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着大爱与初心,担当起使命与责任,2020年1月,我与南京市第十批援疆教师团队在疫情中迎难而上,全心投身于伊宁市援疆教育事业,开始了艰苦却永生难忘的援疆支教生涯。
心系使命,大爱无疆
因为疫情,援疆之行未能按时出发。我身在南京,心早已飞到了伊宁。作为援疆教师团队的领队,在接到援疆指挥部工作安排之际,我便开始与受援学校伊宁市第一中学的领导沟通交流,了解学校现状,关注学校规划,全面了解学校的实际和需求,着手拟订援助方向,以便入疆之后快速开展工作。作为援疆教师,我担任伊宁市第一中学金陵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为了让自己尽早熟悉学生,也让学生尽早适应我,虽相隔两地,我提早进入教学状态,互相磨合,组织安排了“空中课堂”远程授课活动,通过多媒体平台给新疆学子开展了为期近两个月的网课。面对新疆地区的全新教材,我认真钻研,精心备课,明确教学重点,确保每一节课上出效率,让学生都有收获。同时,克服网络批改作业的困难,保质保量完成作业批改,以便更好地了解学情,调整教学策略。面对两地时差,我与援疆教师团队努力克服,积极适应,力争让自己早日适应新疆时间。“空中课堂”远程授课的方式得到了伊犁州各级领导的赞许和认同,同时在江苏省的学习强国及党的生活等多个平台都有报道。
扎根校园,精心谋划
4月份,我和援疆教师团队的老师们终于踏上了新疆的土地,与江苏援疆大部队一起来到了伊宁。克服了饮食上的不适,调整好生活中的时差,排除了工作上的困难,以满腔的热情投入援疆支教工作中。
进入一中校园,在前期摸排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深入了解受援学校的实际教学状况,熟悉制度,加强研讨,分析学情,与学校老师们一起制订高考复习教学计划,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第一线,也承担起高三金陵班的教学任务。
在一中,我担任学校教学副校长,分管着教学和教科研工作,立足一中教研实际,制订了“强师兴教,强基提升”三年援疆计划,并带领援疆教师团队指导各教研组长开展以“教研兴校创特色,校优师贵亮品牌”为主题的各类培训活动,真正做到变“输血”为“造血”。同时指导援疆老师们达成共识:不仅在教学上要上出精彩,带出质量,为一中的教学提升作出贡献;更要在教师队伍发展上促进发展,培养优师名师,建立起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为此,我利用大数据手段统计学校教师发展现状,确定各教研组重点培养对象,利用“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以点带面,以优秀的个体榜样带动整体教师队伍,指导并培育市区学科带头人。同时,在学科教研中发挥援疆老师的特长和资源,利用名师工作室平台,积极做好传、帮、带工作,指导当地青年教师快速稳健地成长。两年来,我们援疆团队培养青年教师30多位,开设各类讲座45节。
理念引领,结对共建
我深知要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教育先进理念的引领至关重要。为此,我在援疆期间积极参与筹备了“梧桐计划——伊宁∙金陵名校长、名师工作室”,建立南京名校长数据库,以“新管理理念为引领、互学共进、共同发展”为宗旨,促成南京名校长与伊宁校级领导管理工作经验的交流,引领伊宁校级管理人才研修团队的发展。
同时,加强一中与内地学校交流,在精心安排、统一筹划下,我们援疆团队促成南京市六所学校与一中结对成教育合作友好交流学校。为南京和伊宁教育的交流和融合搭建桥梁和平台。同时,为改善和提升一中的教育环境,我和援疆教师团队积极联系,寻找资源,在南京市区教育局及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为一中捐款捐物共计41.6万元,给受援学校的教学硬件提档升级,也为伊宁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鸿雁传情,文化交融
为了更好地加强两地教育交流,援疆期间,我们组织参与了苏伊两地青少年“万里鸿雁传真情”手拉手书信交友活动。一中1000多名新疆学生与内地学生结对,书信往来,叙述两地的风土人情的差异,交流冬奥会的精彩纷呈,喜谈两地高速发展的强劲势头,参与活动的同学们都感知到祖国繁荣发展的美好前景,更体会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相约在大学继续深造的某条路上相见,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他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感谢援疆,让我可以深入这片热土,可以为成长中的新疆教育做点实事。三年援疆时间已经过去两年了,我得到了太多太多,积累了经验,沉淀了心情,净化了思想,锻炼了能力,更大的感受是对党和国家的新疆政策有了更加深刻的领会和理解,在援疆的道路上我无怨无悔,将继续谱写援疆工作和生活的精彩,也为自己的人生中有这样不平凡的援疆经历感到充实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