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023年是我国物联网行业飞速发展时期,也是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技术学院副院长李萍教授辛勤耕耘的23年。
时间改变的是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壮大,不变的是李萍深耕“物联”的初心。她真诚、进取、热情、善良,在职教一线几十年如一日贡献自己的“智慧”,用“魔法”打造出了国家级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培育了一代代物联网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初心永恒谋“物联”
物联网是信息科学技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职业教育作为物联网产业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输送主体,必须顺应产业的指数级发展。李萍老师就是“物联”发展浪潮中一朵普通的浪花,施展一个个“魔法”,见证着产业的发展和专业的成长。
“对外合作”魔法,以产业发展促专业成长。1996年,那时电脑还是个稀缺物,传统观念里计算机都是男孩子学的,忙起来经常没日没夜,不修边幅,用现在时兴的话就是“码农”,女孩子怎么能学呢?李萍却不这么想,她觉得计算机一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于是填志愿时毫不犹豫选择了信息与计算科学。2000年,李萍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意气风发地来到了学校,成为了软件技术专业的一名普通教师。工作之初还没有“物联”的概念,甚至电脑都未普及,教学条件非常有限,为了能上好课,她几乎整日泡在学校,钻研如何用有限的设备将抽象的知识点讲得生动有趣。
几年后她看到物联网的蓬勃发展,便开始寻求“对外合作”促进专业发展的机会。2009年,正值国务院批准无锡等20个城市成为我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也落户无锡,为跟上产业发展迅猛势头,李萍拓展资源,与印度NIIT公司合作,引进了国外优质教学资源。2014年,李萍积极促成学校与江苏大学联合创办省内第一个软件工程高职本科。2019年起,围绕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赋能智能制造产业升级,李萍再次瞄准校企合作,全面推进面向工业物联网领域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20余年,她秉持“专业来自产业”,与“软件兄弟姐妹连”一同将软件技术专业打造成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骨干专业和国家“双高计划”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核心专业。
“产教融合”魔法,以专业成长哺行业企业。李萍始终都记得初进行业时的懵懂,没有忘记行业发展对专业建设的助力,更坚定要用职业教育来反哺行业企业。她坚持“教学服务社会”,施展“产教融合”魔法,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研制教学载体、教学方法创新开辟了“懂需求、会设计、能编程、易排错、善思辨”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
她带领团队完成了“基于物联网的水电站远程监控系统”等10多项技术服务项目,实现工程应用转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取得14项国家专利和6项软件著作权。作为江苏省服务外包实训基地负责人,她还依托省实训基地这一服务平台,校企合作开发各类培训项目,帮助企业培育“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年均完成ICT类培训25000人日。
教海泛舟献“智慧”
育人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育人路上,李萍也一直在探索。她组建教学团队,推广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式教学法,构建柔性课程体系,创建专业教学资源库,激发教与学的积极性,用“魔法”培育出一个个物联网行业的可用之才。
“庖丁解牛”魔法,按模块分解促教学创新。学生在李萍心里的分量最重,用她自己的话说:“什么荣誉都比不上培养出优秀学生的自豪感。”虽然已经是副院长,但是她坚持每学期带班,全程参与教学改革的实施。她的课堂既生动活泼,又井然有序。她能及时观察每个学生的情况,不断改进方法,结合信息化手段,设计有效的教学和学习策略,采用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课堂体验和教学模式。学生们常说:“李老师将项目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就像庖丁解牛,难的知识点也变简单啦!”
她带领的团队荣获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建成“可视化程序设计”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6门省级在线精品课程,出版12部国家、省级规划教材。她的团队还升级扩容了物联网应用技术国家级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推广使用人次达1724万人次。
“专创融合”魔法,用创新教育促人才培养。李萍作为专业负责人,带领团队对在校生创新能力、学习状况、社会实践、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相关性比较分析,结合多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逐步形成“进课程、建平台、立项目、创机制”的创新教育改革思路。通过项目化课程、技能大赛、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实现“专创融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创新型深度学习,不断提升学院“智慧”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2019年以来,物联网技术学院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获省级以上奖项15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国家级奖项16项,其中一等奖7项,省优秀毕业设计奖7项。
李萍为“物联”事业奉献“智慧”已有23个年头。她始终保持着对工作的热情,不断跟新教师和学生们念叨:“活到老、学到老,不能在行业的发展里掉队哦!”她的“魔法”也在继续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