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参加工作起,他就一直坚守在机械职业教育一线,二十年来,见证了我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机械制造领域的能工巧匠。他,就是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学院党总支书记、高级工程师王骏。
坚守“制造强国”初心
一路成长,不忘“制造强国”初衷。科班出生的他,2002年从东南大学毕业后,就传承了教育世家的期望,回到无锡当起了老师。他那时24岁,不过还是个毛头小子,却天天跟学生们说:“你们别觉得学机械苦,学了就要学精、学扎实,学好才能为国家做贡献”。“制造强国”这四个字,早就刻在了他骨子里。
几年后,他深感制造技术不能停留在书本上,应当与时俱进,主动请缨去到校办机器厂深入生产一线,后又转战工业中心、科技产业等部门从事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领域的教科研工作。多岗位历练使他对制造业与技能人才培养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
虽然他现在已经是学院党总支书记、主持工作的副院长了,但是每年都要跟新进的青年教师们反复念叨:“制造业是国家强盛的根基,而职业教育则是培养复合型智能制造人才的关键,作为学校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科,我们必须冲在改革前沿!”
机械学院是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最早、成果最多的院部,然而,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与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院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上步伐趋缓。2019年,王骏充分发挥老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勇担重任,敢于创新,从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入手,带着专业带头人、教学骨干深入走访企业、调研校友、请教专家,明确学院发展方向与任务。他大力营造政通人和的工作环境和创优争先的良好氛围,用了三年时间带领学院教职工突破发展瓶颈,摘取了一系列高水平成果,大幅提升了师生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机械学院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年终考核获优秀,教师第一党支部入选2019年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单位,2021年还获评“江苏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王骏始终牢记职业教育要服务产业转型发展,多年来,坚持助力中小微企业产品创新和技术改造,屡获表彰。近三年,他带领团队创建了6个智能制造领域科研实验室,打造了1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和团队、1个市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他本人也申获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等。
他高度重视标准化,积极将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经验转化为技术标准,主持、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6项,有效促进了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行业应用,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市厅级科技奖励6项。
他还依托公共服务平台,校企合作开发各类培训项目,帮助企业培育“智能制造”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年均完成各类培训30000人次,获评国家机械设计类“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集体备课
勇担“职教育人”使命
作为“双高计划”数控技术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负责人,王骏以打造同行标杆为目标,积极创新举措,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专业内涵建设。近三年,学院引入西门子、蔡司、华中数控等多家世界500强和国内领军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和技术应用中心等,吸收企业投入4500余万元,极大提升了学院应用技术研究水平。
他带领团队主导申报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平台、教学创新团队和虚拟仿真基地等4项,入选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1项,牵头制定国家专业教学标准1项,主编的2部教材入选“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以主要完成人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专业建设核心指标显著提升,其中数控技术专业名列2020年“金平果”高职教育专业排行榜第一。
王骏深知,育人是职教的核心使命,强化五育并举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他指导学院打造“大国工匠”顾秋亮工作室、博雅课堂、“墨子工坊”等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推崇德技并修、专创融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近三年,学院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互联网+、挑战杯等省级以上创新创业、技能大赛和学科竞赛中获200多项奖励,应届毕业生“专转本”继续升学深造占比42%左右。
他主导与大明重工等企业开展“校企党建联盟”,将支部活动搬到企业现场,帮助教师了解企业痛点,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2021年11月4日,《人民日报》以《党建引领践行工匠精神》为题报道了学院教师第一支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开展校企党建联盟助力学子成长高质量就业的先进人物和典型案例。
“重工车间的几名毕业生已快速成长为公司的技术骨干啦!月薪12000多了!”听到学生报喜,王骏开心得合不拢嘴,这也是对他多年育人工作最好的肯定。
二十年,是从青葱少年到不惑中年的二十年,也是王骏坚守“制造强国”初心、勇担“职教育人”使命的二十年。2022年,他将在机械制造人才培养路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