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数字化技术赋能,让“愉快教育”更“愉快”

作者:刘慕洁 发布时间:2023-09-08 来源: 《东方教育时报》

  和智能机器人进行英语对话,将抽象的数学、科学概念可视化,利用数字平台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健康图谱……走进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一师附小),就能切身感受到数字化技术为这所校园带来的活力。
  一师附小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于1945年创办的一所实验性学校。20世纪80年代初,学校继承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开始了“愉快教育”的整体实验。建校七十余载,如今,作为上海市教育信息化标杆培育校、市级数字化转型实验校,一师附小技术赋能下的“愉快教育”有了新的内涵。
  依托数字化平台,打造课内课外特色课程
  实验性和创新型一直是一师附小办学的灵魂所在。近年来,学校开始探索数字化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开展数字化技术支持下教与学变革的综合实验。至今已有数学、英语、自然3门学科6个班级形成了数字化教学常态化应用。通过学习、试验、反思、改进、总结,提炼数字化技术赋能高质量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新模式。
  数字化技术不仅以丰富的资源助力学生自主学习,而且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数学学科“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中,传统教学中“折线统计图认识”需要4-5个课时。学校通过大单元视角,将该单元涉及的基本知识提前录制成五分钟微视频,在课前推送给学生自学,并根据教学重、难点设计了五道习题,让学生自测。在课堂中教师根据自学数据精准点拨,仅用一课时就完成了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数字化技术结合体育学科,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除了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的3门课程之外,一师附小开展大量的数字化特色课程。
  在二年级“小沙包投准”一课中,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对投掷动作进行慢动作播放,让学生仔细观察投掷的动作要领,包括出手时机和不同角度的动作特写等,学生以此更直观地形成连贯动作的认知。其次,在体育器械上安置雷达,通过小小雷达上的灯光,直观地呈现出学生击中目标的精准度,准确度越高,雷达灯亮的越多、投掷的力度也就越大,这种方式可以将学生的精准度和力度可视化。在这节课上,教师也会设计将瞄准、投掷、击中率三者数据相连接,以便对学生技能水平进行评估和指导。此外,在课上每个学生会佩戴心率手环,整节课教师结合心率手环的实时数据反馈,以评促教,对心率负荷不足的学生加以激励和干预,及时调整练习的难度,保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动目标的达成度。该课例也荣获2021年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
  同样,学校关注学生数字素养的培养,近两年开设了一至五年级全年段的人工智能课程,同时创建课后人工智能社团。“创智空间”是一师附小人工智能课程的专用教室,三种类型的人工智能课程在这里开展:一是体验型课程,学生可以体验机器人和趣味编程课程,主要在玩中学培养兴趣;二是普及型课程,面向所有感兴趣的学生,科普人工智能素养,激发学生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趣;三是拓展型课程,面向在普及型课程中表现出特长的学生,在课余时间以社团的形式进行深度学习。从真实的问题出发,进行项目化学习,是学校人工智能课程的主要开展方式。四年级的陆思安是人工智能社团的一员,在一次观看学校的知识问答比赛之后,他发现学校比赛中使用的抢答器没有记分功能。于是从该问题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设计到搭建模型,再到编程,一步步设计出了有记分功能的抢答器。此外,技术支持下的3D设计与打印课程和定格动画制作课程也广受学生喜爱,学生在做中学,亲自动手将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
  多元化数据,打造学生个性化成长档案
  借助IPAD在课堂上实现实时反馈、在体育课上获得“诊断性”体检单……借助精准数据分析技术,学生评价变得更高效且更有效。
  学校借助上海市“三个助手”平台和“深瞳优学”平台分析学生学习常规数据、深度数据、对比数据、跟进数据和延展数据,从宏观上学生某一学期的整体表现到微观层面某一道题目的正误,实时诊断学生情况,查找学生知识盲点,确立教师跟进的教学重点。
  例如,教师通过“课堂助手”布置活动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后,针对客观题立刻自动获得诊断反馈,并能在平台反馈指导下,自主改进解决的方法。对于学生课堂上的讨论结果、学生上传平台之后,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实时对比展示。人机交互提高了诊断反馈的效率。课堂及时反馈效率高了,反馈内容更有针对性了。不再是教师经验判断,而是有可靠的多元化数据作为评价依据帮助教师及时改进教学策略。每一次留下的数据,也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成果,记录学生成长。
  作业辅导助手为学生带来了全新的课后自主学习体验,特别是AI口语练习。在与智能机器人的对话中,通过模拟真实语境,不仅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提升语用能力,同时,精准的智能评价和及时诊断也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除了记录学生学业成就,学校还借助“青少年体育健身大数据平台”,开展“检测-分析-干预-评价”,形成“一生一档”“一码一卡”,对学生健康情况进行智能分析。例如,针对一名体型偏胖的学生,通过其健康数据监测,家校联动正向引导干预其饮食习惯,为其制定校内午餐营养均衡指导手册。在课堂上教师对其进行针对性游戏。通过持续干预,该学生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身体质量指数(BMI)达到正常水平,其坐位体前驱成绩也有了不小进步。
  一师附小建立了适合学生特征的身心健康数字画像指标体系——乐娃图谱,过程性记录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数据,呈现形象、易读的画像,帮助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及时发现问题,根据数据向学生推送个性化学习活动建议。
  技术赋能,最终指向学生深度学习
  技术赋能下的课堂,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最终指向的是学生深度学习。在一师附小的数字化教学试验课堂上,教师依托“教学助手”打造精准交互式课堂。在课堂上,教师用“思维可视化”任务促进学生充分交流,改变以往课堂互动的单一性。例如,在一年级自然课“植物有叶子”一课中,教师刘胜男引导学生讨论植物叶片的观察方法,学生将讨论结果反馈到平台,教师在课堂上实时展示讨论成果。学生就个人和他人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姚月玥是学校首批数字化转型教学实践教师,也是一师附小数字化转型教学项目负责人。“闰年多久出现一次?”“如何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在三年级数学课“平年和闰年”这一单元中,姚月玥让学生借助IPAD上的“万年历”“闰年表”“计算器”等小工具,自行探究和总结平年和闰年出现的规律。借助“深度操作”丰富了学生学习体验,促进了学生深度学习。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借助数字媒体,有时会超越数学学习边界,展开跨学科学习,如探究平年和闰年的成因。
  一师附小的校长鲁慧茹认为,愉快教育“中的”“愉快”二字,最突出的表现是学生能够自主地、活泼地、心情愉悦地学习,觉得学习也是成长发展的一种需求,能够持续地发展学习,也就是说能够在离开了教材、离开了课堂的情况下,还能够对学习保持热情。一师附小数字技术加持下的课堂,让学生更易学、乐学。借助数字化工具,将学生学习的兴趣由校内引导到校外,乃至为今后投入研究埋下伏笔。
  据校长鲁慧茹介绍,一师附小将继续秉承愉快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引领创新、由点及面驱动全学科转型、塑造优势的先导力量,在应用实践中扩充数字化教学资源,积累典型案例,开展数字化应用成效的评估,提炼推广经验,并推动教育数字化走向教育智能化发展。

责任编辑:周灵

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数字化技术赋能,让“愉快教育”更“愉快”
发布时间:2023-09-08   
来       源:《东方教育时报》  
作       者:刘慕洁
  和智能机器人进行英语对话,将抽象的数学、科学概念可视化,利用数字平台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健康图谱……走进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一师附小),就能切身感受到数字化技术为这所校园带来的活力。
  一师附小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于1945年创办的一所实验性学校。20世纪80年代初,学校继承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开始了“愉快教育”的整体实验。建校七十余载,如今,作为上海市教育信息化标杆培育校、市级数字化转型实验校,一师附小技术赋能下的“愉快教育”有了新的内涵。
  依托数字化平台,打造课内课外特色课程
  实验性和创新型一直是一师附小办学的灵魂所在。近年来,学校开始探索数字化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开展数字化技术支持下教与学变革的综合实验。至今已有数学、英语、自然3门学科6个班级形成了数字化教学常态化应用。通过学习、试验、反思、改进、总结,提炼数字化技术赋能高质量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新模式。
  数字化技术不仅以丰富的资源助力学生自主学习,而且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数学学科“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中,传统教学中“折线统计图认识”需要4-5个课时。学校通过大单元视角,将该单元涉及的基本知识提前录制成五分钟微视频,在课前推送给学生自学,并根据教学重、难点设计了五道习题,让学生自测。在课堂中教师根据自学数据精准点拨,仅用一课时就完成了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数字化技术结合体育学科,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除了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的3门课程之外,一师附小开展大量的数字化特色课程。
  在二年级“小沙包投准”一课中,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对投掷动作进行慢动作播放,让学生仔细观察投掷的动作要领,包括出手时机和不同角度的动作特写等,学生以此更直观地形成连贯动作的认知。其次,在体育器械上安置雷达,通过小小雷达上的灯光,直观地呈现出学生击中目标的精准度,准确度越高,雷达灯亮的越多、投掷的力度也就越大,这种方式可以将学生的精准度和力度可视化。在这节课上,教师也会设计将瞄准、投掷、击中率三者数据相连接,以便对学生技能水平进行评估和指导。此外,在课上每个学生会佩戴心率手环,整节课教师结合心率手环的实时数据反馈,以评促教,对心率负荷不足的学生加以激励和干预,及时调整练习的难度,保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动目标的达成度。该课例也荣获2021年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
  同样,学校关注学生数字素养的培养,近两年开设了一至五年级全年段的人工智能课程,同时创建课后人工智能社团。“创智空间”是一师附小人工智能课程的专用教室,三种类型的人工智能课程在这里开展:一是体验型课程,学生可以体验机器人和趣味编程课程,主要在玩中学培养兴趣;二是普及型课程,面向所有感兴趣的学生,科普人工智能素养,激发学生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趣;三是拓展型课程,面向在普及型课程中表现出特长的学生,在课余时间以社团的形式进行深度学习。从真实的问题出发,进行项目化学习,是学校人工智能课程的主要开展方式。四年级的陆思安是人工智能社团的一员,在一次观看学校的知识问答比赛之后,他发现学校比赛中使用的抢答器没有记分功能。于是从该问题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设计到搭建模型,再到编程,一步步设计出了有记分功能的抢答器。此外,技术支持下的3D设计与打印课程和定格动画制作课程也广受学生喜爱,学生在做中学,亲自动手将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
  多元化数据,打造学生个性化成长档案
  借助IPAD在课堂上实现实时反馈、在体育课上获得“诊断性”体检单……借助精准数据分析技术,学生评价变得更高效且更有效。
  学校借助上海市“三个助手”平台和“深瞳优学”平台分析学生学习常规数据、深度数据、对比数据、跟进数据和延展数据,从宏观上学生某一学期的整体表现到微观层面某一道题目的正误,实时诊断学生情况,查找学生知识盲点,确立教师跟进的教学重点。
  例如,教师通过“课堂助手”布置活动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后,针对客观题立刻自动获得诊断反馈,并能在平台反馈指导下,自主改进解决的方法。对于学生课堂上的讨论结果、学生上传平台之后,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实时对比展示。人机交互提高了诊断反馈的效率。课堂及时反馈效率高了,反馈内容更有针对性了。不再是教师经验判断,而是有可靠的多元化数据作为评价依据帮助教师及时改进教学策略。每一次留下的数据,也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成果,记录学生成长。
  作业辅导助手为学生带来了全新的课后自主学习体验,特别是AI口语练习。在与智能机器人的对话中,通过模拟真实语境,不仅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提升语用能力,同时,精准的智能评价和及时诊断也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除了记录学生学业成就,学校还借助“青少年体育健身大数据平台”,开展“检测-分析-干预-评价”,形成“一生一档”“一码一卡”,对学生健康情况进行智能分析。例如,针对一名体型偏胖的学生,通过其健康数据监测,家校联动正向引导干预其饮食习惯,为其制定校内午餐营养均衡指导手册。在课堂上教师对其进行针对性游戏。通过持续干预,该学生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身体质量指数(BMI)达到正常水平,其坐位体前驱成绩也有了不小进步。
  一师附小建立了适合学生特征的身心健康数字画像指标体系——乐娃图谱,过程性记录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数据,呈现形象、易读的画像,帮助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及时发现问题,根据数据向学生推送个性化学习活动建议。
  技术赋能,最终指向学生深度学习
  技术赋能下的课堂,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最终指向的是学生深度学习。在一师附小的数字化教学试验课堂上,教师依托“教学助手”打造精准交互式课堂。在课堂上,教师用“思维可视化”任务促进学生充分交流,改变以往课堂互动的单一性。例如,在一年级自然课“植物有叶子”一课中,教师刘胜男引导学生讨论植物叶片的观察方法,学生将讨论结果反馈到平台,教师在课堂上实时展示讨论成果。学生就个人和他人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姚月玥是学校首批数字化转型教学实践教师,也是一师附小数字化转型教学项目负责人。“闰年多久出现一次?”“如何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在三年级数学课“平年和闰年”这一单元中,姚月玥让学生借助IPAD上的“万年历”“闰年表”“计算器”等小工具,自行探究和总结平年和闰年出现的规律。借助“深度操作”丰富了学生学习体验,促进了学生深度学习。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借助数字媒体,有时会超越数学学习边界,展开跨学科学习,如探究平年和闰年的成因。
  一师附小的校长鲁慧茹认为,愉快教育“中的”“愉快”二字,最突出的表现是学生能够自主地、活泼地、心情愉悦地学习,觉得学习也是成长发展的一种需求,能够持续地发展学习,也就是说能够在离开了教材、离开了课堂的情况下,还能够对学习保持热情。一师附小数字技术加持下的课堂,让学生更易学、乐学。借助数字化工具,将学生学习的兴趣由校内引导到校外,乃至为今后投入研究埋下伏笔。
  据校长鲁慧茹介绍,一师附小将继续秉承愉快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引领创新、由点及面驱动全学科转型、塑造优势的先导力量,在应用实践中扩充数字化教学资源,积累典型案例,开展数字化应用成效的评估,提炼推广经验,并推动教育数字化走向教育智能化发展。

责任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