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当代《尚书》研究第一人,40余年“求经问道”,在浩如烟海的史料典籍中将中国经学研究推向世界舞台;他是潜心育人的大先生,以三尺讲台汇中外贤才,聚集合力“修书治典”;他是经世济用的弘道者,以书为炉,熔古铸今,呕心沥血推动传统文化的时代复兴与国际传播。他叫钱宗武,毕生倾力于《尚书》研究、教学与传播的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继往圣绝学,他是修书治典的“燃灯者”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典名著浩瀚如烟。有一部著作代表着所有经史典籍的“大经大法”,那就是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然而,近现代以来,这部“七经之冠冕,百氏之襟袖”的先秦典籍,长期处于经学研究的边缘。上世纪八十年代,内地系统研究《尚书》的学者只剩两人,且皆学无传人。
1981年,刚进入大学的钱宗武接触到了《尚书》,师从著名学者周秉钧先生。晦涩难懂的先秦文章让他着实头疼。兴许是天生有一股“憨劲”,在基础浅、无团队、条件差的境况下,他从抄书开始,走上了漫长的探索之路。
学习《尚书》特别艰辛,一本《十三经注疏》,他整整抄了十遍。让他记忆最深的是研一那年寒假,抄写学术论著《尚书易解》。“几十万字,一个寒假都未停歇。”
细致的积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每次都是用正楷一笔一画,很能锻炼人的耐心。”当时只有20余岁的钱宗武,用这种“笨方法”叩开了《尚书》研究的大门。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尚书无“者”之说》首次破解了《尚书》中的真伪难题,在学界引起高度关注。
从此,钱宗武便一发不可收拾。在浩如烟海的史料典籍中,他从先秦追溯到当今乃至未来,上下求索、孜孜不倦,泛猎语言、历史、政治、哲学。穷尽大半生,只为磨一剑。他编纂的先秦文献、上古汉语等各类研究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十余项。特别是将中国《尚书》学研究推向了世界舞台,被大家戏称为“钱尚书”,而他却说自己只是“一介书生”。
聚中外贤才,他是教书育人的“大先生”
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意识观念的转变,“四书五经”中其他学术门类的研究逐渐热闹起来,但《尚书》因为太过晦涩,研究者寥寥。当时,日、韩、港台很多专家的成果颇丰,而作为《尚书》故乡的中原大地却一片荒凉。
从那一刻起,钱宗武觉得自己有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除了自己研读《尚书》外,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人才培养上。
正因为门槛高,钱宗武异常重视授课质量,为了一节课他常常要准备好多天。平时沉默寡言的他,一旦走上讲台像变了一个人。滔滔不绝、神采奕奕,既旁征博引,又言必有据,既贯通中外,又深入浅出。同学们常说,听钱老师讲课是一种视听享受。
如今,已经年近七旬的钱宗武,虽然被疾病困扰,但仍坚守三尺讲台,为扬州大学本硕博学生讲课授学。他还先后为湖南大学、苏州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韩国中央研究院等高校和机构开课。从教至今,累计讲授《<尚书>选读》《训诂学》《地理文化学》等二十余门课程,无论是对本科生、博士生,他都倾囊相授。
2012年,以钱宗武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尚书》学文献集成与研究”获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这是怎样一个浩大工程?他说,项目成果预计有8000多万字,拟成书200-300部。这部旷世巨著吸引了海内外80余名著名学者携手合作。稳固的载体聚集了一流的团体,大家的研究激情空前高涨。多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国内《尚书》学研究逐步走向学术舞台中央,累计培养硕士、博士等优秀人才百余人。如今,这批“钱家军”散布到全国乃至海外,不少已经成长为《尚书》研究的中坚力量。
兴国学正脉,他是经世济用的“弘道者”
2021年2月12日,农历大年初一,一档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精心制作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引发社会关注热潮。钱宗武应邀担任开篇之作《尚书》的首席顾问和解说嘉宾。
此后,他又应邀担任全国政协《尚书》读书活动导读专家;推动开展首个全民性的阅读《尚书》活动--山东滨州“世界读书日 一起读《尚书》”;推动开展第一个中小学生《尚书》朗诵活动--山东邹城“《尚书》名篇名句吟诵会”。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国学复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正成为一股文化热潮,钱宗武以深厚的学养功力和学界影响力,成为厥功至伟的一位学者。
“对国学的传承和研究并非照搬硬抄。”在钱宗武看来如何连通古今、扬弃继承,怎样与时俱进、转化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最难的一关,也是最需要的一环。
经学是致用之学,《尚书》等经学著作的语言诠释、政治诠释、历史诠释以及由此形成的诸学理论,与新时代学术体制中的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等领域密切相关。
以文化传播为例,钱宗武认为,《尚书》曾是东亚文化的最重要典籍。然而,当下的异域文化已与中华文明渐行渐远,《尚书》的文化价值正在不断消解。为此,需要深入研究古代异域文化是如何接受《尚书》并将其融入本民族文化之中的,当今异域文化又为何疏离《尚书》的?
在《尚书》学文献集成与研究过程中,钱宗武摒弃了通常文献集成以朝代为纲的汇辑模式,从《尚书》学与政治文明紧密关系出发,确立了传世文献、科举经筵、域外《尚书》等五类相对独立的《尚书》学文献范畴,厘清《尚书》作为经世致用之学的总体发展脉络,注重《尚书》对经士、文人、民众理念影响的过程及范畴,解码中华文明强势输出中的关键基因。
正因为在全球学界的影响力,2010年,海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尚书》研究学者齐聚一堂,正式成立国际《尚书》学研究会。大家一致推举钱宗武教授担任首任会长,一直延续至今。
“越是古老的典籍,文化基因越为纯真。”钱宗武认为,华夏经典以《尚书》最古,《尚书》于传统文化诸元素之始创性论述也最为丰富,将古代诠释与现代研究融合延伸,浩博的《尚书》学文献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强大的文化再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