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蒲公英随风飘落,没有方向,没有目的地,甚至没有人注意,但是一旦落地,从不选择,旋即生根发芽,山间、田野、路边、河岸到处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卢梅英就是坚守在涟水乡村教育大地上的一朵蒲公英,从黄营中心小学,到上庄小学、徐集中心小学……处处留下她教书育人的足迹。
她先后受聘为淮安市第二、三、四、五批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入选江苏省第五期、第六期“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被表彰为全国教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乡村培育站优秀导师,淮安市劳动模范、最美教师、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教学能手,6次被涟水县委县政府授予优秀教师、涟水名师。她还是涟水县“蒲公英帮教助学志愿服务队”发起人。
她扎根乡村小学,心系农家子弟,研究乡村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用博大的爱心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默默守候着那份简单而执着的人生信念——让乡村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呵护乡村儿童健康成长的“卢妈妈”
乡村学校留守儿童、困境儿童较多,大多数由祖父母陪读,老人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在学习上无法给予孩子帮助,在外务工的父母也无暇顾及孩子,卢老师就成了“兼职妈妈”。
为了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她常常利用课余时间与他们交谈,深入每一个学生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家庭情况。走访中,她了解到班里的许芹(化名)同学家庭非常特殊,父亲酗酒,母亲去世。父女俩居住在几平方米的小屋里,因其父亲懒于劳动,家庭没有任何收入,仅靠政府发的低保和邻居的接济生活。卢老师了解后多次上门,与其父亲交谈,为他分析当前困难、研究解决之道,让他对孩子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其父深受感动,改变较大,饮酒明显减少,平时也能种点瓜果蔬菜,做些家务。看到该生家中杂乱不堪,她手把手地教孩子洗衣、做饭、整理房间,学会照顾自己和父亲。孩子学习基础差,她分析原因,寻找薄弱点,组织帮学小组,对其进行针对性辅导。在卢老师的关心、帮助下,许芹的成绩越来越好,原来沉默寡言,现在阳光满面。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卢老师总是特别地关爱,孩子们都亲切地喊她“卢妈妈”。
由卢老师组建的“涟水县‘蒲公英’帮教助学志愿服务队”在中共涟水县委宣传部组织的“好人发布会”上被正式命名。30余名志愿服务队员,覆盖全县乡镇,从心理、学习、生活等多方面帮助留守、困境儿童,在各学校产生积极影响,越来越多的老师加入到“帮教助学”行动中来。
努力突围乡村教育困境的“卢专家”
从乡村学校一路走来,卢老师深知乡村教育存在许多问题。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占班级近2/3,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方法陈旧……振兴乡村教育,促使她积极思考、探索对策。她带领团队开展专题研究,力图找到突破现实困境的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刚开始组队研究时,困难重重,但是她不灰心,从一点一滴做起,研究团队慢慢扩大,多所乡镇小学的业务校长、教务主任加入到团队中来。她带领团队白天走入家庭、社会调查了解,夜晚思考教育教学突破点,经过三年多的改革实践,立项为省教育规划重点课题的《核心素养视域下农村留守儿童的语文教学策略研究》顺利完成。课题组探索总结出“培养习惯,自能发展”“体验活动,自信发展”“丰富课程,全面发展”“多元评价,个性发展”等四大语文教学策略,使留守儿童在习惯养成、性格形成、学业成绩等方面都得到有效地改善和发展。
卢老师总是提醒大家,教育是为孩子的人生奠基,乡村教育更是为乡村家庭和乡村社会奠基,我们要做一个有远见的教育者。杨口中心小学副校长王义芹,是卢老师研究团队中的一员,她常感慨自己受卢老师影响很大,原本以为乡村教育抓好学生成绩就行,现在她转变了教育观念。团队的老师们都和王义芹一样,非常敬佩卢老师,尊称她为“卢专家”。
积极引领乡村教师发展的“卢子牛”
一滴水虽然渺小,但能折射太阳的光辉。乡村教育的振兴,乡村儿童的幸福成长,关键在教师,高素质的乡村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卢老师看到老师们缺少发展动力,就积极示范引领,让老师们前行有榜样,行走有力量。
她从师德修养、课堂教学、论文写作、课题研究等方面带着老师们共同研修成长。老师们参加论文、优课竞赛,她不厌其烦一篇一篇地看稿子,一遍一遍地修改。每天晚上与大家在线上交流研讨,从论文的标题确定、案例论证、文献引用,到课堂教学的目标、方法、环节安排等,事无巨细,每晚都是凌晨才休息。
近三年来,她为老师们开设县级以上示范课、专题讲座30余次,辅导教师参加各类竞赛获奖50多人次,深入学校调研、指导累计听评课300余节,被老师们称为甘为人梯的“卢子牛”。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学有所悟,而后笃行。卢梅英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乡村教师”这一美好而光荣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