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沈老师的时候,办公桌上、桌下全是各种书籍和实验器材,她正忙着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聚类分析,想跟她坐下来好好聊一聊的时间是没有的,因为这是她多年来的习惯,一年200多篇的教学日记,从孩子们的作品、到课堂的提问,反思成为她教学生活重要的内容……
老师们说:“从来没有见到沈老师在校园里悠闲地漫步,她总是‘很快’,上一节在教室里上课,下一节课在办公室给年轻教师分析教材,忙碌、小跑是她的常态……”
学生们说:“科学课少一节都不行,沈老师为我们揭开了很多谜底……”“科学课太有意思了,最喜欢神奇的小电动机,这个实验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亲爱的沈老师,您对我们的无微不至,我铭记在心,虽然您只教了我们三年,但我们的感情形影不离,您是我永远的恩师”……
江苏省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入库专家、江苏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优秀科技辅导员……当一个个荣誉接踵而至的时候,她说:“我身上可能有很多的标签,但是我最在乎的就是两个字‘老师’,30年来我只做好了一件事,那就是上好课做好老师!”
坚守三尺讲台,做履职尽责的好教师
1999年沈老师由语文课改教自然课,为了提高实验技能,学中文的她硬是在实验室里泡了半年,把每一个实验做得滚瓜烂熟。她陆续获得徐州市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江苏省教学能手大赛全能一等奖、全国优质课竞赛一等奖……35岁的她成为了江苏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之一。2015年沈老师的脚意外摔伤骨裂,她依然拄着双拐为孩子们上了三个月的科学课,在她的母亲病逝的前一天她依然站在讲台上,丧假期间也没有缺席孩子的任何一堂科学课。30年来,无论什么时候,她始终坚守在教学的第一线。她说,“一个好老师拿什么奉献给孩子,首先就是课程。”
“上课”在沈老师的眼里是一件无比慎重的事情。从课前的调查准备,到课上的精准指导,再到课后的整理反思,沈老师把上课这件事做成了系列大科研,无论面临什么情况,都秉承着“儿童为先,为孩子的生命发展奠基。”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本来过了大年初四沈老师就开始规划,新学期该给孩子们准备些什么开学惊喜呢。可是疫情的来势汹汹使开学成了奢望。怎么办?孩子不能耽误,于是从大年初六开始沈老师就设计网络问卷。她希望通过问卷来了解学生对于网络科学课的想法。很快沈老师给全校近1000名学生发放了电子问卷,了解学生对于网络科学课的需求和愿望,当从学生那里了解到学生想做实验,想学与科学课有关的知识的时候,她开始夜以继日地开发网络科学课程。她给自己提出三个要求:一是紧紧围绕科学课核心概念设计课程。二是一定要让学生在家里利用家中的物品器材做实验,不增加家长的负担。三是要让孩子们利用这个难得的长假弥补平时科学课上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一些研究。想得容易做起来难,自己在家里找器材,反反复复做实验,然后把课程做成PPT,经过8天的努力,六个主题课程“宅在家里做科学”完成了设计工作。2月8日那天是元宵节,沈老师在班级群发布了网络科学课即将上课的消息,从2月9日开始,每周两次的“宅在家里做科学”开课了,做一个放大镜,做一个晶体,观察月相,家中的好设计,做一个分类垃圾桶。就这样两周一个主题,隔着茫茫网络,沈老师和学生玩得不亦乐乎。沈老师将课程开发过程写成了近6000字的论文“防疫背景下居家网络科学课的调查与教学”发表在《江苏教育》杂志上,并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勇于创新实践,做教学改革的排头兵
一个好老师一定是有教育理想的老师,沈老师就是这样的人,她珍惜和孩子们相处的每一刻,把孩子们每天的成长珍藏起来,她把儿童科学素养的提升当作自己毕生的目标和事业。扎根课堂,潜心研究,特别是“双减”以来,沈老师充分利用延时课时间开设主题科学实践课程,将教学科研落在实处。
“童真科学”是沈老师的教学主张,具体来说就是做“有意思”儿童化的科学;做“真问题”生活化的科学。多年来,沈老师把科学的种子,通过一个个40分钟,种在儿童的学习和生活里,让孩子们变得更加爱思考,更加爱学习,更加爱阅读,更加爱创造。沈老师说:“我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孩子能用科学的方法经历生活,用科学的态度面对生活。”
她构建了“双维”同构的教学模式。“双维”即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思维习惯培养;依托以“真问题”为线索重构的科学学习资源,“知识传授 动手实验 核心概念与关键探究能力的培养 科学思维习惯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养成”的学习过程。辅以“科学探究行为评价体系”;形成了系列教学策略,促使学生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形成科学态度。
她建设了基于问题解决的科学素养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壁垒,鼓励儿童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发了《<拥抱科学>科学实践课程》、《小做大为跨学科德育实践课程》、馆校课程系列《探馆手册》、《敬食养德;道德体验课程》等,以科学思维习惯的养成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实践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道德品格。
她搭建了儿童科学素养形成的“双线”支持系统。解决学校学习与儿童生活之间割裂的问题。通过“双线”即线上线下“儿童探究展示平台”;沈老师考察了徐州市的场馆根据不同特点,挖掘其中的科学元素,编制成“探馆手册”和“云上科学资源单”。支持孩子们在课余时间独立学习的情况下,能够进行独立的探索,全时空支持儿童科学学习。为了让孩子们学以致用,沈老师线上推出了“宅在家里做科学”系列科学课;全时空支持儿童科学学习。为儿童创造迁移、解释、应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机会,长效支持儿童的科学探究行为。使孩子们不会因为没有专业的支持和鼓励放弃自己的科学研究活动。
专注课堂,专注科研。让她在35岁时成为江苏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36岁成为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入库专家”。2021年被评为正高级教师。出版专著《小学科学课合作学习操作手册》,在《人民教育》《上海教育科研》《教学与管理》《江苏教育》等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并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与论文竞赛中,获奖70余次。2021年她的研究成果“双源 双维 双线:儿童科学素养提升实践研究”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牢记使命责任,做科技创新的启蒙者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沈老师常常提醒自己。为了让孩子们也学会创新创造的方法,沈老师认为孩子们的创造不是自发形成的,首先是要保护孩子们科学研究的兴趣,其次是要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最后要学会创新创造的方法,并能够坚持不懈地实践。基于这个想法,从2000年开始她就着手开发“沈老师的科学实践与创造课”。她总喜欢在科学课上给孩子们布置一些任务,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尝试。也会连续一个月在学校的小花园里上科学课;她会带着孩子们画藏宝图,让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和记录方法;她会带领学生观测月全食,结果家长们也被老师和孩子们的热情点燃了,为了拍到完美的月全食图片,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到了云龙湖拍摄,一直到晚上的12点月全食结束,学生的研究的兴趣在哪里,沈老师的科学课就会在哪里,很多时候沈老师会忘记是上班还是下班。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创新实践的机会,沈老师成立的“科技创新少年团”,每一年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问题征集活动”,全校学生每一年围绕“物质科学”“工程技术”“生命科学”“地球宇宙”四大领域,学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3200余个,随着学生的好奇心、科学探究经验持续增长,学生们需要更多来自老师的专业支持,沈老师就开放实验室随时接受孩子们的疑问,孩子们可以随时随地找她探讨问题,也可以随时到实验室里来做科技的科学研究,沈老师的实验室成为孩子们最向往、最喜欢去的地方,在这里,“火腿肠里有没有淀粉”“徐州古井水质调查”“蝌蚪是怎样呼吸的”“防止物品掉落的桌布”“放缩穿衣带”等一系列创新成果诞生出来。她辅导近400名学生在各级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奖,近3年在江苏省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二等奖以上的就有19人。14名学生入选首届徐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选,其中“艾叶等物质防止米生虫的研究”“徐州市主城区古井水质的研究”等6项研究分获徐州市第一、二、三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占全市小学获奖率的60%。儿童发明创造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学生的科学调查报告和科学建议近一年就达200余篇,其中《小小营养师》系列调查报告已经在全校1384个学生家庭试用。
坚持团队发展,做严谨治学的领头人
为了使更多的教师了解掌握科学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沈宁老师作为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入库专家;参与了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科学项目的研制工作。沈老师在多次在东南大学、河北师大、广西师大等大学做国家级教师培训,在江苏、浙江、西藏等全国各地讲座或执教研讨课25次,面向省、市、区教师做培训讲座60余次,担任国家、省、市、区各级教育教学竞赛评委30余次。在“千课万人”“浙派名师”等许多全国性教学研讨会上都有沈老师的身影,2014年沈老师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第三届科学特级教师论坛”,沈宁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童真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和教师的好评。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为了带动更多的年轻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道路,2012年在沈老师成立了沈宁名师工作室。工作室由最初只有6名成员,都是来自本校各个学科的骨干教师,渐渐吸引了来自区域内9所学校的科学教师。沈老师带领这些老师深入课堂听课、观察、阅读、写作,老师们渐渐地都感受到了当一名教师甜蜜的滋味,都学会了向孩子们学习,向课堂学习。沈宁名师工作室发展到今天已经通过了教育部和中央电教馆的评选成为全国50个学科专家团队之一,获得了国家3万元的资助,两度荣获“江苏省工人先锋号”。连续两届被徐州市教育局评为“徐州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成立了线上工作室,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成员607人。工作室浏览量达30000余次。
2021年举行了“沈宁名师工作室成果汇报会”,线上线下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和教师参加了活动,沈老师做了“基于思维发展的合作探究内涵、现状及对策”的主题报告,工作室的老师执教了研讨课,与会的专家及教师给予的高度的评价。
一位来自河北的老师这样评价“向沈宁名师工作室那样,团队合力踏踏实实做有方向的教研,方向对了,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近年来,工作室的核心成员发表系列文章12篇,主持课题5项,各种获奖61人次,1名成为徐州市学科带头人,2名成为泉山区学科带头人,沈宁老师名师工作室和沈宁老师的教学主张“童真科学”分别被《江苏教育》杂志专版宣传。
坚守清贫,坚守梦想,坚守责任,坚守爱。执教三十年来,沈宁老师始终以“做一名学生喜欢,富有智慧的老师”为奋斗目标前行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之路上,一路耕耘,一路收获,不忘初心,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