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我已经结束了五年的援藏之旅。回首往事,历历在目!2015年、2016年、2019年,我先后被拉萨市委、拉萨市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援藏教师(干部人才)”称号;2020年3月,被扬州市总工会授予“扬州市五一巾帼标兵”称号;2022年1月,被扬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扬州好人”称号;2022年入选“2022年3月江苏好人榜”。拉萨电视台、扬州电视台、扬州发布、扬帆、江苏教育、交汇点新闻、学习强国等媒体曾作专题报道。
心之所向 素履以往
2014年夏天,省委组织部在全省选拔50名教师援藏,听到这个消息,我跃跃欲试,西藏是一辈子都想来一次的地方,也是我心中的梦想,而援藏会成为我一生中重要的经历与财富,现在有这样的机会摆在我面前,不是很好吗!和老公短暂商量后,我打电话给校长,报名去拉萨。经过层层选拔,我成为了首批援藏教师之一,到拉萨江苏实验中学任教。
挑战极限 调整自我
没有走过的是路,走过的才是人生!援藏生活的艰辛只有援藏人心里知道。西藏是个神奇的地方,既有“眼睛上天堂”般的震撼与喜悦,又有“身体下地狱”般的折磨和痛楚。我们看到了西藏最美的风景,随便一张都能够用来做屏保。但也感受到了高原反应所带来的痛苦。刚到拉萨,缺氧是我面对的最大挑战,援友们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头痛、呕吐、失眠等反应,我一边调整心理状态,一边参加学校的校本培训和专门为我们援藏教师开设的西藏风俗民情、宗教信仰、高原保健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一直以来,氧气罐和血氧仪都是我的“标配”。我调侃自己:早上吸一口,白天精神好;晚上吸一口,夜里睡得香!
说句心里话,一个女人去那么远的地方,不能照顾家庭,内心是充满愧疚的!尤其是对孩子,在他成长的关键时期,我几乎都处于缺席的状态,这些都不敢细想,因为每次我都会忍不住流泪!好在,我很乐观,正是这种乐观的心态,支撑着我在拉萨的每一天!
责任至上 兢兢业业
在教学中我发现,藏区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差,如果照搬在家里的教学方法肯定行不通。于是我了解了藏族学生的特点,他们有着突出的歌舞才能,非常活跃的课堂氛围,但逻辑思维能力差,遗忘也快。结合这些,我重新制订教学目标和计划,压缩每堂课的知识容量,降低难度,选择适合的教育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作为一名政治老师,我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了解西藏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时事新闻,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极大地激发了藏区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共鸣。同时,结合赏识教育原则,对于那些表现良好,进步明显的同学,提出表扬,我自己出钱,买物品奖励他们,使得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
在藏工作期间,我除了教好自己的班级之外,还带了个“徒弟”,坚持每周互相听课,课后及时交流,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同时还担任教研组长,组织同组老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更好地发挥我们援藏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变“输血式”援藏为“造血式”援藏。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与当地老师互相学习探讨的过程中,我自身的业务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上善若水 大爱无疆
作为一名援藏教师,不仅要关心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成长。我们学校是寄宿学校,很多孩子来自农牧区,周末时他们去亲戚家,有些偏远的孩子一学期才能回一次家,生活上得到的关怀太少了。于是我萌生了给他们过集体生日会的想法,为在这个月出生的学生集体过生日。我搜集这些孩子的相关信息,设计集体生日会的课件,为他们买来生日蛋糕,点上蜡烛,让他们许下自己的生日愿望,全班同学齐唱生日歌,整个教室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声。学生白玛央珍激动地说:“从小到大,年年过生日,从没有一个生日像今天这样有意义。”看到他们脸上笑开了花,我知道我做对了。我们学校很多学生都是“三包生”(包吃、包住、包学费),但仍然有孩子因为家里缺钱付不起其他费用而面临辍学,我们班的班长就是其中之一,了解到她的情况后,我悄悄资助了她。如今,她已经考进内地高中,平时我们还有联系,她会跟我讲讲她的学生生活,我也给她买零食寄给她,会在过年的时候给她买新衣服。我做的这些微不足道,她却很感激我,让我感动不已。
赓续精神 奋斗不止
援藏教育生活虽然结束了,但援藏精神一直是我最宝贵的经历之一,它成为我在教育事业上的精神财富和不竭动力。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一定会传承好援藏精神,不忘初心,不负韶华,不辱使命,用奉献、拼搏和责任诠释无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