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强胜教授,数十年秉持大学教师的使命和责任,倾心教学并兼顾科研和社会服务。
他一直坚守本科课程教学一线(年均100学时),以教学模式改革为抓手持续推动课程教学现代化,使植物学课程建设及教改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他根据课程特点和心理认知,针对传统教学模式“满堂灌”的弊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自2001年开始,在国内率先进行以实验为主体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自主学习植物学教学模式改革,先后有300多个班,万余学生利用这一模式开展植物学课程学习。为准确把握新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他持续10年系统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和传统的理论讲授模式教学效果对比研究,直到结果显示混合式教学班平均成绩高于传统班,且正态分布集中幅度收窄为止。
通过严谨的教研证明了新教学模式有助于改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成绩的提高,并且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观察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反响热烈,满意度高,并节省了教学资源。他也成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者和成功的探索者,为在全国全面推广该教学模式积累了有益经验。为构建线上理论教学环境,强胜教授持续20余年进行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先后主持研制并出版首批网络课程并持续更新,建设了江苏省新世纪网络课程《植物学》(2001),2003年承担的教育部新世纪教学网络工程《植物学》,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审查并获得优秀评价,同年《植物学》网络课程正式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年再版《植物学网络课程2.0版》。2009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该社首门数字课程《植物学》,该数字课程图片更加精美、内容更加丰富、功能更齐全,使教学软件的研制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有力促进了新教学模式的实施推广和应用。为使研制的教学软件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强教授坚持不懈,几乎把全部的业余时间用来拍摄植物学素材,达10余万幅,极大地丰富了课程教学资源。他主持的植物学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精品课程(2003年)、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6年)、精品视频公开课程(2013年)、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8年)、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020年)、国家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其名师团队(2021年),植物学课程为数十门核心专业课程奠定知识基础,有力支撑学校6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2006年至今,主编《植物学》纸质教材和配套的数字教材各2个版次,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此外,还主编《杂草学》、参编教材2部。他主编的教材、自主研制的植物学网络课程及教学模式等植物学现代化教学体系已经被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全国大力推广,被百余所院校采用,累计使用人数在百万余人次,辐射作用明显。他主编的植物学教材在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编排方式等方面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特别适应新教学模式和课程现代化的需要,相关教材入选江苏省重点教材,获得江苏省优秀教材奖、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优秀教材奖,特别是荣获首届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网络课程获江苏省高校教学课件特等奖1次,二等奖2次。他主持教材研编及教改项目16项,发表教研论文10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特等奖和一等奖3项,指导毕业博、硕士研究生百余名,都已经成为相关专业领域的骨干,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1篇、校级优秀论文4篇。由于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强胜教授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名师奖、国务院特殊津贴以及校师德标兵、教学质量标兵等荣誉称号,并入选首届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还兼任教育部大学生物学课程教指委委员。
强胜教授长期从事植物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始终将植物学基础理论与杂草科学实践应用相结合,紧紧把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重大需求。他先后主持或参加完成国家、部省和国际协作项目60余项,首次揭示了外来植物入侵的多倍化和关键基因甲基化表观遗传增强温度平衡适应的快速演化机制,使外来植物适生区预测有了充分的分子理论依据,相关研究发表在Ecological Monographs、Molecular Ecology以及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等生态学领域顶级或植物学主流期刊上。他制定的首个国际检疫标准--假高粱检疫标准(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植物保护公约)以及外来植物入侵性风险评价系统,在国际和国内外来植物引进管理中得到应用,为阻止外来植物入侵建立第一道屏障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19年),研发的长江中下游稻-麦连作田杂草防治技术,特别是降草减药精准控草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推广应用千万公顷,实现降草和减药均达60%,节约除草成本150元/亩,分别减损增产稻和麦均达10%,为农民节本增收350元/亩,产生经济效益数百亿元,为农业发展“双减”国策、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国家重大需求提供技术支撑。他主持的成果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研制的2个生物除草剂技术产品得到成功转化,累计技术转让和社会服务经费数千万元,开设讲座数十次,培训基层技术员及农民数万人次,兼任国际生物除草剂研究协作组主席,国际杂草学会终身会员,国内外6个学术期刊(SCI期刊3)编委,先后主办国际学术研讨会5次,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 百余篇)、专著7部,获国内外发明专利30余件,其中美国、日本和欧盟5件。他所从事的科研领域总体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领导的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及江苏省杂草防治工程技术中心是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杂草科学专门研究机构,先后获江苏省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