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英,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师,2001年加入职教教师行列,躬耕教坛22年。作为思政课教师,她秉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无私的关怀,以德修身、以德立学、以德育德,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对口支援方面贡献突出,得到高度公认。
关爱学生,“因势利导”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深受学生爱戴。郑英老师的思政课“点-线-面”三条路径同时开展,不仅关注个体学生的成长,更有全体学生的发展,还专门为全校青年开设信仰公开课。新冠疫情期间,身处西藏牧区的退伍学生因为信号不好无法正常上网课,萌生退学的想法。她得知后打电话了解情况,尽管自己也生着病,但是坚持为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科学规划职业发展。复课后她又在课堂上创造机会,让该学生分享他在部队排雷时炸掉手指无法继续服役,却仍心系祖国边防的故事。这堂生动的思政课不仅让全体学生泪流满面、爱国热情高涨,更是给予了退伍学生极大的精神鼓舞和爱的力量,学生哽咽感谢郑老师没有放弃他,让他“重新看到了光”。
郑老师的课堂上这样的“意外”总是很多,可能是一次意外的精神鼓励,或是一次意外的心理疗愈,或是教室里突然多出来的旁听学生,再或是意外到访请求其帮忙教育孩子的家长,因为孩子只愿意听郑老师讲道理。
躬耕课堂,锤炼教学模式,全国“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影响广泛。郑英老师更新教学理念、拓宽教学视野、深入教学研究,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提出“缘艺修德”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十年的实践检验和完善。2021年,她带领团队忘我奋战,克服家人生病的困难、规则变更的挑战,不顾体力透支绝地反击、屡次“逆袭”,最终凭借“为情怀而战”的坚定信念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为江苏省摘得全国教学能力大赛高职思政组的首枚金牌,填补了学校双高建设相关赛项的空白。其作品《理想点亮人生路 精神涵养追梦人》成为比赛样板作品,被全国参赛团队学习借鉴。
由于“缘艺修德”教学模式的鲜明特色,2022年,教育部职成司两次邀请郑英老师担任教育部职业院校“同上一堂思政大课”主讲老师,讲述“从高铁发展看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缘艺修德”两个专题。视频由人民网、咪咕视频在全国播出,截至2021年12月,视频总观看量1232.75万,在引导全国职教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怀、扎根传统文化、增强对职业教育信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好评和反响热烈。
走在前沿,探索“动态知识图谱”思政课增值评价,破解实践难点。思政课增值评价一直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中的难点和教师参赛的痛点。郑英老师以申报省社科联思政专项课题为基础,以参加教学能力比赛为契机,研究提出高职思政课“动态知识图谱增值评价”体系。改变了传统思政课教学终结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的单一性,利用知识图谱把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增值空间可视化地表达出来,既形象易懂,又具有推广和借鉴意义。为扩大受益面,提炼成论文《职业院校如何实施学生增值评价》在核心期刊《中国职业教育》发表。
社会服务,总结“现代艺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彰显教育情怀。作为艺术类职业院校教师,郑英老师不忘文化传承与发展使命。她亲自担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记录工程的学术专员,抢救性完成邢晏芝、邢晏春两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艺术资料,为非遗大师立传,为民族艺术留根,为传统文化铸魂,相关论文发表于CSSCI来源期刊,相关影音作品收藏于国家图书馆非遗资源库。
她利用4年时间深入开展扎根研究,提出非遗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现代艺徒制”,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著有专著《走向书台之路》,相关论文发表于国家级、省级期刊,相关教学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现代艺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昆曲、越剧、锡剧等专业推广应用,在助力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方面成效卓著。
同时,郑英老师积极带动和指导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每年受邀在省内外开展数十场思政课教学改革、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等方面的专题讲座,指导数百名一线教师参加教学能力比赛,多个作品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受到一线教师好评与认可。
对口支援,“因地制宜”提升边远地区教师教学能力,受到热烈欢迎。郑英老师积极响应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2022年至2023年对口支援新疆伊犁丝路职业学院、克孜勒苏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为教师开设专题讲座,对参赛教师团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受到学校欢迎和好评,这是她继对口帮扶广西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对口帮扶之后的第二次对口支援活动,未来还将根据需要继续扩大支援范围。
郑英老师厚植情怀,躬耕乐道,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以德施教的仁爱之心、扎实学识和执着探索、勇攀高峰的精神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