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有这样一位清瘦干练的老教师,从三尺讲台到机器人实训课堂;从专业架构到资源库建设。他专注敬业、求真务实,带领着团队一次次完成教学改革创新,实现“立德树人”的一次次提升。他就是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院长蒋庆斌教授。他用26年的教龄见证了职业教育雄关漫道的发展历程,书写出了匠心育人的优秀答卷。
立标准、树标杆,助力行业在常落地生根
常州机电学院是全国第一个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方向)的职业院校。“机器人产业发展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的层次有哪些、人才培养的标准在哪里?”蒋庆斌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一个个问题在他的脑海中反复思索。2011年,他带领团队摸着石头过河,从无到有开设起“工业机器人”专业。
人才支撑,吸引了机器人产业集聚。2012年后,常州开始重点打造工业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园。工业机器人产业逐渐成为常州的重点支柱性产业,并形成了完整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目前,全国有四分之一的工业机器人都在常州生产。常州以人才的渴求,实现了政行校企联动的人才培养闭环。
作为全国机械行业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职教集团的秘书长,蒋庆斌说:“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相关标准建设,我责无旁贷。” 2021年,他带领团队开展工作,一刻未停。全面深入调研,寻访了147家包括本体制造类、系统集成类和生产应用类在内的各类机器人企业、10所本科院校、69所高职院校、25所中职学校和2个机器人技术领域研究机构,研究了40多份国家政策及发展规划、行业报告及产业发展趋势。他白天走访调研,夜间笔耕不辍。团队先后向教育部提交了《高职本科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制定调研报告》等3个万字报告,完成了《高职本科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等3个专业教学标准,为该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
教育部提出“1+X”证书试点制度后,他扛起了工业机器人相关X证书试点开发的重点任务。近两年来,作为项目专家组组长,他先后帮助多个企业开发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X证书、可编程控制器X证书标准、教材和资源等,毫无保留地为“1+X”证书的试点和推广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多家相关公司为这位踏实务实的专家授予“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耕耘育人一线,点燃星星之火
落实落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离不开每本教材、每项课程的精耕细作。他将20多年的育人经验化作一次次对课程和教材的打磨。
作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他为探索“如何将标准转化为与学生直接面对的课程和教材”这一立德树人的初心命题,不断贡献着自己的独到见解。经过艰苦探索,他创新性地提出了“技术主线、项目主体、任务驱动”的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建设该专业教材体系。2021年,他带领团队编写了《工业机器人虚拟调试技术》《机器视觉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技术》等新教材,将企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融入其中,培养出的学生大都成为行业的“香饽饽”。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他创新性地提出构建专业“逐级递进、虚实相济、育训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了“工业机器人编程实训室”“智能控制技术实训室”“工业机器人维护实训室”,学生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实现了质的飞跃。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他还主动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的任务,带领学生加班加点训练,一举摘得“金牌”,为青年教师们做出示范表率。2020年,他担任该项“国赛”专家组组长,负责赛项的整体设计。目前,他正在着手“岗、课、赛、证”融通工作,以期让更多的学生掌握人工智能新技术,胸有成竹走上就业岗位。
“手把手”带团队,让“师道”薪火相传
作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他深知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19年,他的团队成为教育部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作为拥有21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号召青年党员教师提高站位,拓宽视野,通过做好“组织生活+”“课程思政+”“身边榜样+”三个加法,实现了党支部与国家教学团队的“双融双促”。
“党建引领、分类培养、校企互融、课程载体、机制保障”缺一不可,他明确“五措并举”,在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培养上亮“高招”。针对工业机器人教学团队专业领军人才、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他分别制定了个性化的培养培训方案。近两年,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中1人被评为全国机械行业服务先进制造专业领军人才,3人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团队成员先后获得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全国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江苏省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等荣誉,1人获得常州市优秀共产党称号。团队负责的全国机械行业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职教集团被评为“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
“人生的舞台有大有小,学校这方天地就是我的舞台。我愿坚守这方‘舞台’,实现毕生价值,见证职教腾飞。”蒋庆斌教授这样说。这位匠心型教师、专家型学者,本着对教育事业和行业发展的深情厚谊,用自己的奉献诠释了一名高校教师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