余页。

朱老师的翻转课堂

  作为课程负责人,朱永梅一丝不苟地建设精品课程,2016年《高等机械设计》课程被评为江苏省研究生优秀课程。她在主持《机械设计》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时,为展示最新行业动态,利用休息时间带领教学团队下企业、进车间,录制现场授课视频。她还自学了CamtasiaStudio、Prezi等软件,加班加点制作了133个微课视频。2021年《机械设计》课程获批江苏省首批一流本科线上课程,被推荐申报国家一流线上课程。

  让科学研究落地生根

  “将盘式制动器规格拓展到24.5英寸,填补了国内空白,满足了国家职能部门、汽车生产企业对产品提出的更高需求。”朱永梅近年来主持的课题“新型盘式制动器研发”,突破了双推盘大力矩制动、制动间隙实时补偿、摩擦副减磨降噪及磨损实时监控等多项关键技术,研发出了24.5英寸盘式制动器。目前,产品广泛应用于中重型客车、货车上,推动汽车制动器行业从传统鼓式向盘式的产品转型,促进制动器行业的产业升级,扭转了过去单一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为国家节约大量外汇,企业则实现了经济总效益破亿元大关。这一课题获江苏省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立项后,授权发明专利9件,转化5件,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2018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瞄准建设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朱永梅潜心投入深海耐压装备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长期以来,朱永梅和蛟龙号潜水器集成负责人崔维成教授、上海深渊科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王芳教授合作,开展了球形耐压壳裂纹扩展和寿命评估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建立了球形耐压壳疲劳裂纹扩展模型,应用到深海潜水器耐压舱的安全性评估中。结合所主持的基金项目,她指导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在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获一等奖和二等奖,与上海深渊科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研发的科研成果“深渊装备耐压舱及核心组件关键技术与应用”获“202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让学生满怀自信奔向未来

  “每当站在讲台上,我心中充满了神圣的使命感。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职业,它还负有塑造人类灵魂的特殊使命。”朱永梅认为,培养学生首先是培养他们做人和做学问的格局,提升做人做事的高度,这样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他们才能坚毅笃行,得其所欲。她的学生李如俊说:“朱老师对我帮助最大的事情,就是让我相信女生也可以在工科的道路上做到既德才兼备,又落落大方。”

  通过敏锐觉察学生的思维节点和情绪焦点,朱永梅庖丁解牛般借势助力、精准解惑。学生房文静在开题答辩中,因为觉得表现不好而沮丧。朱永梅察觉后,主动找到她谈心,耐心地指出问题的症结,敞开分析并给出建议。疫情期间,朱永梅更是牵挂着学生,每天都要嘱咐学生做好防护。学生汤文宁因不能到校,在家里做硕士论文,但是因为网络时好时坏,内心很着急。朱永梅为了安抚汤文宁的情绪,每天准时进行辅导,有网络信号时就线上指导,没有就通过电话解疑答惑。

  “5+2”“白+黑”是朱永梅的工作常态,刚进组的研究生都会很惊讶地发现朱老师QQ上发回的文档,时间经常显示是凌晨1点多。朱永梅以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技术需求为背景,规划研究生研究方向和培养方案,利用休息日与学生讨论课题、开展试验、分析数据,帮助学生完善论文。她指导的研究生发表SCI/EI论文34篇,获江苏省研究生创新项目6项,5人获评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她还指导团队成员从科研课题中提炼创新项目,合力指导学生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挑战杯”特等奖等高水平竞赛奖6项。

  自言比学生“多吃了几年饭,多走了几段路”的朱永梅,一路点拨引导学生,风雨兼程兢兢业业。她说:“在新时代,我们教出来的学生必须忠诚、坚韧、有文化。”她的学生带着恩师的期许满怀自信奔向未来。

责任编辑:陈路

朱永梅:二十寒暑砺一剑
——江苏科技大学教师朱永梅事迹
发布时间:2022-05-24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朱永梅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

  2022年春天,朱永梅站上江苏科技大学教学名师最高领奖台,此时正好是她从教20年。二十寒暑砺一剑,一片丹心为教育,坚守一线的朱永梅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均收获满满:省一流课程、省研究生优秀课程、省教学成果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市级五一巾帼标兵、市政协委员、市妇联执委委员……温和文雅的朱永梅完成了从“做一名教师”到“成为好老师”的人生蜕变,被《新华日报》《江苏教育报》等媒体关注报道。

  让工科课堂生动起来

  “把螺栓比作山,把螺母比作是你,拧螺母的时候就像是你在沿着螺纹盘旋上山一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朱永梅每天线上线下忙得不亦乐乎,除了要保质保量完成本校教学任务,还四处驰援兄弟院校“停课不停学”,协助苏州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开设“SPOC课程”,指导苏州理工学院老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目前线上课程受益者已近万人,获得学习者一致好评,课程平台上的课程评价为满星。

  “朱老师上课比较喜欢互动和灵活使用多媒体,增添教学氛围,不单调乏味,是循循善诱的老师。”学生李如俊对朱永梅的课堂赞赏有加。由浅入深、融会贯通,善于结合实际是朱永梅的教学风格,她通过有船舶、海洋工程应用背景的问题引导,优化小班制翻转课堂;增设创新性实验,推进开放式课堂;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突出课程思政,加大研讨课的力度等。“培养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比仅仅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朱永梅讲授《机械设计》课程已经20年。每年暑假,她都会结合最新教改和科研成果精心琢磨教案,撰写教案共达1500余页。

朱老师的翻转课堂

  作为课程负责人,朱永梅一丝不苟地建设精品课程,2016年《高等机械设计》课程被评为江苏省研究生优秀课程。她在主持《机械设计》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时,为展示最新行业动态,利用休息时间带领教学团队下企业、进车间,录制现场授课视频。她还自学了CamtasiaStudio、Prezi等软件,加班加点制作了133个微课视频。2021年《机械设计》课程获批江苏省首批一流本科线上课程,被推荐申报国家一流线上课程。

  让科学研究落地生根

  “将盘式制动器规格拓展到24.5英寸,填补了国内空白,满足了国家职能部门、汽车生产企业对产品提出的更高需求。”朱永梅近年来主持的课题“新型盘式制动器研发”,突破了双推盘大力矩制动、制动间隙实时补偿、摩擦副减磨降噪及磨损实时监控等多项关键技术,研发出了24.5英寸盘式制动器。目前,产品广泛应用于中重型客车、货车上,推动汽车制动器行业从传统鼓式向盘式的产品转型,促进制动器行业的产业升级,扭转了过去单一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为国家节约大量外汇,企业则实现了经济总效益破亿元大关。这一课题获江苏省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立项后,授权发明专利9件,转化5件,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2018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瞄准建设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朱永梅潜心投入深海耐压装备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长期以来,朱永梅和蛟龙号潜水器集成负责人崔维成教授、上海深渊科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王芳教授合作,开展了球形耐压壳裂纹扩展和寿命评估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建立了球形耐压壳疲劳裂纹扩展模型,应用到深海潜水器耐压舱的安全性评估中。结合所主持的基金项目,她指导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在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获一等奖和二等奖,与上海深渊科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研发的科研成果“深渊装备耐压舱及核心组件关键技术与应用”获“202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让学生满怀自信奔向未来

  “每当站在讲台上,我心中充满了神圣的使命感。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职业,它还负有塑造人类灵魂的特殊使命。”朱永梅认为,培养学生首先是培养他们做人和做学问的格局,提升做人做事的高度,这样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他们才能坚毅笃行,得其所欲。她的学生李如俊说:“朱老师对我帮助最大的事情,就是让我相信女生也可以在工科的道路上做到既德才兼备,又落落大方。”

  通过敏锐觉察学生的思维节点和情绪焦点,朱永梅庖丁解牛般借势助力、精准解惑。学生房文静在开题答辩中,因为觉得表现不好而沮丧。朱永梅察觉后,主动找到她谈心,耐心地指出问题的症结,敞开分析并给出建议。疫情期间,朱永梅更是牵挂着学生,每天都要嘱咐学生做好防护。学生汤文宁因不能到校,在家里做硕士论文,但是因为网络时好时坏,内心很着急。朱永梅为了安抚汤文宁的情绪,每天准时进行辅导,有网络信号时就线上指导,没有就通过电话解疑答惑。

  “5+2”“白+黑”是朱永梅的工作常态,刚进组的研究生都会很惊讶地发现朱老师QQ上发回的文档,时间经常显示是凌晨1点多。朱永梅以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技术需求为背景,规划研究生研究方向和培养方案,利用休息日与学生讨论课题、开展试验、分析数据,帮助学生完善论文。她指导的研究生发表SCI/EI论文34篇,获江苏省研究生创新项目6项,5人获评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她还指导团队成员从科研课题中提炼创新项目,合力指导学生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挑战杯”特等奖等高水平竞赛奖6项。

  自言比学生“多吃了几年饭,多走了几段路”的朱永梅,一路点拨引导学生,风雨兼程兢兢业业。她说:“在新时代,我们教出来的学生必须忠诚、坚韧、有文化。”她的学生带着恩师的期许满怀自信奔向未来。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