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扬州市

何苇:唯有不忘初心,方能逐梦前行!

——扬州市文峰小学教师何苇事迹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5-12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从教二十载,俯首育桃李,没有惊天动地的感人故事,也没有感召世人的豪言壮语,概括起来只有两个字——坚守。然而正是这种平凡的坚守和无私的奉献,才磨砺着何苇老师不断进步成长,也让他从中感受到了人生的幸福。

  潜心教坛,默默耕耘

  何苇是扬州市文峰小学一名教师,从事小学信息技术和创客教育,高级教师职称。他一直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

  自走上工作岗位以来,他努力学习,先后获得双本科学历、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教育硕士,荣获“广陵名师”“扬州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为了更好地研究教法,他笔耕不辍,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同时,他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信息技术比赛,取得了省市级无人机比赛和编程比赛一、二等奖的好成绩。从教二十余年来,能与学生共成长,他感受到了做教师的愉悦。

  服务社区,共抗疫情

  2021年暑假,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席卷扬州,在广陵区教体局号召下,何苇老师第一时间主动报名加入到志愿者行列中,他和一大批教师志愿者下沉学校附近的鼎园社区,对口杉湾花园四期、九龙花园等进行志愿服务。

  由于家离鼎园社区很远,每天天不亮,何苇老师就要出发。在烈日下耐心劝说小区居民配合防疫政策,疏导居民不良情绪,组织居民有序参加核酸检测……每天的工作细碎而平凡,哪里有需要,他就到哪里。很快,疫情紧张起来,居民启动了“足不出户”模式,教师志愿者们又化身“骑手”“跑腿员”,助力打通社区居民生活物资配送“最后100米”,派送的货物,除了政府配送的蔬菜套餐、居民自购物品等,有时还有帮居民专门购买的药物。

  一辆电瓶车,一个挎包,一部手机,一张社区开的代购证明……成了何苇老师的标配。一次,遇上一户居民缺少药物,急需配送。何苇老师二话不说,登记了药名,找到社区开好证明就出去买药,哪知道一连跑了四五家药店才找到,等他回到小区,浑身早已湿透。送上了药,他才顾上拧一拧衣服上的汗水,又继续前往下一处。

  这样的日子一忙就是几个月,有时任务重,回家已是深夜,家里什么也顾不上。没有大家,何来小家;没有大家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何来温馨的讲台。何苇老师认为,他只是做了他该做的。

  支教援佳,落实“双减”

  2021年10月,疫情刚刚结束,何苇老师又怀揣着教育的梦想踏上了陕西省榆林市佳县第一小学支教的征程。

  佳县是个条件相对艰苦的小县城,山高路远、气候寒冷、饮食差异……初来乍到适应不了干燥气候的何老师,每天还因为皮肤发痒难以入睡。一次咳嗽,他本没有当回事,哪知在严寒气候的影响下迅速演变成了肺炎,呼吸困难。在一周多的住院治疗期间,他更是坐立难安,担心落下的课,病一好,他立马又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工作之中。

  “双减”背景下,如何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摆在何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此他利用信息化课堂和信息社团活动作为主阵地,努力探索在双减背景下如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针对学校缺乏师资、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他怀着细心、耐心与热情,从学生角度出发,俯下身子、放下架子、认真倾听、耐心指导;由于教材版本差异,他担心会在教学过程中达不到教学要求,完不成教学目标,他利用休息时间研读教材,并经常同当地教师交流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在他的努力下,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后活动质量,将“双减”工作落到实处,让学科教育重新回归学校主阵地。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何苇老师不忘自己的支教初心,一心将发达地区先进的教学理念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佳县的老师。为了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他把自己的信息化教学的相关经验整理成资料,给佳县数所学校的教师做了教育部信息化2.0工程经验分享培训。何老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升入浅出地引导当地教师将信息化手段应用于自身的教学当中,用信息化的理念提升教学质态。他通过自己的教学实例告诉大家,教育部信息化2.0培训是系统工程,培训不是目的,学以致用,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融合才是最终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将“双减”工作的核心——减负增效落到实处。通过信息化培训,切切实实地提高了佳县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当地教师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人生路长,支教生活虽辛苦,但让我的教育生涯更有意义。”何苇老师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能为祖国边远地区的孩子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我愿意!能成为西部教育振兴的一分子,我无悔!”在从教之路上何老师一直在坚守自己的教育梦想——播种希望,成就快乐!因为他深知:唯有不忘初心,方能逐梦前行!

责任编辑:周灵

何苇:唯有不忘初心,方能逐梦前行!
——扬州市文峰小学教师何苇事迹
发布时间:2022-05-12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从教二十载,俯首育桃李,没有惊天动地的感人故事,也没有感召世人的豪言壮语,概括起来只有两个字——坚守。然而正是这种平凡的坚守和无私的奉献,才磨砺着何苇老师不断进步成长,也让他从中感受到了人生的幸福。

  潜心教坛,默默耕耘

  何苇是扬州市文峰小学一名教师,从事小学信息技术和创客教育,高级教师职称。他一直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

  自走上工作岗位以来,他努力学习,先后获得双本科学历、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教育硕士,荣获“广陵名师”“扬州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为了更好地研究教法,他笔耕不辍,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同时,他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信息技术比赛,取得了省市级无人机比赛和编程比赛一、二等奖的好成绩。从教二十余年来,能与学生共成长,他感受到了做教师的愉悦。

  服务社区,共抗疫情

  2021年暑假,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席卷扬州,在广陵区教体局号召下,何苇老师第一时间主动报名加入到志愿者行列中,他和一大批教师志愿者下沉学校附近的鼎园社区,对口杉湾花园四期、九龙花园等进行志愿服务。

  由于家离鼎园社区很远,每天天不亮,何苇老师就要出发。在烈日下耐心劝说小区居民配合防疫政策,疏导居民不良情绪,组织居民有序参加核酸检测……每天的工作细碎而平凡,哪里有需要,他就到哪里。很快,疫情紧张起来,居民启动了“足不出户”模式,教师志愿者们又化身“骑手”“跑腿员”,助力打通社区居民生活物资配送“最后100米”,派送的货物,除了政府配送的蔬菜套餐、居民自购物品等,有时还有帮居民专门购买的药物。

  一辆电瓶车,一个挎包,一部手机,一张社区开的代购证明……成了何苇老师的标配。一次,遇上一户居民缺少药物,急需配送。何苇老师二话不说,登记了药名,找到社区开好证明就出去买药,哪知道一连跑了四五家药店才找到,等他回到小区,浑身早已湿透。送上了药,他才顾上拧一拧衣服上的汗水,又继续前往下一处。

  这样的日子一忙就是几个月,有时任务重,回家已是深夜,家里什么也顾不上。没有大家,何来小家;没有大家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何来温馨的讲台。何苇老师认为,他只是做了他该做的。

  支教援佳,落实“双减”

  2021年10月,疫情刚刚结束,何苇老师又怀揣着教育的梦想踏上了陕西省榆林市佳县第一小学支教的征程。

  佳县是个条件相对艰苦的小县城,山高路远、气候寒冷、饮食差异……初来乍到适应不了干燥气候的何老师,每天还因为皮肤发痒难以入睡。一次咳嗽,他本没有当回事,哪知在严寒气候的影响下迅速演变成了肺炎,呼吸困难。在一周多的住院治疗期间,他更是坐立难安,担心落下的课,病一好,他立马又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工作之中。

  “双减”背景下,如何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摆在何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此他利用信息化课堂和信息社团活动作为主阵地,努力探索在双减背景下如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针对学校缺乏师资、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他怀着细心、耐心与热情,从学生角度出发,俯下身子、放下架子、认真倾听、耐心指导;由于教材版本差异,他担心会在教学过程中达不到教学要求,完不成教学目标,他利用休息时间研读教材,并经常同当地教师交流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在他的努力下,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后活动质量,将“双减”工作落到实处,让学科教育重新回归学校主阵地。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何苇老师不忘自己的支教初心,一心将发达地区先进的教学理念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佳县的老师。为了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他把自己的信息化教学的相关经验整理成资料,给佳县数所学校的教师做了教育部信息化2.0工程经验分享培训。何老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升入浅出地引导当地教师将信息化手段应用于自身的教学当中,用信息化的理念提升教学质态。他通过自己的教学实例告诉大家,教育部信息化2.0培训是系统工程,培训不是目的,学以致用,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融合才是最终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将“双减”工作的核心——减负增效落到实处。通过信息化培训,切切实实地提高了佳县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当地教师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人生路长,支教生活虽辛苦,但让我的教育生涯更有意义。”何苇老师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能为祖国边远地区的孩子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我愿意!能成为西部教育振兴的一分子,我无悔!”在从教之路上何老师一直在坚守自己的教育梦想——播种希望,成就快乐!因为他深知:唯有不忘初心,方能逐梦前行!

责任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