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高校

盖中辉:从“江南教师”到“扶贫书记”

——江南大学教师盖中辉事迹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5-3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盖书记,常回家看看”——这是2022年4月,贵州省从江县上歹村、独洞村村民对驻村第一书记、江南大学教师盖中辉这位“家乡人”返程时的殷切嘱托。盖老师身上穿着精美的苗衣侗服。全村人一摇一纺,心里的感激紧织密缝在针脚里。

  2020年初,全国脱贫攻坚激战之际,拥有社工扶贫专业背景的盖中辉老师主动请缨,受校党委委派任驻村第一书记。在近800天的任期中,盖中辉绕着从江上歹村、独洞村几百户人家打转,赢得了广大村民的爱戴。

  扶贫扶“质”,他是村民们口中的“拖鞋书记” 

  2020年3月,盖中辉抵达上歹村这个苗族村寨。这里地处偏僻、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宁肯自己多受累,也要让群众快脱贫;宁肯自己掉上几斤肉,也要让群众走上致富路。”盖老师与村民在山野田间同吃同住同劳作。他知晓山雨多急太阳多毒、一天走遍三个村寨要六个小时、上歹村晚上九点吃饭、生肉米酒的滋味、每个村民的人生故事与生活韵律。村民穿着拖鞋,他也穿着拖鞋,一户一户地敲,一人一人地聊,村民们戏谑他为“拖鞋书记”。

  面对简朴的生活条件,盖老师选择用“社区营造”理念指导帮扶行动,不仅链接资源做空间的改造,还与干部村民团结在一起,用集体的力量应对。面对质疑声,在得到从江县政府支持指导下,盖老师团结干部迎难而上。短短几个月,上歹村脱胎换骨,9.5千米的水泥道路连接到每个门户,通过江南大学筹集的25万资金让安全饮水进入了每个家庭,房屋安全鉴定机构逐一排查改造危房,厕所革命普及全村寨169户,新屋舍推动人畜分离……破旧的古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十足民族特色的新乡村,村民的脸上绽开了笑容。

  扶贫扶“智”,他是孩子们眼中的“绘本书记”

  “盖老师,你别走我会想你的”“盖老师,你要一直记得我”这是告别时,孩子在写给他信中流露出的真情。

  教育帮扶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任上歹村任第一书记时,盖老师叫得出他们的姓名,掌握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几个孩子趴在他的肩膀上是常事。除了送书上门、读绘本,他多方筹集资金,引入学校和社会资金100多万元,用于改善村里小学的基础设施。图书馆、淋浴室、篮球场、儿童滑梯等一个个拔地而起。他还积极鼓励江南大学的在校学生暑期来到上歹村支教助学,为深山里的孩子打开世界之窗。

  到了独洞村,由于前期工作的积累,江南大学更多的帮扶资金开始不断注入。新校门建起来了,新教学楼启用了。食堂、图书馆、侗族风情的舞台、塑胶操场、干净明亮的厕所、会议室、少先队活动室陆续修建起来了。为了营造村内的教育氛围,盖老师利用自己住的木头屋子,建成了供儿童活动的“乡村振兴茶座”,把独洞村本土书画家的作品作为装饰。“下课去找盖老师读书”,他成为了孩子们眼中的“绘本书记”。“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他还协调村委会和学校,将当地独特的民族文化引入校园,侗族大歌、武术与侗族器乐成为了上歹村孩子们触手可得的“非遗”。

  扶贫扶“志”,他是乡亲们心中的“口舌书记”

  盖中辉认识到,在自然、传统、民族交汇共融的上歹村,求发展就要顺木之天、凿道开渠,一点一滴把新事物引入赋能增能,实现乡村振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盖老师从教村民用电脑开始,在村民们快速学习的能力中看到了希望,踏上了“劝学”之路,成为村民口中的“口舌书记”。“我种田、回家,都能碰见他,见到我就会劝我外出打工、外出学习。”村民感慨道。他通过从江县政府与建筑企业、电子厂等对接,帮助村民签订就业合同,报销车票,组织大家统一前往工作地点;又多方联系,与凯里、从江职业技术学院对接,组织有意愿、有能力的村民免费学习,帮助外出村民适应社会,助推劳动型务工转变为技术型务工。

  百鸟服、刺绣等手工制品及香禾糯等土特产,还有斗牛、芦笙节、新米节等节日都是上歹村丰富的古老创制。盖老师借助“江南大学-从江非遗文化传承促进中心”,进行非遗文创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推广,完成文创设计作品300件。在他的鼓励下,村民们还尝试了民族特色旅游、民族文化直播等增收方式,实现了发展产业、振兴文化的双向收益。

  2020年11月23日,上歹村顺利脱贫摘帽。盖中辉也充分利用他的专业背景开展项目调研,形成12万余字科研项目报告,获得团中央表彰等多项荣誉。他围绕从江县产业振兴与非遗传承创新等方向,为当地政府提供详尽决策咨询报告,以乡村文化为抓手,激励村民立志文化自信,为进一步助推脱贫攻坚贡献江南智慧。

  盖中辉深入国家扶贫一线的帮扶事迹和感人故事在贵州从江大地和江南大学校园内外广为流传,得到了新华社、学习强国、《扬子晚报》《潇湘晨报》等中央和地方媒体的深度追踪报道。

  盖中辉老师“祖国需要处,就是我家乡”的奉献精神为学生和社会做出了榜样。江南大学师生在点赞的同时,也纷纷出资出力,让村民们看到了世间的爱心,也展示了在“我”到“我们”的转变中教师育人的强大力量。

责任编辑:陈路

盖中辉:从“江南教师”到“扶贫书记”
——江南大学教师盖中辉事迹
发布时间:2022-05-31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盖书记,常回家看看”——这是2022年4月,贵州省从江县上歹村、独洞村村民对驻村第一书记、江南大学教师盖中辉这位“家乡人”返程时的殷切嘱托。盖老师身上穿着精美的苗衣侗服。全村人一摇一纺,心里的感激紧织密缝在针脚里。

  2020年初,全国脱贫攻坚激战之际,拥有社工扶贫专业背景的盖中辉老师主动请缨,受校党委委派任驻村第一书记。在近800天的任期中,盖中辉绕着从江上歹村、独洞村几百户人家打转,赢得了广大村民的爱戴。

  扶贫扶“质”,他是村民们口中的“拖鞋书记” 

  2020年3月,盖中辉抵达上歹村这个苗族村寨。这里地处偏僻、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宁肯自己多受累,也要让群众快脱贫;宁肯自己掉上几斤肉,也要让群众走上致富路。”盖老师与村民在山野田间同吃同住同劳作。他知晓山雨多急太阳多毒、一天走遍三个村寨要六个小时、上歹村晚上九点吃饭、生肉米酒的滋味、每个村民的人生故事与生活韵律。村民穿着拖鞋,他也穿着拖鞋,一户一户地敲,一人一人地聊,村民们戏谑他为“拖鞋书记”。

  面对简朴的生活条件,盖老师选择用“社区营造”理念指导帮扶行动,不仅链接资源做空间的改造,还与干部村民团结在一起,用集体的力量应对。面对质疑声,在得到从江县政府支持指导下,盖老师团结干部迎难而上。短短几个月,上歹村脱胎换骨,9.5千米的水泥道路连接到每个门户,通过江南大学筹集的25万资金让安全饮水进入了每个家庭,房屋安全鉴定机构逐一排查改造危房,厕所革命普及全村寨169户,新屋舍推动人畜分离……破旧的古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十足民族特色的新乡村,村民的脸上绽开了笑容。

  扶贫扶“智”,他是孩子们眼中的“绘本书记”

  “盖老师,你别走我会想你的”“盖老师,你要一直记得我”这是告别时,孩子在写给他信中流露出的真情。

  教育帮扶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任上歹村任第一书记时,盖老师叫得出他们的姓名,掌握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几个孩子趴在他的肩膀上是常事。除了送书上门、读绘本,他多方筹集资金,引入学校和社会资金100多万元,用于改善村里小学的基础设施。图书馆、淋浴室、篮球场、儿童滑梯等一个个拔地而起。他还积极鼓励江南大学的在校学生暑期来到上歹村支教助学,为深山里的孩子打开世界之窗。

  到了独洞村,由于前期工作的积累,江南大学更多的帮扶资金开始不断注入。新校门建起来了,新教学楼启用了。食堂、图书馆、侗族风情的舞台、塑胶操场、干净明亮的厕所、会议室、少先队活动室陆续修建起来了。为了营造村内的教育氛围,盖老师利用自己住的木头屋子,建成了供儿童活动的“乡村振兴茶座”,把独洞村本土书画家的作品作为装饰。“下课去找盖老师读书”,他成为了孩子们眼中的“绘本书记”。“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他还协调村委会和学校,将当地独特的民族文化引入校园,侗族大歌、武术与侗族器乐成为了上歹村孩子们触手可得的“非遗”。

  扶贫扶“志”,他是乡亲们心中的“口舌书记”

  盖中辉认识到,在自然、传统、民族交汇共融的上歹村,求发展就要顺木之天、凿道开渠,一点一滴把新事物引入赋能增能,实现乡村振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盖老师从教村民用电脑开始,在村民们快速学习的能力中看到了希望,踏上了“劝学”之路,成为村民口中的“口舌书记”。“我种田、回家,都能碰见他,见到我就会劝我外出打工、外出学习。”村民感慨道。他通过从江县政府与建筑企业、电子厂等对接,帮助村民签订就业合同,报销车票,组织大家统一前往工作地点;又多方联系,与凯里、从江职业技术学院对接,组织有意愿、有能力的村民免费学习,帮助外出村民适应社会,助推劳动型务工转变为技术型务工。

  百鸟服、刺绣等手工制品及香禾糯等土特产,还有斗牛、芦笙节、新米节等节日都是上歹村丰富的古老创制。盖老师借助“江南大学-从江非遗文化传承促进中心”,进行非遗文创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推广,完成文创设计作品300件。在他的鼓励下,村民们还尝试了民族特色旅游、民族文化直播等增收方式,实现了发展产业、振兴文化的双向收益。

  2020年11月23日,上歹村顺利脱贫摘帽。盖中辉也充分利用他的专业背景开展项目调研,形成12万余字科研项目报告,获得团中央表彰等多项荣誉。他围绕从江县产业振兴与非遗传承创新等方向,为当地政府提供详尽决策咨询报告,以乡村文化为抓手,激励村民立志文化自信,为进一步助推脱贫攻坚贡献江南智慧。

  盖中辉深入国家扶贫一线的帮扶事迹和感人故事在贵州从江大地和江南大学校园内外广为流传,得到了新华社、学习强国、《扬子晚报》《潇湘晨报》等中央和地方媒体的深度追踪报道。

  盖中辉老师“祖国需要处,就是我家乡”的奉献精神为学生和社会做出了榜样。江南大学师生在点赞的同时,也纷纷出资出力,让村民们看到了世间的爱心,也展示了在“我”到“我们”的转变中教师育人的强大力量。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