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37年,太湖格致中学教师余志明一直在践行着自己的人生信条:做一名追光的行者。追梦的路上,他笔耕不辍,坚持不懈,用自己的思想影响着他人的思想,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他人的行动。沿路虽然磕磕绊绊,但却风景不断。
循道而为,追光前行
余志明的学生喜欢尊称他为老余,课堂上,学生经常为了一个问题和他辩得面红耳赤;课堂外,学生经常找他聊阅读,聊写作,聊人生。一期期“青苹果”杂志见证着学生的成长,也见证了老余的付出,更见证了辛苦付出后的丰硕成果。近几年的“江苏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总决赛,每年都有余志明的学生参与,他们总能以独特的视角、创新的构思、练达的语言从众多参赛选手者中脱颖而出。
教改的路上他一直在思考着、行走着,本真的语文教育理念是他孜孜追求的理想。他的课堂里书声琅琅,学生摇头晃脑地读、面红耳赤地辩、独树个性地说、肆无忌惮地讲。他的课堂干净清新,简单的结构,深入的对话,摒弃了繁琐,回归了原点。双减背景下,他的语文作业就是阅天地、寻找善、思人生。柳荫下常见他与学生共话春天的身影,网络世界里常见他与学生专题切磋的冲浪,图书馆里常见他与学生书海泛舟的徜徉。以生为本,风格独特,他经常被邀请到全国各地为老师们答疑解惑;由于专业功底的扎实,他42岁就被评为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先后被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江南大学教育学院﹑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聘请为硕士生导师。
“读写结合”是他作文教学的独门秘笈。课堂上,他总能激发起学生言说写作的激情;作文课上,他让每一个学生叙述自己的故事,告诉他们“作文就是讲故事”;他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入社会,去发现素材、思考生活,告诉学生“作文就是表达生命的发现和思考”。他的作文指导课多次被评为全国作文教学经典课例,他参与编撰的《跟着名师学写作》一书在当当网上好评如潮,他也因此成为了《语文教学通讯》和《中学作文教学研究》杂志的封面人物。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他一直认为,作为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必须依托丰厚的人生底蕴和文化积淀。为了充实自己,他坚持读有字书,走进他的办公室,种类丰富的各种专业性教学杂志装订成册、有序整齐地排放在书橱里。他为学生开列的书单被老师们戏称为“权威书目”,老师们要读什么书,经常请他推荐,他总能给大家介绍各式各样的好书。他还坚持读无字书,哪里有语文届的学术活动,他都积极参加,向名师学习,不放过任何一次与大家交流的机会。他深知,学问是需要“硬碰硬”,没有源头活水,就不可能有清如许的涓涓细流。
一直以来,他都在坚持“五一工程”:一天至少花一小时读一本专业杂志;一星期必拟出或发现一个好的研究话题;一个月必写出一篇教学随笔,一学期至少发表一篇论文,一学年必读一部教学理论著作。他经常说,阅读、研究是培植教师幸福的土壤和阳光。随着读书、思考和实践的深入,他也在不知不觉中撰写着属于自己的“书”。近几年来,他发表论文70多篇,主持省级课题两项,编写的《读写365》已被多所学校吸纳为学生课外阅读教材。
诲人不倦,何有于我
一花独放不是春。他利用工作室、培育站、语文学科基地带领一群有志于语文教育的年轻人一路前行,引领他们开展教学研究。他对年轻老师的希望是能带一名徒弟、上一节高质量的示范课、出一份学术研究成果、开一次高水平学术讲座、主持一项课题研究、精读一本教育专著、开发一门校本课程。
月月有活动,月月要引领,这不仅是对体力的考验,更是对智力的挑战,但他没有怨言,没有退缩。他每天都开放着自己的课堂,与其他老师相互提携,共同行走在语文教改的路上。他常对其他老师说,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在平凡的岗位上该放下的就放下,该用心的还要用心,成为怎样的人取决于选择做怎样的人。名师是修炼出来的,不是打造出来的。--心赶路的人,是不需要鲜花和掌声的。在前行的道路上,他就是一名行者,一直在坚持着、追寻着、奔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