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来强老师曾任副校长11年,36岁任校长,至今已17年。曾获市“行知教学奖”和“陶行知”管理奖(名校长)。他把青春献给了热爱的小学教育和109岁的乡村老校,把整个心灵献给了乡村儿童,也终于实现了百年板小的华丽蝶变。
像斯霞一样爱儿童
小学教师,是潘来强毕生的职业理想,起于幼年,矢志不渝;扎根农村小学做老师,是他的夙愿,于是驻足乡村学校35年;像斯霞老师一样做老师,是他一生的追求,于是,只盯一处,终掘清泉……
三十多年前,孩子的家里几乎没有教育图书。他收集学校、家庭、孩子身边的“小故事”,编写了《小学生n个怎么办?》。他针对学校实际,又研制了第一本德育课程读本《跟着校本养品德》。即便做了校长,他为孩子写德育故事和案例的习惯仍没有改,社区的大讲堂有了个《潘校长来了》小栏目,学校公众号也有了“观点强推”,板桥生活圈也有了个“潘校长说”。多少个读过他德育校本的小学生已经长大了,成为了板小的家长,如今他们又开始阅读潘校长的“观点强推”了。
他认为,“陪伴儿童是最好教育和爱”。他曾用一个寒假带领37名学生开展少先队主题活动,并在全市现场会上做精彩展演。每周他至少要上一次集体晨会,温暖而适切地激励儿童。每次学生外出参加活动他都会陪同鼓劲。大走访中,他特意“加访了”智力发育迟滞的儿童家庭,劝说他回校“上课”。他偏爱特需儿童,极力倡导在随班就读指导中心建立“第二资源教室”,并身体力行地将会议室改建成“第三资源教室”。
做了校长,他爱儿童更加深切:他要求自己总行走在师生中间,更多地与儿童厮守,发现儿童亮点即时拍照传给老师和相关工作群,将鼓舞儿童进行到底;他设置校长信箱倾听儿童心声,让他们在板小“童言无忌”。
学着陶行知做校长
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是潘来强校长效仿的楷模。为振兴乡村老校,他无怨无悔地坚守,不知疲倦地行动。他大刀阔斧领导学校革新转型:追溯教育本源规划蓝图,面向学生未来谋定策略,基于校情绘制路径。他力促源于教育本义、基于本校传统、直面区域现实的“鼓舞·灵动”方略,带领教师以尊重、支持、激励、引领儿童为出发点,不断丰富“鼓舞”特色文化的内涵,引领大家行动自觉。他指挥德育课程的系统建设、综合实践的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的个性化建设,为学生成长搭建成长的“立交桥”。
潘校长助推了一所百年老校的华丽蝶变。现在的板小环境“境显灵韵”:建筑宏伟,优美如画,装备精良,“鼓韵励志”,特色浓郁。板小的教师“师蕴灵慧”:教师队伍快速优化,现有高级教师5人,市级名师4人,区优青以上35人。板小的课堂“课漾灵动”:学校曾多次向市区开放科研和教研现场。板小的学生“生盈灵性”:《人民教育》中这样描述:“他们越来越大胆,不像乡下孩子;越来越自信,不像外地孩子;越来越主动,比都市少年一点也不逊色;越来越灵气,比城市孩子还更多了一份朴实与憨厚。”
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完成了几乎所有创建和各级各类竞赛评选100余项,办学的实力显著增强;江苏省基础教育提升工程“5+2”项目中的和小学有关系的小学特色文化项目、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小学生品格提升和融合教育提升工程等四大项目学校全都在市级以上立项;《中国教育报》三度报道学校办学成果——《鼓舞:撬动学生灵动成长的杠杆》、《“一精多品”照亮阳光体育之路》、《第三课堂:促进特殊儿童个性化成长》;学校连续两次获得南京市教育成果二等奖;学校被中国基础教育研究所评为“中国新样态学校”……
洒向乡村儿童都是爱
如今,潘来强校长又带领老师们进行着攻坚性、突破性的创新行动。
为促进学校课程创新和特色文化实力,潘校长亲自指挥“‘鼓舞’文化的整体建构和课程发展”,着眼于再探学校文化路径,高擎鼓舞的主张;落脚课程,重锤课堂;指向“儿童发展”的归宿,奏响灵动的“鼓角”。为面对生源实际提升质量,有力推动“双减”,他深度参与“‘作业模块’重构”项目,“只编一本孩子喜欢的作业本”,重构“仿家境陪辅作业模块”“个性提优作业模块”等,打开了板桥小学质量提升的突破口。他两次亲自主持“儿童中心”辩课模型的实践项目,让课堂为孩子量身定制。“双减”落地后,他亲自指挥了温暖而高效的改革:因为乡村家长工作繁忙,他要求“乡村少年宫”课程超市产品不断上新、服务延时增量,双休也正常“营业”;因为乡村儿童更需要阅读和科技教育,他力推了灵童电视台的建成,为小主持人聘请了专业老师……
他,35年驻足乡村,献身教育,热情不减,行动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