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淮安市

郑小琴:春风化雨三十载 铸魂育人绽芳华

淮安市长江东路小学教师郑小琴事迹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5-1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扎根乡村30年,是一位有魅力,有乡村教育情怀的校长。”这是江苏省师培中心季春梅教授对郑小琴的赞誉。

  2014年1月,郑小琴来到距离城区40多公里的韩桥小学,挑起校长一职。她带领一群乡村教师,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校园。仅用了短短的5年时间,就让这所偏远的乡村小学成为江苏省教育厅表彰的“先进单位”,并连续两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2021年9月,郑小琴任职淮安市长江东路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兼韩桥小学支部书记。

  用“情”温暖,唤醒教师内生动力

  韩桥小学地理位置“偏”“远”,很难吸引大学生、优秀教师来校任教,教师严重缺编。年轻老师“留不住”,骨干教师“我要走”。面对这样的情况,郑小琴带头坚守乡村30年,用行动感染、激励教师,以情留人。

  教师生病,生日,家中有困难,郑小琴校长总是第一个出现在教师面前。陕西籍大学生冯会利老师,一日突然接到父亲的病危通知,家人在电话里告诉她,父亲急切地想要见女儿最后一面。郑小琴校长知道后,立即为她安排课务,购买飞机票,并安排专人开车把冯会利老师送到涟水机场,这一切就是为了让女儿能顺利地送父亲最后一程。

  而当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遇到瓶颈时,郑小琴校长更是及时的出现在教师的身边。孙磊老师,在区乡村教师基本功大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时如何突破瓶颈,让她“走出去”,就摆在了郑小琴校长的面前,她倾全校之力来帮助她研磨课例,夯实内功,还把名师请进来对她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最终,孙磊老师在省级乡村教师基本功大赛中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人心都是相互的,真心才能换来真心;感情也是相互的,真情才能换来真情。郑小琴校长温暖人心的举动无疑唤醒了教师的内在动力,许多支教教师主动留了下来,尤其是徐星星老师,一直坚持在韩桥支教达到了6年之久。另外有5名外籍大学生老师至今还坚守在韩桥小学的教学岗位上。

  用“心”描绘,打造乡村特色教育

  “社团活动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形式,也是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载体,”郑小琴校长说“培育学生的兴趣,发展他们的特长,我们要用心去做。”

  为传承京剧这一国粹艺术,她力邀国家一级演员唐小红、郭艳芹、唐小良三位到校担任京剧指导老师。起初她们欣然接受,但后来一听说是到偏远的韩桥小学,她们便犹豫了。于是郑小琴校长“三顾茅庐”,亲自登门拜访,向她们表述了组建京剧社团的初衷是为了能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到感受国粹的魅力……深受感动的三位老师主动要求将原来一周一次的辅导改为一周两次,并承担了寒暑假校外辅导站的京剧辅导工作。

  常言道“人过三十不学艺”。为了孩子们能更好地掌握京剧,感受国粹的魅力,年过40的郑小琴带领着十多位年轻教师,从零基础开始,与孩子们一起学唱京剧。她常对师生们说:“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奋斗的自己”。虽然几经挫折,郑小琴带领师生学京剧的第一步终于是在跟头踉跄中迈出了。正是这第一步,为韩桥小学以后的京剧特色文化校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6年,学校“红梅”京剧合唱团在全区教职工合唱比赛中荣获特等奖。

  2017年,学校京剧社团荣获江苏省“未来之星”少儿才艺大赛二等奖,并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省电视总台的颁奖晚会。

  2019年,学校京剧社团在北京参加全国青少年戏曲大赛荣获第六名。

  经过郑小琴校长多年来的不懈努力,社团活动已成为学校展示特色教育的一张名片,学校也多次承担市、区大型现场会。

  用“爱”守护,润泽留守儿童心灵

  “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成功!”这是郑小琴经常对自己说的话。韩桥小学受地域位置、经济状况的影响,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因此,关注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成为郑小琴每天必做的重要工作之一。她经常在下班之后到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家中走访,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甚至自己掏钱为他们购买衣物、文具,支付医药费。

  学生明明(化名)的表哥是云南人,由于家庭的特殊原因,跟随明明家一起生活,当时他的表哥已经11岁了,才念一年级,而且智力低下,郑小琴校长与淮阴区特殊教育学校联系后,为其办理了入学手续,而且,由于孩子从小受尽苦头,一年四季,手上流脓不止,郑小琴校长又联系淮阴医院的专家替其会诊,并赞助解决了1万元的医疗费。

  学生秀秀(化名)的父母远走他乡,至今音信全无。只能由年迈的奶奶照顾着。郑小琴校长了解情况后,把秀秀列为教育资助对象。自己个人每学期还资助500元。并与快餐公司协商,免收秀秀的午餐费。

  在爱的阳光照耀下,孩子们健康茁壮的成长着。

  孩子们亲切地称呼她“留守妈妈”

  为了让更多的留守儿童得到社会的关注,郑小琴多次联系社会各界的爱心企业、爱心团体到韩桥小学开展结对帮扶和关爱活动。

  2019年8月,郑小琴与淮安中业慧谷董事长联系,举办了“感知世界,守望未来”夏令营活动。400多名留守儿童与来自比利时的19位外教老师、10位志愿者助教一起活动,一起游戏。孩子们第一次与外国人面对面交流,纷纷表示非常兴奋。

  2020年6月,郑小琴联系淮安市青年联合会医药卫生界张晓雨等8位志愿者。志愿者们不仅慰问了困境儿童,还送去慰问金、防疫防护用品、学习文具等,并为孩子们做了一次心理健康检查。

  几年来,经她联系资助韩桥小学的物资累计达百十多万元,她把募集来的每一分钱都用在了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身上。

  三十年的教学生涯,郑小琴用时间证明了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教书育人的初心。她把学校打造成了“有梦”的舞台。

责任编辑:李月昭

郑小琴:春风化雨三十载 铸魂育人绽芳华
淮安市长江东路小学教师郑小琴事迹
发布时间:2022-05-17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扎根乡村30年,是一位有魅力,有乡村教育情怀的校长。”这是江苏省师培中心季春梅教授对郑小琴的赞誉。

  2014年1月,郑小琴来到距离城区40多公里的韩桥小学,挑起校长一职。她带领一群乡村教师,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校园。仅用了短短的5年时间,就让这所偏远的乡村小学成为江苏省教育厅表彰的“先进单位”,并连续两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2021年9月,郑小琴任职淮安市长江东路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兼韩桥小学支部书记。

  用“情”温暖,唤醒教师内生动力

  韩桥小学地理位置“偏”“远”,很难吸引大学生、优秀教师来校任教,教师严重缺编。年轻老师“留不住”,骨干教师“我要走”。面对这样的情况,郑小琴带头坚守乡村30年,用行动感染、激励教师,以情留人。

  教师生病,生日,家中有困难,郑小琴校长总是第一个出现在教师面前。陕西籍大学生冯会利老师,一日突然接到父亲的病危通知,家人在电话里告诉她,父亲急切地想要见女儿最后一面。郑小琴校长知道后,立即为她安排课务,购买飞机票,并安排专人开车把冯会利老师送到涟水机场,这一切就是为了让女儿能顺利地送父亲最后一程。

  而当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遇到瓶颈时,郑小琴校长更是及时的出现在教师的身边。孙磊老师,在区乡村教师基本功大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时如何突破瓶颈,让她“走出去”,就摆在了郑小琴校长的面前,她倾全校之力来帮助她研磨课例,夯实内功,还把名师请进来对她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最终,孙磊老师在省级乡村教师基本功大赛中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人心都是相互的,真心才能换来真心;感情也是相互的,真情才能换来真情。郑小琴校长温暖人心的举动无疑唤醒了教师的内在动力,许多支教教师主动留了下来,尤其是徐星星老师,一直坚持在韩桥支教达到了6年之久。另外有5名外籍大学生老师至今还坚守在韩桥小学的教学岗位上。

  用“心”描绘,打造乡村特色教育

  “社团活动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形式,也是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载体,”郑小琴校长说“培育学生的兴趣,发展他们的特长,我们要用心去做。”

  为传承京剧这一国粹艺术,她力邀国家一级演员唐小红、郭艳芹、唐小良三位到校担任京剧指导老师。起初她们欣然接受,但后来一听说是到偏远的韩桥小学,她们便犹豫了。于是郑小琴校长“三顾茅庐”,亲自登门拜访,向她们表述了组建京剧社团的初衷是为了能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到感受国粹的魅力……深受感动的三位老师主动要求将原来一周一次的辅导改为一周两次,并承担了寒暑假校外辅导站的京剧辅导工作。

  常言道“人过三十不学艺”。为了孩子们能更好地掌握京剧,感受国粹的魅力,年过40的郑小琴带领着十多位年轻教师,从零基础开始,与孩子们一起学唱京剧。她常对师生们说:“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奋斗的自己”。虽然几经挫折,郑小琴带领师生学京剧的第一步终于是在跟头踉跄中迈出了。正是这第一步,为韩桥小学以后的京剧特色文化校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6年,学校“红梅”京剧合唱团在全区教职工合唱比赛中荣获特等奖。

  2017年,学校京剧社团荣获江苏省“未来之星”少儿才艺大赛二等奖,并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省电视总台的颁奖晚会。

  2019年,学校京剧社团在北京参加全国青少年戏曲大赛荣获第六名。

  经过郑小琴校长多年来的不懈努力,社团活动已成为学校展示特色教育的一张名片,学校也多次承担市、区大型现场会。

  用“爱”守护,润泽留守儿童心灵

  “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成功!”这是郑小琴经常对自己说的话。韩桥小学受地域位置、经济状况的影响,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因此,关注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成为郑小琴每天必做的重要工作之一。她经常在下班之后到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家中走访,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甚至自己掏钱为他们购买衣物、文具,支付医药费。

  学生明明(化名)的表哥是云南人,由于家庭的特殊原因,跟随明明家一起生活,当时他的表哥已经11岁了,才念一年级,而且智力低下,郑小琴校长与淮阴区特殊教育学校联系后,为其办理了入学手续,而且,由于孩子从小受尽苦头,一年四季,手上流脓不止,郑小琴校长又联系淮阴医院的专家替其会诊,并赞助解决了1万元的医疗费。

  学生秀秀(化名)的父母远走他乡,至今音信全无。只能由年迈的奶奶照顾着。郑小琴校长了解情况后,把秀秀列为教育资助对象。自己个人每学期还资助500元。并与快餐公司协商,免收秀秀的午餐费。

  在爱的阳光照耀下,孩子们健康茁壮的成长着。

  孩子们亲切地称呼她“留守妈妈”

  为了让更多的留守儿童得到社会的关注,郑小琴多次联系社会各界的爱心企业、爱心团体到韩桥小学开展结对帮扶和关爱活动。

  2019年8月,郑小琴与淮安中业慧谷董事长联系,举办了“感知世界,守望未来”夏令营活动。400多名留守儿童与来自比利时的19位外教老师、10位志愿者助教一起活动,一起游戏。孩子们第一次与外国人面对面交流,纷纷表示非常兴奋。

  2020年6月,郑小琴联系淮安市青年联合会医药卫生界张晓雨等8位志愿者。志愿者们不仅慰问了困境儿童,还送去慰问金、防疫防护用品、学习文具等,并为孩子们做了一次心理健康检查。

  几年来,经她联系资助韩桥小学的物资累计达百十多万元,她把募集来的每一分钱都用在了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身上。

  三十年的教学生涯,郑小琴用时间证明了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教书育人的初心。她把学校打造成了“有梦”的舞台。

责任编辑:李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