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弹指一挥间,21年的岁月就在一字一句指导发音中,就在埋头批改作业的笔尖下,就在上课铃与下课铃的交替声间滑过,我的生活也因教师这一阳光下最美丽的职业而精彩。
播雨耕云,三尺讲台奠基阳光伟业;呕心沥血,一腔爱意倾注华夏未来。21年前的我,青涩懵懂,放肆地去爱美好的一切。直到有一天,我注意到了一个小女孩,一个常在我们学校门口出现的小女孩。那是一个年仅8岁的听障孩子,一双眸子明净、清澈,却流露出她那个年龄不该有的困惑和忧郁。她那渴望理解、渴望读书、渴望被爱的眼神,使我油然产生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三尺讲台将是我展示青春、书写人生的舞台!我要为听障孩子启音之声、启德之蒙、启慧之灵、启行之初!
舞台上,一位12岁的少年用她灵动的双手传达着炙热的爱国情感,稚嫩的脸上流露出的是坚定的革命信念,饱满的情绪,真挚有力的手语,打动了在场的各位评委与观众,荣获“牢记红色历史,讲述革命故事”江苏省首届听障学生手语演讲比赛一等奖第一名。当我发现这名学生有演讲兴趣,便以此为切入点,开发潜能。每天放学后、休息时,琢磨手语动作与形体动作,讲解演讲稿含义,讲授演讲技巧,想尽一切办法让一个听障的孩子让她爱上演讲。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便用优美的舞姿向人们展示她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时光的打磨下,孩子们愈加自信,舞蹈《唱首歌》获得了全国排舞公开赛一等奖;《洪泽湖渔鼓》在省特教文艺汇演中获得一等奖;传统文化节目《学古诗》等精彩节目多次受邀在市级舞台上表演。每一次的排练我都抓着孩子们的手去感受节奏,一万次的触碰才可能有艺术的律动,在这些荣誉的背后,是我与学生日复一日、千遍万遍地练习,一字一句都需精雕细琢,一举一动一个表情都要无数次的斟酌,由内而发的情感更要身体力行的感受,看着学生们疲惫的面容,焦虑的深情,我便会用母亲的温暖感染他们,鼓励他们不要轻言放弃,酸痛的胳膊,嘶哑的嗓子,都不能击退我们向前的勇气,虽然我们身体残疾,但一定要有坚强的意志。
《左传》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普通的教学岗位上,我执着追求,愿把所有的光和热倾注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结合特殊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的、创造性的开展德育工作。我会利用重大节庆、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为丰富和发展新时期学雷锋活动的内涵和形式,带领学生身着志愿服,走进社区;清明时节带领全校学生到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祭扫活动,通过活动教育学生:幸福生活是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必须加倍珍惜,牢记历史,刻苦学习,不辜负祖国和人民重托,用自己的出色表现告慰革命先烈的英灵。我组织少先队、团支部联合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展现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增强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走上社会的自信心,我积极组织我校学生与普小学生的“手拉手”活动,共植一棵树,共绘一幅画,共参一场法律知识宣讲会,通过活动引导特殊孩子接触社会,帮助他们回归主流。
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有爱,地更阔,天更蓝;有爱,花更艳,草更芳。我将一腔爱意投给了学生,只愿他们能够感受到这世间的温暖。我联系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动员学校教职工,在冬季为家庭贫困的学生送上棉衣、棉袄、棉裤、棉鞋,引导学生学会去关心别人,学会感恩。草长莺飞时,我带领学生外出春游踏青;秋高气爽时,我又鼓励学生参加秋季运动会;恰逢佳节时,我便组织师生包粽子、包饺子,只为让孩子们体会特校大家庭的温暖。生理上的缺陷,物质上的匮乏,即使困难重重,相信这群被上帝偏爱的孩子,能在温暖与陪伴中,奋发向上!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一名疫情防控工作人员,我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市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精神,把握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点,严格按照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制定疫情防控工作各项方案,积极发挥党员先锋作用,不断强化师生员工政治意识、纪律意识,认真做好疫情期间师生员工疫情防控教育宣传和管理等工作。不分昼夜,时刻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第一要务”,克服种种困难,积极奋战在自己的岗位上,时刻提醒师生员工做好个人防护,安排师生员工进行核酸检测,每天坚持做好相关排查、记录、上报工作,多次组织师生员工进行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演练并及时总结改进。耐心细致地通过电话或微信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宣传防控疫情的相关知识。我始终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用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诠释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光辉本色!
一腔热血温故土,四季甘霖润嘉禾;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我将永不懈怠这份责任担当和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