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阳光充满校园,让幸福引领幸福”是杨海龙同志的教育座右铭,也是他从教三十多年的职业坚守。他怀揣着对教育的美好憧憬和对职业的敬畏,历经芳华岁月而初心不改。
杨海龙同志2015年7月参与创办新元中学,他勇担使命、盟誓挥汗、勇克时艰。学校转型为一中集团分校后,他积极配合新领导班子提升学校管理能力,率先垂范、克己奉公。
俯下身子,陪护孩子幸福成长
他始终坚持以孩子的立场、体验、收获为一切教育行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他以杜兰特的“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自勉。
他走进教室,连续深入课堂,对装备站统一配备的桌椅、白板,亲测亲试;走入食堂,坚持陪餐,发现问题及时与配餐公司沟通,责令立即整改;走向人心,关注学生精神成长,提出“一缕书香满园怒放”战略举措,建设“雅苑”“萃雅社”个性书吧,为班级统一配备图书柜,打造流动图书角。他在深入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教育的死角,不断完善让孩子幸福成长的生活场域。
投身抗疫,夯实师生健康屏障
2021年,是疫情相对稳定的一年,防微又杜渐,居安能思危,杨海龙就是与这场疫情对弈中平凡的英雄。
假期里,他亲自上阵,拉物资、提方案,周密部署环境消杀,做好开学前万全准备。开学后,他坚持早来晚走,监督工人消毒通风。他利用社会资源,借力中国农业银行,引入资金50万元,建成智慧班牌、智能测温等智慧校园设施,实现疫情期间对师生出勤、体温监测、就餐刷脸等“无接触”“零交叉”的实时监测,为师生夯实保护屏障。
杨海龙对师生非常负责,入冬的一天,气温骤降,大风四起,校门口防疫的棚子被连根拔起。他带着保安,捡棚布、抬铁架、搬砖头,抢险抢修,可不管怎么苫怎么压,也抵不过狂风肆虐,毁坏严重。天气预报第二天有雨夹雪,而这个棚子是孩子们“一米线”“测体温”“等父母”的“藏身之地”,没有棚子,孩子多冷!家长多急!杨海龙心急如焚,果断决定立刻购买,连夜安装。他一直守在现场,督促进度,监督品质,直到凌晨两点多,才放心地露出笑容,天空早已飘起了小雨。第二天是开行政例会的日子,杨海龙请假说家里有点事需处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如果不是自己身体出了问题,他是绝对不会缺席会议的。70多岁的父亲被撞入院,他没有请假,几年未见的女儿从国外回来,他没有请假。
心系师生的他病倒了。再见他的时候,带着疲惫和虚弱的他仍然笑着坚持巡值和反馈,他说,在医院的这些天,更感受到了防疫的紧迫和必要,杨海龙防范得更严谨了。
广开路子,推进学校纵深发展
2021年是新任领导班子磨合并肩的第一个完整年头,杨海龙作为建校以来唯一一位一直参与学校发展的副校长,同时也是对初中教学和管理最熟悉的副校长,在学校新的发展阶段,献计献策、不遗余力。
践行“双减”要求,做实延时服务。他以初二年级为试点,按照“五项管理”要求,系统、科学设计一日校园生活流程:启动功能室,满足学生需求创设真实的社会生活氛围;监管午休,保障1小时睡眠;体育活动时间达到1.5小时;每周开设英语和语文阅读课2小时。
实施分层教学,分层作业设计。他带领老师将课标细化到每一节课,精准对接到每一个孩子。尊重学情,组建“动态走班”,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最适切的教育资源和策略。教室不设讲台,在平等、合作、质疑的课堂氛围中强化学生主体性。坚持分层作业,在年级公共区域公布作业内容,既有必做又有选做,严控作业量。开展“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社区”五类主体联动互评,实行差异评价,形成家校合力、协同育人。
多对一关注支持,唤醒学困生状态。杨海龙工作细致又思路开阔。他会同年级处管理团队,带领学困生去感受蓬勃生机,在阳光中展示公益情怀,在共情中走进学生心扉。让他们在时间堆积、作业堆积、压力堆积造成的无助的校园生活中,培养学习成绩之外的更宝贵的合作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生活心态。
李晟昊,一个多动、善辩而生活在粗暴管理下的男孩,杨海龙同志和班主任、有关科任老师一起持续跟进他的饮食、睡眠、听课等日常生活细节,发现他精力旺盛,热爱运动的特点。体育老师通过体育专项干预调整,向家长建议孩子生涯规划,最后孩子早晚去隔壁体校专业训练,其他时间进班学习。现在这名同学不光自律,还对前途充满期待。
李锦航,一个本应去特教学校的孩子,家长不忍面对,坚持进入学校就读。无忧无虑的他在班级里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笑容多、乐交流的他开始变得离群、寡言。杨海龙同志和后勤部门人员组成个性化辅助小组,让他参与后勤劳动,专门为花箱浇水,让盛开的鲜花带给他热情和自信。
在杨海龙的引领下,这种为特殊学生提供全天候陪伴和个性化成长方案,给予包容而精准的支撑,已成为新元中学德育品格提升常态。
加强群团建设,关注身心健康。杨海龙兼任工会主席,他非常重视群团组织带给师生的精神力量,一年来,他充分发挥工会、党团职能,协助承办全市“开学第一课”,三次登上学习强国平台;举办“争做新元节能小达人”趣味比赛,推动学校被评为“江苏省节能低碳示范单位”;带领全体师生组建“跑进2022”新元跑团,鼓励师生每天两公里,助长师生士气,激发昂扬风貌。
青山有待,岁月催人。杨海龙同志三十年如一日,三尺讲台深耕,育莘莘学子;一腔热忱力行,做成长导师。“心怀热爱,永远都是当打之年”,认真执着、乐观勤勉,他就这样坚持不懈地走在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教育之路上,启智润心、木铎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