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勇,江苏扬中人,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点(中医骨伤科学)学科带头人,江苏高校品牌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负责人。马勇从事中医骨伤科、中西医临床医学医教研、教育管理双肩挑工作,多次获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力学笃行,德才并育
1999年硕士毕业后,经历了8年的临床工作的马勇,满怀着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的崇敬走上了属于他的三尺讲台,成为了肩负中医骨伤学科医、教、研任务的专任教师。他始终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育人理念,将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教书育人“三位一体”融入教学实践中,将给学生上课视为“天大的事情”,为年轻教师做了很好的表率。多年来,他几乎承担了学校一半以上涉及骨伤科教学的本科、研究生教学课程,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累计110余名,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创新改革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承担及参与省部级教改课题3项,校级精品课程1部,主编、副主编行业规划教材7部,获全国优秀电视教材三等奖1项,指导学生获“挑战杯”等科创竞赛省特等奖、国家二等奖等7项。
“勤勉是最美丽的工作特质。”这是马老师时常用来勉励学生的话,也是他时刻践行的人生准则。在他的眼里,工作者是最美丽的,奋斗的人生最幸福的。工作几乎占据了他的一切时间,一边是繁忙的教学工作、一边是医院的临床工作,还有学院的管理工作以及实验室的运行指导,常人应付其中一两项便难以承受,而他却能把每一项工作都干得非常出色。他作为负责人牵头建成了骨科临床实验中心、骨伤实验教学平台,在附院长期负责名医工作室建设及GCP等教学科研工作,筹建的骨伤俢复与重建实验室已成为校级重点实验室,成为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围绕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筋骨退变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开展了系列工作,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出版著作12部,拥有专利8项,参与起草诊疗指南、专家共识10余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等8项奖励。
粗中带细,师爱无言
在学生的眼里,马勇老师一直在用自己的亲身言行在感染和引领着他们追求卓越,做一个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涉及到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不论是为困难学生争取更多助研费,还是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推荐工作机会,他都费尽心思,尽可能为学生谋福祉。“我是一个粗人,你看我的名字就很简单粗犷。”这是马老师对自己的评价。马老师的形象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儒雅的大学教授,洪亮的嗓音以及直截了当的说话方式甚至会让刚认识他的学生感觉些许不适。当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你就会发现马老师身上有着对学生细致入微的关爱和外科医生所独具的宏大处世格局。周一上午的门诊总是一周当中最忙碌的时刻,马老师看了四十多号病人的同时,还能留意到跟诊抄方的学生似乎心不在焉。晚上组会结束之后,马老师特意留下了他,耐心地询问并了解到这位学生因为个人情感问题而导致情绪问题,了解清楚后马老师片语间便解开了这位学生的心结。类似的情况时有发生,但马老师总能第一时间预见到学生们潜在的心理危机并有效干预。
马老师的学生觉得,有这样一位不仅能教授自己专业技能,还能像父母一样在乎自己感受的老师,真是一件幸事。马老师把学生们都当做了自己的孩子,但他却从不希望学生把他这个老师太当回事。马老师即使生病住院,却也要尽可能地要瞒着他所有的学生,绝不打扰大家的正常学习工作,一定会事先安排好近期的每一项工作,特别是类似开题、答辩等与学生息息相关之事。有一次,学生们知道了马老师身体不适住院,想去医院探望,马老师知道后便给每一位学生发了消息,千叮咛万嘱咐大家不要前往医院,并让大家一定要做好自己手头各自的事情。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老师对于学生的付出总是这样,像父母对子女一般不求回报,在悄然间润人心田。
衷中参西,中西汇通
进入管理岗位之后,作为院长的马老师也遇到了新的挑战。在扬州市中医院挂职业务副院长兼骨伤科主任期间,他建立了颈肩腰腿痛一体化诊疗中心;任职护理学院院长,将护理学建设成为全国中医药院校目前唯一的护理学博士学位点;任职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院长以来,面对专任教师青黄不接、课程建设滞后、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难题,他带领院领导班子深入教学科研一线,通过开展灵素书院、灵素讲坛、中医经典大讲堂等不断深化中医经典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全面负责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的专业建设,带头下沉兼任中西医结合临床教研室主任,打造了《中西医结合案例教学》《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中西医结合大数据研究方法学》等一批创新融合课程,并联合附属医院,推动“病证结合,优势互补”特色融入中西医教学体系中,建立了一套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的创新式床边一体化教学模式;依托学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悠久历史和良好积淀,首次开设了中西医临床医学(本博贯通5+X培养)长学制专业,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马老师也力图通过上述一系列举措,打破人才培养与中医学等相近专业同质化的现象,探索能真正实现中西医知识、思维、能力融通协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具有最广泛适用性的医疗健康服务人才,这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对于教育工作者的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