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高校

陈玉:碧血丹心育桃李 一头白发终不悔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院教师陈玉事迹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7-2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我来自大山深处,幸运地遇到陈老师,我也要参加‘西部计划’,到贫困山区做支教老师,努力成为像他那样的人。”这是一名身患严重系统性红斑狼疮,随时都可能失去生命的学生对陈玉老师由衷的敬佩。在陈玉的照顾下,这个基础极其薄弱、几次要退学的重病特困生,重新点燃了对生命和未来的渴望,从26个字母英文字母、化学从元素周期表学起,成功“逆袭”,由入学时倒数第1到全班第9,再到全班第2、专业第3,变成坚持带病为同学上辅导课的“小杨老师”,这一切的转变激励了无数学子勤学苦读、奉献自我。他的学生多次获评国家励志奖学金、市校优秀团员、三好学生、奖学金等荣誉。

  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感激之情,也道出了师生们的心声:努力成为像他那样的人,用心用情帮助每一个“困苦”学生,带领他们走出思想困惑、生活困窘、学业困难、心理困扰和成长困境,让曾经深陷“绝境”的孩子突出重围;努力成为像他那样的人,在奉献党和国家、服务社会和人民中,提升思想境界,练就过硬本领,磨砺意志品质,发现和成就更好的自己。

  陈玉先后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铜奖奖章、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泰州市“春蚕奖”、最美法治人物、首届十佳法治人物等40余项市级以上表彰奖励,7次被市委市政府等记功嘉奖,连续6年年度考核优秀,《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央视网、国际在线、海外网等多次报道,先进事迹还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高度评价,《泰州日报》、泰州电视台、“泰州发布”等媒体纷纷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

  初心梦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陈玉出生在苏北一个小山村,家境贫寒,从小在村里跟着民办教师求学。他深知寒门子弟求学的艰辛,暗下决心将来也要当个老师,把穷孩子们都送出去。大学毕业后,他报名参加“西部计划”,来到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的陕北榆林,担任驻村干部,投身脱贫攻坚。村里学校缺老师,他就主动当起义务代课老师,相关事迹被《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华日报》等报道。

  黄土高原条件艰苦,气候干燥,冬天冷得睡不着,一两个月都不能洗一次澡,去村子要步行四、五个小时山路。在一个雨夜,因为路太滑,他连人带车摔进了山沟。为了不耽误给学生上课,他强忍着剧烈的疼痛,一瘸一拐地推着摩托车翻山越岭,直到凌晨才赶到村子,顾不得满身泥泞,又站上了讲台。从陕西回来,他成了一名高职教师。他努力学生心灵深处,既立足学生当前成长,又着眼学生未来发展,时刻为学生解烦忧、计深远,全心全意关爱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指路明灯”。

  以身立德:他是我心中的英雄

  在大家的心目中,陈玉是一位“英雄”。上大学时,他不顾安危,冲入浓烟滚滚的宿舍。疫情期间,他主动请战去昆山转运入境人员,曾忙得连续四天四夜没有合眼,为专班荣获泰州市“骏马奖”作出贡献。他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怕死。20多天体重从150多斤掉到120斤。等他回到学校,同学们都说陈老师更瘦了、头发更白了。学生撰写的《做一个像陈玉那样的平凡英雄》,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华英才网、澎湃新闻、《江南时报》等媒体发表。

  他义务献血24年,累计3.1万多毫升。血站供血紧张,他冒雪献血;出差在外,回泰之后先奔血站,再到学校连续加班,守护学生;工作繁忙,只能中午抽空献血……看着他献完血强忍着极度疲劳赶来上课,同学们都很心疼,同时明白了做公益的意义,争做“学习好,品德比学习还好”的时代新人。有一次,他献完血立刻赶到学校,带着学生在中草药园劳作,大家都没干过农活,他就手把手教学生锄草、翻地、施肥,顽强地坚持着,谁都不知道看上去生龙活虎的他其实刚献过血。活干完了,硬撑着回到办公室,整个人都虚脱了,蹲跪在地上怎么都站不起来。如果不是领导临时有事登门,发现虚弱的他,后果不堪设想。他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作为全市典型被数十家中央和省市媒体及政府官网报道,也感动了血站员工,以他的故事《“白发教师”用赤诚爱心播撒“生命火种”》参加全省征文大赛、演讲大赛,获一等奖第一名。

  意寄本草:枝叶关情培根铸魂

  一年365天,只要不是出差开会,他天天都在学校,节假日也都是在加班,每天深入教室、宿舍、食堂了解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跟学生谈心,从早读课到晚自习,从不间断。在他眼里,学生成长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学生遇到急事难事烦心事,总第一个想到他,他最为着急,深更半夜也会为他们排忧解难。经济困难,他到处奔走,拿出数万元资助;营养不够,他从家里带去鸡蛋、牛奶和水果等各种食物;身份证丢了、眼镜衣物坏了,他就骑车带着学生补办、修理,亲自为学生缝补;生了急病,他送医陪诊,连夜到处买药。

  他是一名思政课教师,也是一名党总支书记,在他心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既要用好主渠道、主阵地,又要勇于创新,用好第二课堂。他主持省市校课题10余项,10余项成果获省市一二三等奖,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5部,1篇入选《求是》杂志和省委主办的战略思想研讨会,16篇入选CPCI、EI检索、北大核心。他深入追寻公益力量育人,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130余场,服务群众10余万人,不停带动学生在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中成长。他积极探索“五育并举”新路子,大力推动开展“课堂革命”,用校园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育人,在学校中草药园、海棠苑、牡丹庭、绣球湾、萧竹园等地开展了融“德智体美劳”于一体的专题大课和党课思政课,深受师生喜爱,被“学习强国”全国平台、新华网、央广网、国际在线、《新华日报》《现代快报》等多次报道。

  裂缝阳光:桃李不言花蕾自绽

  “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这是一位“叛逆少年”在“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一等奖作文中对将他拉出泥潭的陈玉的描述。在陈玉悉心引导下,他考取双一流高校王牌专业。近年来,十多名重度抑郁学生被他从死神手中拉回,走向阳光并取得优异成绩;很多问题家庭、特困家庭学生在他资助下,考上本科和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省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许多中小学生家长向他求援,他也竭心尽力,成为孩子们的良师挚友和“裂缝里的阳光”。

  “是陈老师给我的大学生活画上了圆满句号,我以后也会当老师,我会以他为榜样,做一个心系学生的好老师。”这是学生悦悦的心声。在陈玉帮助下,这个曾被原生家庭漠视的孩子真切感受到了温暖,将获江南大学和苏大应用技术学院的双本科文凭。在他心里,拯救一个孩子,就是在挽救一个家庭。只要以心育心、以德育德,每个孩子都能迎来自己的花期。他经常跟学生谈心到凌晨,走进他们心扉,为他们指点迷津、化解疙瘩,帮助他们协调解决难题。

  “儿子我不陪还有爱人陪,学生我不陪就没人陪了。” 他的生活很简单,除了工作,就是公益,常常忽略了自己和孩子。异常繁重的任务经常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再忙他都会上好课、当好班主任。结婚、孩子出生没请一天假,生病都是熬着,加班加点、睡办公室,几天、一两周不回家都是家常便饭,有时一两个月才回一次家。外婆去世那天是周六,他白天加班,晚上才匆忙赶回连云港老家,周日凌晨又连夜赶回泰州加班。国庆期间儿子到上海看病,他留在学校加班,儿子遭受车祸发高烧,他也只陪了一晚。平时没有时间陪,周末、节假日,他和爱人就把儿子带到学校,白天他们工作,儿子在一旁做作业,晚上一家人就因陋就简睡在办公室,几年来,光躺椅就睡坏了三张。

  “再忙再苦再累,我都不会忽略你们,你们都是我的孩子。” 这是他对学生的赤诚心声,也是他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因为,他爱他的学生,而且,爱得深沉!

  纵使,未老先衰,满头白发,也绝不悔!

责任编辑:陈路

陈玉:碧血丹心育桃李 一头白发终不悔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院教师陈玉事迹
发布时间:2023-07-21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我来自大山深处,幸运地遇到陈老师,我也要参加‘西部计划’,到贫困山区做支教老师,努力成为像他那样的人。”这是一名身患严重系统性红斑狼疮,随时都可能失去生命的学生对陈玉老师由衷的敬佩。在陈玉的照顾下,这个基础极其薄弱、几次要退学的重病特困生,重新点燃了对生命和未来的渴望,从26个字母英文字母、化学从元素周期表学起,成功“逆袭”,由入学时倒数第1到全班第9,再到全班第2、专业第3,变成坚持带病为同学上辅导课的“小杨老师”,这一切的转变激励了无数学子勤学苦读、奉献自我。他的学生多次获评国家励志奖学金、市校优秀团员、三好学生、奖学金等荣誉。

  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感激之情,也道出了师生们的心声:努力成为像他那样的人,用心用情帮助每一个“困苦”学生,带领他们走出思想困惑、生活困窘、学业困难、心理困扰和成长困境,让曾经深陷“绝境”的孩子突出重围;努力成为像他那样的人,在奉献党和国家、服务社会和人民中,提升思想境界,练就过硬本领,磨砺意志品质,发现和成就更好的自己。

  陈玉先后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铜奖奖章、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泰州市“春蚕奖”、最美法治人物、首届十佳法治人物等40余项市级以上表彰奖励,7次被市委市政府等记功嘉奖,连续6年年度考核优秀,《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央视网、国际在线、海外网等多次报道,先进事迹还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高度评价,《泰州日报》、泰州电视台、“泰州发布”等媒体纷纷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

  初心梦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陈玉出生在苏北一个小山村,家境贫寒,从小在村里跟着民办教师求学。他深知寒门子弟求学的艰辛,暗下决心将来也要当个老师,把穷孩子们都送出去。大学毕业后,他报名参加“西部计划”,来到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的陕北榆林,担任驻村干部,投身脱贫攻坚。村里学校缺老师,他就主动当起义务代课老师,相关事迹被《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华日报》等报道。

  黄土高原条件艰苦,气候干燥,冬天冷得睡不着,一两个月都不能洗一次澡,去村子要步行四、五个小时山路。在一个雨夜,因为路太滑,他连人带车摔进了山沟。为了不耽误给学生上课,他强忍着剧烈的疼痛,一瘸一拐地推着摩托车翻山越岭,直到凌晨才赶到村子,顾不得满身泥泞,又站上了讲台。从陕西回来,他成了一名高职教师。他努力学生心灵深处,既立足学生当前成长,又着眼学生未来发展,时刻为学生解烦忧、计深远,全心全意关爱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指路明灯”。

  以身立德:他是我心中的英雄

  在大家的心目中,陈玉是一位“英雄”。上大学时,他不顾安危,冲入浓烟滚滚的宿舍。疫情期间,他主动请战去昆山转运入境人员,曾忙得连续四天四夜没有合眼,为专班荣获泰州市“骏马奖”作出贡献。他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怕死。20多天体重从150多斤掉到120斤。等他回到学校,同学们都说陈老师更瘦了、头发更白了。学生撰写的《做一个像陈玉那样的平凡英雄》,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华英才网、澎湃新闻、《江南时报》等媒体发表。

  他义务献血24年,累计3.1万多毫升。血站供血紧张,他冒雪献血;出差在外,回泰之后先奔血站,再到学校连续加班,守护学生;工作繁忙,只能中午抽空献血……看着他献完血强忍着极度疲劳赶来上课,同学们都很心疼,同时明白了做公益的意义,争做“学习好,品德比学习还好”的时代新人。有一次,他献完血立刻赶到学校,带着学生在中草药园劳作,大家都没干过农活,他就手把手教学生锄草、翻地、施肥,顽强地坚持着,谁都不知道看上去生龙活虎的他其实刚献过血。活干完了,硬撑着回到办公室,整个人都虚脱了,蹲跪在地上怎么都站不起来。如果不是领导临时有事登门,发现虚弱的他,后果不堪设想。他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作为全市典型被数十家中央和省市媒体及政府官网报道,也感动了血站员工,以他的故事《“白发教师”用赤诚爱心播撒“生命火种”》参加全省征文大赛、演讲大赛,获一等奖第一名。

  意寄本草:枝叶关情培根铸魂

  一年365天,只要不是出差开会,他天天都在学校,节假日也都是在加班,每天深入教室、宿舍、食堂了解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跟学生谈心,从早读课到晚自习,从不间断。在他眼里,学生成长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学生遇到急事难事烦心事,总第一个想到他,他最为着急,深更半夜也会为他们排忧解难。经济困难,他到处奔走,拿出数万元资助;营养不够,他从家里带去鸡蛋、牛奶和水果等各种食物;身份证丢了、眼镜衣物坏了,他就骑车带着学生补办、修理,亲自为学生缝补;生了急病,他送医陪诊,连夜到处买药。

  他是一名思政课教师,也是一名党总支书记,在他心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既要用好主渠道、主阵地,又要勇于创新,用好第二课堂。他主持省市校课题10余项,10余项成果获省市一二三等奖,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5部,1篇入选《求是》杂志和省委主办的战略思想研讨会,16篇入选CPCI、EI检索、北大核心。他深入追寻公益力量育人,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130余场,服务群众10余万人,不停带动学生在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中成长。他积极探索“五育并举”新路子,大力推动开展“课堂革命”,用校园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育人,在学校中草药园、海棠苑、牡丹庭、绣球湾、萧竹园等地开展了融“德智体美劳”于一体的专题大课和党课思政课,深受师生喜爱,被“学习强国”全国平台、新华网、央广网、国际在线、《新华日报》《现代快报》等多次报道。

  裂缝阳光:桃李不言花蕾自绽

  “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这是一位“叛逆少年”在“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一等奖作文中对将他拉出泥潭的陈玉的描述。在陈玉悉心引导下,他考取双一流高校王牌专业。近年来,十多名重度抑郁学生被他从死神手中拉回,走向阳光并取得优异成绩;很多问题家庭、特困家庭学生在他资助下,考上本科和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省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许多中小学生家长向他求援,他也竭心尽力,成为孩子们的良师挚友和“裂缝里的阳光”。

  “是陈老师给我的大学生活画上了圆满句号,我以后也会当老师,我会以他为榜样,做一个心系学生的好老师。”这是学生悦悦的心声。在陈玉帮助下,这个曾被原生家庭漠视的孩子真切感受到了温暖,将获江南大学和苏大应用技术学院的双本科文凭。在他心里,拯救一个孩子,就是在挽救一个家庭。只要以心育心、以德育德,每个孩子都能迎来自己的花期。他经常跟学生谈心到凌晨,走进他们心扉,为他们指点迷津、化解疙瘩,帮助他们协调解决难题。

  “儿子我不陪还有爱人陪,学生我不陪就没人陪了。” 他的生活很简单,除了工作,就是公益,常常忽略了自己和孩子。异常繁重的任务经常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再忙他都会上好课、当好班主任。结婚、孩子出生没请一天假,生病都是熬着,加班加点、睡办公室,几天、一两周不回家都是家常便饭,有时一两个月才回一次家。外婆去世那天是周六,他白天加班,晚上才匆忙赶回连云港老家,周日凌晨又连夜赶回泰州加班。国庆期间儿子到上海看病,他留在学校加班,儿子遭受车祸发高烧,他也只陪了一晚。平时没有时间陪,周末、节假日,他和爱人就把儿子带到学校,白天他们工作,儿子在一旁做作业,晚上一家人就因陋就简睡在办公室,几年来,光躺椅就睡坏了三张。

  “再忙再苦再累,我都不会忽略你们,你们都是我的孩子。” 这是他对学生的赤诚心声,也是他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因为,他爱他的学生,而且,爱得深沉!

  纵使,未老先衰,满头白发,也绝不悔!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