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徐州市

王春梅:梅香溢乡村 倾情洒校园

——丰县大沙河镇中心小学教师王春梅事迹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5-16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王春梅,女,1979年5月生,1999年参加工作,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江苏最美教师”等荣誉称号。她是同事们眼中的“能人”,是很多人佩服的“女汉子”,她23年来坚守在偏远乡村,把全部精力和爱献给了乡村教育。她常笑着说:“我有两个心房,一个装的是良心,一个装的是爱心。我扪心自问时,问的是良心,我倾情付出时,洒的是爱心。”

  良心

  “大家还记不记得,老师教给你们的握笔姿势?写字如同做人,一撇一捺写人字,横平竖直学做人!”在一年级的课堂上,王春梅正在一笔一划地教孩子们写字。字正腔圆的普通话、端庄大方的授课姿势、漂亮工整的板书是她给孩子们做出的最好表率。

  王春梅的父亲生前是一名乡村教师。深受父亲影响,王春梅从小就立志做一名教师。20岁那年,王春梅从师范毕业,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农村小学教育的“三尺讲台”。

  从教23年来,王春梅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同行眼中最难带的一二年级。她认为一二年级孩子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她对每一个学生都从最基础的习惯、品格进行培养,要让他们从入学的那一天起就明白如何做人。

  教师是一个良心活儿。在王春梅看来,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如果放弃了哪一个孩子,就毁掉了他们整个家庭,所以教书育人更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只要稍作留心,在教室里、办公室里或是校园操场一角,常能看到王春梅利用课余时间无偿给孩子补课、辅导的身影。儿子发高烧需要输液,婆母手术瘫卧在床,父母癌瘤晚期需要照顾,她仍能“静下心”帮助这些渴望进步的孩子,直至把一个个学生送回家。

  爱心

  在孩子们眼里,王春梅既是老师也是妈妈。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她始终坚持用爱心去点亮学生的心灯,用爱心去演绎师爱。

  她曾经教的学生中有个叫于婷的孩子,母亲因病去世,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孩子悲痛欲绝。当于婷的父亲含泪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王春梅时,她满怀悲痛和同情,毅然承担起母亲的责任,加倍呵护、关爱好这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孩子。孩子的衣食住行、身心健康、学习情况,她样样体贴入微。

  当天气有变化时,她提醒着要增减衣服;当于婷偏食时,她亲自做有营养的爱心餐;当于婷身体不舒服时,她陪着去医院看病输液;当于婷学习遇到挫折时,她给予信心与勇气;当于婷心情郁闷时,她倾听孩子的心声,并及时进行心理沟通疏导。孩子的喜怒哀乐时刻都牵动着她的心。孩子口中的“老师妈妈”让她感动,也是她付出得到的最好的回报。

  王春梅曾接任过一个住宿班,班里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有十余人,她便成了这些孩子学习上的朋友,生活中的妈妈。从早晨6点学生起床开始,她的视线就没离开过他们,穿衣、洗刷、吃饭、上课……直到晚上8点学生入寝,她还舍不得离开,摸摸这个的额头,拉拉那个的被子,把所有的精力与爱心都投入给了这班可爱的孩子们。

  一天晚上,所有的学生都已入睡,她安心地回家了。夜里10点多,突然接到宿管老师的电话,她班的张通发高烧。接到电话,她二话没说,丢下刚满周岁的孩子,骑着车往学校赶。看到小脸通红、哼唧难受的小张通,她心疼地抱起他就往医务室跑,等孩子输完液,已过半夜12点。

  王春梅胆子本来特别小,回家晚了都要人接,但那天夜里,不知哪来的这么大的胆量。后来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王春梅笑着说:“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快点把孩子送到医院,其余什么也没想。”是啊,为了孩子,她忘记了害怕!

  恒心

  从沙河小学到铜山区黄集小学隔了四五十公里,然而,王春梅和丈夫王涛,在这条路上已经奔波了23年。这23年来,他们夫妻俩一直两地分居,每周团聚一次。其实,为了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王涛也曾经做出过很多努力,可每当机会来临时,王春梅到最后关头还是放弃了,她总说:“我舍不得这群孩子,舍不得大沙河这片培育我又让我甘愿奉献青春的热土。”

  作为丈夫的王涛也经常怪她,怪她只顾了学生,顾不了自己的小家。但同为小学老师,王涛打心里也敬重她,王涛说:“如果每个基层的普通老师,都有春梅的这种精神,咱们村小的教育教学,何愁不好。”

  她儿子王瀚甲对妈妈的付出非常理解。儿子记忆最深刻的是,这么多年来,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妈妈只参加过一次自己的家长会。她总是说为儿子一个人开家长会,耽误的是几十个孩子的学习时间。王瀚甲还记得,妈妈参加的唯一的一次家长会是他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跟妈妈说:“家长会上有亲子活动,你一定得去,不然我一个人很孤单!”妈妈点头答应了,也真的来参加家长会了。家长会结束后,他搂着妈妈哭了,“妈妈您辛苦了!”

  从那以后,儿子更加懂事了。王春梅有时会加班晚回家,儿子就在床头上贴张纸条:“妈妈,记得用热水洗脚!”“妈妈,晚安!”

  在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下,从李寨小学到破楼小学、二坝小学、再到姚庄小学、沙河小学,从教23年来,王春梅任教的小学一个比一个偏远,但她却始终毫无怨言地坚守在乡村偏远小学,陪伴这里的孩子成长。虽然条件艰苦,但她始终坚持着“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信念,摸爬滚打在教育第一线。“每个梦想都值得灌溉,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王春梅,用她的一片痴心和真情为乡村的孩子们筑起了一道追梦的坦途。

  人们常说,教师的工作平凡而伟大。平凡,是因其日复一日,具体而琐屑;伟大,是因其在点点滴滴中塑造着人的灵魂、人的未来。王春梅老师,一位年轻的女教师,一位舍小家顾学生的辛勤园丁,寒暑二十余载,把汗水、知识和智慧奉献给了偏僻乡村的孩子们,乡亲们都说:“春梅老师扎根在咱这儿,是孩子的福气,是咱们的福气!”

  王春梅老师就是这样,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踏实肯干的心态和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她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任劳任怨,一直在默默地用实际行动在工作上起到模范作用。23年来她凭着对教育的赤诚之心和强烈的责任感,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用平凡岗位中的点点滴滴诠释着师者楷模!

 

责任编辑:周灵

王春梅:梅香溢乡村 倾情洒校园
——丰县大沙河镇中心小学教师王春梅事迹
发布时间:2022-05-16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王春梅,女,1979年5月生,1999年参加工作,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江苏最美教师”等荣誉称号。她是同事们眼中的“能人”,是很多人佩服的“女汉子”,她23年来坚守在偏远乡村,把全部精力和爱献给了乡村教育。她常笑着说:“我有两个心房,一个装的是良心,一个装的是爱心。我扪心自问时,问的是良心,我倾情付出时,洒的是爱心。”

  良心

  “大家还记不记得,老师教给你们的握笔姿势?写字如同做人,一撇一捺写人字,横平竖直学做人!”在一年级的课堂上,王春梅正在一笔一划地教孩子们写字。字正腔圆的普通话、端庄大方的授课姿势、漂亮工整的板书是她给孩子们做出的最好表率。

  王春梅的父亲生前是一名乡村教师。深受父亲影响,王春梅从小就立志做一名教师。20岁那年,王春梅从师范毕业,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农村小学教育的“三尺讲台”。

  从教23年来,王春梅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同行眼中最难带的一二年级。她认为一二年级孩子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她对每一个学生都从最基础的习惯、品格进行培养,要让他们从入学的那一天起就明白如何做人。

  教师是一个良心活儿。在王春梅看来,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如果放弃了哪一个孩子,就毁掉了他们整个家庭,所以教书育人更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只要稍作留心,在教室里、办公室里或是校园操场一角,常能看到王春梅利用课余时间无偿给孩子补课、辅导的身影。儿子发高烧需要输液,婆母手术瘫卧在床,父母癌瘤晚期需要照顾,她仍能“静下心”帮助这些渴望进步的孩子,直至把一个个学生送回家。

  爱心

  在孩子们眼里,王春梅既是老师也是妈妈。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她始终坚持用爱心去点亮学生的心灯,用爱心去演绎师爱。

  她曾经教的学生中有个叫于婷的孩子,母亲因病去世,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孩子悲痛欲绝。当于婷的父亲含泪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王春梅时,她满怀悲痛和同情,毅然承担起母亲的责任,加倍呵护、关爱好这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孩子。孩子的衣食住行、身心健康、学习情况,她样样体贴入微。

  当天气有变化时,她提醒着要增减衣服;当于婷偏食时,她亲自做有营养的爱心餐;当于婷身体不舒服时,她陪着去医院看病输液;当于婷学习遇到挫折时,她给予信心与勇气;当于婷心情郁闷时,她倾听孩子的心声,并及时进行心理沟通疏导。孩子的喜怒哀乐时刻都牵动着她的心。孩子口中的“老师妈妈”让她感动,也是她付出得到的最好的回报。

  王春梅曾接任过一个住宿班,班里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有十余人,她便成了这些孩子学习上的朋友,生活中的妈妈。从早晨6点学生起床开始,她的视线就没离开过他们,穿衣、洗刷、吃饭、上课……直到晚上8点学生入寝,她还舍不得离开,摸摸这个的额头,拉拉那个的被子,把所有的精力与爱心都投入给了这班可爱的孩子们。

  一天晚上,所有的学生都已入睡,她安心地回家了。夜里10点多,突然接到宿管老师的电话,她班的张通发高烧。接到电话,她二话没说,丢下刚满周岁的孩子,骑着车往学校赶。看到小脸通红、哼唧难受的小张通,她心疼地抱起他就往医务室跑,等孩子输完液,已过半夜12点。

  王春梅胆子本来特别小,回家晚了都要人接,但那天夜里,不知哪来的这么大的胆量。后来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王春梅笑着说:“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快点把孩子送到医院,其余什么也没想。”是啊,为了孩子,她忘记了害怕!

  恒心

  从沙河小学到铜山区黄集小学隔了四五十公里,然而,王春梅和丈夫王涛,在这条路上已经奔波了23年。这23年来,他们夫妻俩一直两地分居,每周团聚一次。其实,为了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王涛也曾经做出过很多努力,可每当机会来临时,王春梅到最后关头还是放弃了,她总说:“我舍不得这群孩子,舍不得大沙河这片培育我又让我甘愿奉献青春的热土。”

  作为丈夫的王涛也经常怪她,怪她只顾了学生,顾不了自己的小家。但同为小学老师,王涛打心里也敬重她,王涛说:“如果每个基层的普通老师,都有春梅的这种精神,咱们村小的教育教学,何愁不好。”

  她儿子王瀚甲对妈妈的付出非常理解。儿子记忆最深刻的是,这么多年来,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妈妈只参加过一次自己的家长会。她总是说为儿子一个人开家长会,耽误的是几十个孩子的学习时间。王瀚甲还记得,妈妈参加的唯一的一次家长会是他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跟妈妈说:“家长会上有亲子活动,你一定得去,不然我一个人很孤单!”妈妈点头答应了,也真的来参加家长会了。家长会结束后,他搂着妈妈哭了,“妈妈您辛苦了!”

  从那以后,儿子更加懂事了。王春梅有时会加班晚回家,儿子就在床头上贴张纸条:“妈妈,记得用热水洗脚!”“妈妈,晚安!”

  在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下,从李寨小学到破楼小学、二坝小学、再到姚庄小学、沙河小学,从教23年来,王春梅任教的小学一个比一个偏远,但她却始终毫无怨言地坚守在乡村偏远小学,陪伴这里的孩子成长。虽然条件艰苦,但她始终坚持着“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信念,摸爬滚打在教育第一线。“每个梦想都值得灌溉,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王春梅,用她的一片痴心和真情为乡村的孩子们筑起了一道追梦的坦途。

  人们常说,教师的工作平凡而伟大。平凡,是因其日复一日,具体而琐屑;伟大,是因其在点点滴滴中塑造着人的灵魂、人的未来。王春梅老师,一位年轻的女教师,一位舍小家顾学生的辛勤园丁,寒暑二十余载,把汗水、知识和智慧奉献给了偏僻乡村的孩子们,乡亲们都说:“春梅老师扎根在咱这儿,是孩子的福气,是咱们的福气!”

  王春梅老师就是这样,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踏实肯干的心态和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她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任劳任怨,一直在默默地用实际行动在工作上起到模范作用。23年来她凭着对教育的赤诚之心和强烈的责任感,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用平凡岗位中的点点滴滴诠释着师者楷模!

 

责任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