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高校

袁星:把家国情怀种在学生心中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袁星事迹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7-24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袁星,汉族,1983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现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博导,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院长,水利部水文气象灾害机理与预警重点实验室(筹)主任。曾获国家“千人计划”青年学者、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清华大学-浪潮集团计算地球科学青年人才奖等荣誉。

  开拓创新,推动水文与气象交叉融合

  袁星教授致力于水文气象交叉研究,率先揭示了一类新型干旱现象-“骤旱”的形成机理及其变化的驱动机制;研制了适合复杂下垫面的高分辨率陆面水文模型和集合预测系统,应用于国家和地方业务部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水利部和中国气象局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项。

  袁星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80余篇,被Science选为同期亮点成果,并撰写观点文章进行评论;入选 ESI高被引论文,被IPCC报告等引用。现担任HESS、JGR-A等 4个国际SCI期刊编委,《大气科学学报》等3个国内期刊编委,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CNC-IAHS)陆气关系分委会副主席。

  关注前沿,以服务需求为奋斗坐标

  “关注前沿,服务需求”是袁星教授的奋斗坐标。他带领发展的高分辨率陆面水文模型参与中国气象局重大工程建设,为精细化数据信息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所构建的预测系统被世界气候研究计划次季节到年代际预测工作组、泛欧洲水文气象干旱预测工作组、美国NASA水文预测工作组等作为成功案例引用;研发的水文预报系统已应用到广西气象灾害防御中心,并以此为核心构建了水电站入库径流量预报系统,为有效缓解水文气象灾害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持;揭示的我国南方骤旱、华北热浪、长江暴雨、东北持续性干旱、江河源区丰枯径流等极端水文气象事件的驱动机制,为深入理解气候和下垫面变化对极端事件的协同影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0”到“1”,从量变到质变,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作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院长,他积极推进与部委、兄弟院校的交流合作,为学院提供了蓬勃发展的环境和氛围。为培育更多、更优秀的水文气象复合创新型人才,在袁星的带领下,学院成功获批水利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土木水利硕士点和水文气象学二级博士点,并获批筹建水利部水文气象灾害机理与预警重点实验室,初步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学院高水平论文发表快速增长,科研到账经费连年翻番,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行之以躬,将理想情怀种在学生心中

  “行之以躬,不言而信”是袁星教授培养学生的信条。他同时担任南信大和中科院的导师,培养的研究生获中科院“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南信大博士优秀新生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指导本科生获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袁星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坚韧不拔、严谨细致。他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在他看来,要给青年人足够的自由,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思考,养成自由探索的习惯。他常常鼓励学生大胆与顶级学者交流。“记得本科毕业后老师就带我们参加国际会议,鼓励我向美国工程院院士请教问题。”学生季鹏说,凭着老师教给他们的“初生牛犊无需怕虎”的精神,团队学生的成长非常迅速,年纪轻轻的季鹏如今已经成为副教授,并入选南信大龙山学者计划。

  袁星曾为学生的一篇论文前后指导三年,当这位学生被多次拒稿而产生放弃想法时,袁老师鼓励他坚持到底,主动与学生反复讨论推敲,修改论文,三年后,论文终于发表了。“老师教会我们在科研中不能放弃,是他手把手地将我带到一个新的高度。”学生朱恩达在博士论文的致谢中写道。

  学校里有这样的“明星老师”,不少本科生也慕名而来。只要学生有兴趣、有韧性,袁星通常都非常欢迎,毫无保留地给予悉心指导。王钰淼在大三就加入了袁星课题组,每周老师除了听取组会汇报,还会单独和每一个学生讨论。受益于这样的科研环境,王钰淼本科阶段就在地学知名期刊GRL发表文章,并毅然放弃多所985高校的保研offer,继续在袁星指导下开展气候变化对骤旱的影响研究,研究生期间与导师合作的成果发表在《Science》上。

  在袁星培养的5名博士毕业生中,有2人破格晋升副高职称、1人赴美国深造、另2人就职于国家机关和“双一流”高校。培养的9名硕士毕业生中,有5人继续在985和双一流高校攻读博士,2人就职于气象、交通领域的国家级单位,1人被选调为公务员。

  袁星将人才培养当作是自己最重要的工作。除了指导研究生,他还给本科生授课、面向中小学生开设科普讲座等等。传播科学知识以外,他注重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中,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家精神、如何用科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内心。

  袁星始终认为,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教会学生做人。生活中的袁星平易近人、幽默风趣,不仅将学生往正确的科研思路和做事方法上引导,而且指导学生如何平衡学习、工作和生活,让大家感到“原来做科研也可以这么快乐”。“老师对我性格的包容,为人处世的指导以及我犯错时及时的纠正,让我铭记在心。”袁星的学生周诗玙说。

  “在我的成长道路上,有很多热心帮助我的老师,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也立志将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希望能够帮助和影响更多的人。”袁星说。他把“国家情怀”的坐标竖立在自己的事业轨迹中、种在学生的心中,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在水文气象这一新兴交叉领域矢志不渝、开拓耕耘。

责任编辑:陈路

袁星:把家国情怀种在学生心中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袁星事迹
发布时间:2023-07-24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袁星,汉族,1983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现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博导,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院长,水利部水文气象灾害机理与预警重点实验室(筹)主任。曾获国家“千人计划”青年学者、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清华大学-浪潮集团计算地球科学青年人才奖等荣誉。

  开拓创新,推动水文与气象交叉融合

  袁星教授致力于水文气象交叉研究,率先揭示了一类新型干旱现象-“骤旱”的形成机理及其变化的驱动机制;研制了适合复杂下垫面的高分辨率陆面水文模型和集合预测系统,应用于国家和地方业务部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水利部和中国气象局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项。

  袁星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80余篇,被Science选为同期亮点成果,并撰写观点文章进行评论;入选 ESI高被引论文,被IPCC报告等引用。现担任HESS、JGR-A等 4个国际SCI期刊编委,《大气科学学报》等3个国内期刊编委,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CNC-IAHS)陆气关系分委会副主席。

  关注前沿,以服务需求为奋斗坐标

  “关注前沿,服务需求”是袁星教授的奋斗坐标。他带领发展的高分辨率陆面水文模型参与中国气象局重大工程建设,为精细化数据信息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所构建的预测系统被世界气候研究计划次季节到年代际预测工作组、泛欧洲水文气象干旱预测工作组、美国NASA水文预测工作组等作为成功案例引用;研发的水文预报系统已应用到广西气象灾害防御中心,并以此为核心构建了水电站入库径流量预报系统,为有效缓解水文气象灾害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持;揭示的我国南方骤旱、华北热浪、长江暴雨、东北持续性干旱、江河源区丰枯径流等极端水文气象事件的驱动机制,为深入理解气候和下垫面变化对极端事件的协同影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0”到“1”,从量变到质变,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作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院长,他积极推进与部委、兄弟院校的交流合作,为学院提供了蓬勃发展的环境和氛围。为培育更多、更优秀的水文气象复合创新型人才,在袁星的带领下,学院成功获批水利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土木水利硕士点和水文气象学二级博士点,并获批筹建水利部水文气象灾害机理与预警重点实验室,初步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学院高水平论文发表快速增长,科研到账经费连年翻番,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行之以躬,将理想情怀种在学生心中

  “行之以躬,不言而信”是袁星教授培养学生的信条。他同时担任南信大和中科院的导师,培养的研究生获中科院“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南信大博士优秀新生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指导本科生获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袁星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坚韧不拔、严谨细致。他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在他看来,要给青年人足够的自由,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思考,养成自由探索的习惯。他常常鼓励学生大胆与顶级学者交流。“记得本科毕业后老师就带我们参加国际会议,鼓励我向美国工程院院士请教问题。”学生季鹏说,凭着老师教给他们的“初生牛犊无需怕虎”的精神,团队学生的成长非常迅速,年纪轻轻的季鹏如今已经成为副教授,并入选南信大龙山学者计划。

  袁星曾为学生的一篇论文前后指导三年,当这位学生被多次拒稿而产生放弃想法时,袁老师鼓励他坚持到底,主动与学生反复讨论推敲,修改论文,三年后,论文终于发表了。“老师教会我们在科研中不能放弃,是他手把手地将我带到一个新的高度。”学生朱恩达在博士论文的致谢中写道。

  学校里有这样的“明星老师”,不少本科生也慕名而来。只要学生有兴趣、有韧性,袁星通常都非常欢迎,毫无保留地给予悉心指导。王钰淼在大三就加入了袁星课题组,每周老师除了听取组会汇报,还会单独和每一个学生讨论。受益于这样的科研环境,王钰淼本科阶段就在地学知名期刊GRL发表文章,并毅然放弃多所985高校的保研offer,继续在袁星指导下开展气候变化对骤旱的影响研究,研究生期间与导师合作的成果发表在《Science》上。

  在袁星培养的5名博士毕业生中,有2人破格晋升副高职称、1人赴美国深造、另2人就职于国家机关和“双一流”高校。培养的9名硕士毕业生中,有5人继续在985和双一流高校攻读博士,2人就职于气象、交通领域的国家级单位,1人被选调为公务员。

  袁星将人才培养当作是自己最重要的工作。除了指导研究生,他还给本科生授课、面向中小学生开设科普讲座等等。传播科学知识以外,他注重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中,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家精神、如何用科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内心。

  袁星始终认为,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教会学生做人。生活中的袁星平易近人、幽默风趣,不仅将学生往正确的科研思路和做事方法上引导,而且指导学生如何平衡学习、工作和生活,让大家感到“原来做科研也可以这么快乐”。“老师对我性格的包容,为人处世的指导以及我犯错时及时的纠正,让我铭记在心。”袁星的学生周诗玙说。

  “在我的成长道路上,有很多热心帮助我的老师,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也立志将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希望能够帮助和影响更多的人。”袁星说。他把“国家情怀”的坐标竖立在自己的事业轨迹中、种在学生的心中,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在水文气象这一新兴交叉领域矢志不渝、开拓耕耘。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