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徐州市

李爱胜:不忘初心,撑起乡村教育的一片天

――徐州市贾汪区塔山镇大李庄小学教师李爱胜事迹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5-13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李爱胜,中小学高级教师,1994年参加工作至今,已扎根乡村教育28年。28年来,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当校长,对乡村教育的情怀、对乡村教育的坚守始终如一。在教育事业上,他无惧任何挫折和荆棘,扬步前行,始终把使命铭记在心里,把责任勇扛在肩头,用自己如歌的岁月书写着教育事业的华章。

  亲力亲为,事必躬亲。人人都知道他是个闲不住的人,无论学校有什么工作,他都亲力亲为,率先抢在前。他总是顶着风霜雨雪、迎着朝霞曙光最早一个走进尚未完全苏醒的校园;他总是伴着灯火,带着欣慰和倦意最后一个离开学校。2020年5月,母亲因病住院,他也从未放下手中的工作。每天利用短短的休息时间往返于医院,连医院的护士都深受感动。在工作、生活中他时刻用优秀党员、优秀校长的标准严格衡量、约束自己的言行,发挥着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2020年暑假期间,学校实施餐厅改建,他为了解决围墙周边土地的纠纷,一次次与村民协商,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放弃所有的休息日,整天长在工地上,以至于被人称为建筑“队长”。在他的真诚感动下,工人不分昼夜地奋战在工地上,保证了工程如期完工。

  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要求老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做到了授之以渔,让教师团队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他始终坚持教学第一线,同老师们一起钻研备课,探讨教法。有事耽误了课,一定想办法补上。高山仰止,他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老师和学生。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首先要上进。他带领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荣获“道德建设先进集体”“徐州市先进集体”“徐州市彭城恩师先进集体”“贾汪区教育教学先进单位”……

  砥砺奋行,笃行不怠。他时刻把专业化发展作为人生追求,用阅读滋养生命,用聆听触动灵魂,不断拓展自己教育生命的宽度,不断读书学习撰写了《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学校管理》《以爱育人,用心育德》《小学科学教育专业性建设势在必行》《在偏僻农村开展珠心算教学之探究》《浅谈珠心算教学设计策略》《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研究》等十余篇在核心期刊发表;先后被评为徐州市优秀党员、十佳校长、贾汪区优秀校长、贾汪区名校长等。他对身边同行、兄弟学校,尤其是青年教师成长发挥着“传帮带”作用。近年来,贾汪区多次在学校召开教育教学管理现场会,他把自己成功的经验给大家分享。

  勇于创新,敢挑重担。坚持以特色引领学校全面发展,坚持“特色文化工程”的兴校策略,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敢为人先,当以行动开弓,他大力推进珠心算课程特色发展,将学校办成人民满意的优质学校。短短三年时间,校珠心算课程已走出徐州,成为贾汪区的特色品牌,珠心算教研团队成立了贾汪区珠心算名工作室,多次被邀请到市、区讲座。目前校珠心算硕果累累,得到了同行们的青睐。

  慈父情怀,关爱留守。他一直秉承“平等”“全体”“关爱”的教育思想,以爱心、耐心、细心对待学校里的每一名学生。许梦一程,他精心呵护孩子们的成长,助力梦想之花在乡村的沃土上尽情绽放。全校六百余名孩子,他几乎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孩子们提起他们的校长也都是竖起大拇指。

  作为乡村小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留守儿童比例重。他们没有完美的亲情,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很多人形容他们是“野草一样成长”。性格孤僻、抑郁,心理健康受到影响。为此,他倾心尽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了加强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开通了班级亲情热线和亲情视频室;为了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阅览室,供孩子们开展课外阅读;学校还成立了“快乐体育”“机器人创客”等多个留守儿童社团,丰富他们的活动,还与徐州市第二十六中结对子,开展了“1+1经典共读”活动,充实留守儿童的假日生活。

  在留守儿童的学习上,他始终秉承“一个不能少”的转化理念,经常通过家访、电访等方式及时取得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深入了解学生成长环境,及时跟进反馈学生的日常表现,动态把握,因地制宜,利用延时服务,根据学情的不同制定了“分时”“分层”“个别”辅导计划。进行针对性个别辅导,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地帮助他们夯实基础,改掉学习上的各种小毛病。这种分层、分时、个别相结合的辅导方法实效性强,既确保不能因为成绩成为掉队的孤雁,又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

  对于家庭贫困的留守儿童,生活上寻找赞助,通过甘霖助学、春雷计划、越野e组等帮扶他们,解决资金的困难,从而让他体验到我们社会的温暖……学校没有一个孩子因成绩不理想而掉队,没有一个孩子因贫困而辍学。

  他始终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坚定向前,拼搏铸造。如月之恒,他坚持用恒心去守望乡村教育。如日之升,他用赤子之心撑起乡村教育的一片天。筑梦一隅,终将天道酬勤。他忙碌着,快乐着,幸福着……为了乡村教育,他愿奉献终生的热忱。

责任编辑:周灵

李爱胜:不忘初心,撑起乡村教育的一片天
――徐州市贾汪区塔山镇大李庄小学教师李爱胜事迹
发布时间:2022-05-13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李爱胜,中小学高级教师,1994年参加工作至今,已扎根乡村教育28年。28年来,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当校长,对乡村教育的情怀、对乡村教育的坚守始终如一。在教育事业上,他无惧任何挫折和荆棘,扬步前行,始终把使命铭记在心里,把责任勇扛在肩头,用自己如歌的岁月书写着教育事业的华章。

  亲力亲为,事必躬亲。人人都知道他是个闲不住的人,无论学校有什么工作,他都亲力亲为,率先抢在前。他总是顶着风霜雨雪、迎着朝霞曙光最早一个走进尚未完全苏醒的校园;他总是伴着灯火,带着欣慰和倦意最后一个离开学校。2020年5月,母亲因病住院,他也从未放下手中的工作。每天利用短短的休息时间往返于医院,连医院的护士都深受感动。在工作、生活中他时刻用优秀党员、优秀校长的标准严格衡量、约束自己的言行,发挥着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2020年暑假期间,学校实施餐厅改建,他为了解决围墙周边土地的纠纷,一次次与村民协商,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放弃所有的休息日,整天长在工地上,以至于被人称为建筑“队长”。在他的真诚感动下,工人不分昼夜地奋战在工地上,保证了工程如期完工。

  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要求老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做到了授之以渔,让教师团队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他始终坚持教学第一线,同老师们一起钻研备课,探讨教法。有事耽误了课,一定想办法补上。高山仰止,他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老师和学生。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首先要上进。他带领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荣获“道德建设先进集体”“徐州市先进集体”“徐州市彭城恩师先进集体”“贾汪区教育教学先进单位”……

  砥砺奋行,笃行不怠。他时刻把专业化发展作为人生追求,用阅读滋养生命,用聆听触动灵魂,不断拓展自己教育生命的宽度,不断读书学习撰写了《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学校管理》《以爱育人,用心育德》《小学科学教育专业性建设势在必行》《在偏僻农村开展珠心算教学之探究》《浅谈珠心算教学设计策略》《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研究》等十余篇在核心期刊发表;先后被评为徐州市优秀党员、十佳校长、贾汪区优秀校长、贾汪区名校长等。他对身边同行、兄弟学校,尤其是青年教师成长发挥着“传帮带”作用。近年来,贾汪区多次在学校召开教育教学管理现场会,他把自己成功的经验给大家分享。

  勇于创新,敢挑重担。坚持以特色引领学校全面发展,坚持“特色文化工程”的兴校策略,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敢为人先,当以行动开弓,他大力推进珠心算课程特色发展,将学校办成人民满意的优质学校。短短三年时间,校珠心算课程已走出徐州,成为贾汪区的特色品牌,珠心算教研团队成立了贾汪区珠心算名工作室,多次被邀请到市、区讲座。目前校珠心算硕果累累,得到了同行们的青睐。

  慈父情怀,关爱留守。他一直秉承“平等”“全体”“关爱”的教育思想,以爱心、耐心、细心对待学校里的每一名学生。许梦一程,他精心呵护孩子们的成长,助力梦想之花在乡村的沃土上尽情绽放。全校六百余名孩子,他几乎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孩子们提起他们的校长也都是竖起大拇指。

  作为乡村小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留守儿童比例重。他们没有完美的亲情,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很多人形容他们是“野草一样成长”。性格孤僻、抑郁,心理健康受到影响。为此,他倾心尽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了加强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开通了班级亲情热线和亲情视频室;为了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阅览室,供孩子们开展课外阅读;学校还成立了“快乐体育”“机器人创客”等多个留守儿童社团,丰富他们的活动,还与徐州市第二十六中结对子,开展了“1+1经典共读”活动,充实留守儿童的假日生活。

  在留守儿童的学习上,他始终秉承“一个不能少”的转化理念,经常通过家访、电访等方式及时取得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深入了解学生成长环境,及时跟进反馈学生的日常表现,动态把握,因地制宜,利用延时服务,根据学情的不同制定了“分时”“分层”“个别”辅导计划。进行针对性个别辅导,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地帮助他们夯实基础,改掉学习上的各种小毛病。这种分层、分时、个别相结合的辅导方法实效性强,既确保不能因为成绩成为掉队的孤雁,又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

  对于家庭贫困的留守儿童,生活上寻找赞助,通过甘霖助学、春雷计划、越野e组等帮扶他们,解决资金的困难,从而让他体验到我们社会的温暖……学校没有一个孩子因成绩不理想而掉队,没有一个孩子因贫困而辍学。

  他始终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坚定向前,拼搏铸造。如月之恒,他坚持用恒心去守望乡村教育。如日之升,他用赤子之心撑起乡村教育的一片天。筑梦一隅,终将天道酬勤。他忙碌着,快乐着,幸福着……为了乡村教育,他愿奉献终生的热忱。

责任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