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明媚,笑魇如春风拂面--讲起二十二年教学生涯的点点滴滴,她如数家珍、神采飞扬,眼里尽是光彩。她说,“教书育人”这个初心是自己作为一名教师自始至终的坚守;她说,我们的文化到底有多大魅力,需要带着学生真正走进去,他们才能领略。她就是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丁志春,被学生誉为“最会讲故事的思政教授”。
敬业——做三尺讲台的追梦人
从教二十二年来,丁志春在教学上兢兢业业,刻苦钻研,虚心求教,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致力做三尺讲台的追梦人。
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思政课教学是非常考验教师理论功底的,为了深入思考和研究如何改变教学方法,她在南京师范大学完成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后,又先后到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完成访学任务,虚心向同行求教,善于思考和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经过多年努力,她先后获得“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一等奖、“全国林业职业院校思政课程‘十佳教学案例’”“共青团江苏省委‘信仰公开课’省级示范课”等荣誉。
拓展自己的知识广度。思想政课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有深厚的专业水平,而且要求教师的要有较宽广的知识面。为此,她阅读多方面书籍,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扩展到哲学、文学、戏曲、诗词等领域,课堂上引经据典,博学多识的形象不仅赢得学生的好评,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课堂兴趣,为后期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为增强自身科研能力,她积极参加各类研究会、研讨会、培训、调研和学习,不放过任何一次提高科研能力的机会。近五年来,由她主持的省级以上项目达8项,由她主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程》获评“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由她主持的项目立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项目、江苏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示范点项目。
奉献——做学生成长的铺路石
奉献,是对教师的职业要求,更是对思政教师的职业要求。丁志春在工作中,不计较个人的功名得失,用身体力行做好学生成长的铺路石。
用“鸡汤”温暖学生。她常常说自己是“课堂讲鸡汤,课下煲鸡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思政课理论,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奉献精神,她及时了解学生心理难题、生活困难,将学生的困惑做成一份份心灵鸡汤,很多学生在丁老师的鸡汤中战胜了一道道生活难题。
用细心关注学生。哪个学生发了一条心情郁闷的动态,哪个学生在同学相处中遇到了问题,哪个学生学习上出现了困惑,丁老师总是能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了解信息,并及时提供帮助。虽然这些事项占据了她大量的课外时间,但是她总说,这也是我的工作,能够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用爱心感染学生。她自费为学生购买各种活动用品,为学生的活动点赞送礼品,为考研的学生免费开设辅导课程,不计较名利得失。在她的感染下,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去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人。
创新——做教学改革的先行者
在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方面,丁志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与学院团委、党委宣传部等部门合作,创新思政实践教学模式,致力做教学改革的先行者。
在校园首创思政课情景剧表演。在本校的思政实践教学中,她首创情景剧表演,带领学生参观考察革命根据地,观看红色经典剧作,将《沙家浜》《红灯记》《白毛女》《智取威虎山》等一个个经典作品搬上舞台,同学们在情景剧的编创、排练和演出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思政理论的认知。
在校园首设思政暑期读书和诗词学习活动。她利用暑期时间带领同学们读名著、学诗词,录制讲解视频音频,向学生定期开设诗词学习讲座,引导学生学习诗词写作和诗词文化,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们充分感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突出了文化育人的感染力。
在校园首开思政微信公众平台。她开设“农林思政”微信公众号,推送学生的实践活动、学习心得和思政理论,采取个性化、互动式的服务方式,量身定制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产品,定向推送并精准服务学生,壮大网络舆论引导力度,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传递力。
在校园首建扬剧高校研习社。由她牵头成立的“扬剧高校研习社”是江苏省首个在高校传播扬剧文化的学习社团,带领师生品戏学戏,引导学生走近传统,熟悉经典,感受戏曲的魅力,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同时,让学生爱上中华传统戏曲艺术,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春风化雨育桃李,润物无声酿秋实。经过多年的努力,丁志春先后获得“镇江市十佳教师”“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师德标兵”“‘三全育人’先进个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学院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等称号。
教师的工作,对于她是一种源自内心的爱,是一种含着责任的情,是一种对事业的认同感,更是一种对学生、对工作、对人生执着的心。默默耕耘、静静绽放,丁志春用这样的言行实践着她的人生理想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