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组部等八部委对国家乡村振兴教育人才组组团式帮扶工作要求,2022年7月24日起,赵业泉老师至陕西省镇安县担任职业高级中学校长。赵业泉老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围绕“十四五”规划和国“双优”创建目标,以“四名工程”等关键能力为重点,以“融合、融通、融创”为路径,更新理念,深化改革,立足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努力推动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德育工作不断深化。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基,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发展紧密结合,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培养融合贯通,形成了理想信念铸魂、道德品质立身、文化素养固本、精艺强技筑基、创新创业健骨、劳动实践乐业的新德育体系,构建了以“红色”为底色、以“产业”为灵魂、以“卓越”为境界、以“匠心”为特色的“二十五军红色匠心”新德育文化,全力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德育品牌,学校团委被团县委评为“五四红旗团委”,19级计算机一班被团省委评为“五四红旗团支部”,高质量完成省级文明校园常态化创建,实现了“平安、和谐、文明、书香”校园创建目标。
二是深化“三教”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精准掌握职业教育特点,准确把握新常态下职业教育的新挑战,接续试点中、高职衔接贯通,全力打造职业教育特色品牌。以教学常规管理、教学“六认真”为抓手,专注“五动”教学范式,积极实践“有效课堂”,着力打造精品课程,长效优化人培方案,有序推进“三教”改革。2022年,顺利通过“陕西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验收,成功跻身全省优质中等职业学校行列。2023年3月,有184人通过专业技能证书考试,获证人数及获证率创历史新高;有145名毕业生即将参加单招高考,全省两次模考成绩都处于前三位置,本科升学各项指标有望创造历史新高。
三是推进专业建设,内涵发展提质培优。按照“控制规模、促进交叉、提升品质、彰显特色”的原则,实施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推动专业建设从“以量谋大”向“以质图强”转变。发挥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以汽车工程、人工智能、旅游康养三大专业群为主线,扎实开展科研训练、科创竞赛和“双创”活动,努力搭建资源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校内实训平台与校外协同创新平台。3月份,在全省首届“说专业、说课程”大赛中,分别获得全省第二和第一的好成绩。截至目前,2023年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第一阶段,获金牌8枚、银牌5枚、铜牌4枚,四个项目入围国赛,已经创造历史新高。
四是着眼教师发展,队伍建设持续加强。以争当“四有”好老师为导向,以“科研促教,科研兴教”为宗旨,按照“融合培养”的思路和分级分类评价体系,建立“合格-骨干-学科专业带头人-名特优师”孵化模型,构建全员培训、重点骨干教师培训、青年教师培训、校外培训“四维一体”研修模式,试点创建“镇安讲堂”“秦岭学堂”等科研品牌,开展“专业负责人、课题主持人、科研负责人”等定制式专题能力提升研修活动,在青年教师中评选“新秀”、在骨干教师中优选“名师”、在专职名师中推选“名家”。一年来,共有88名教师在国省市县各类比赛活动中获奖,其中2名教师荣获“陕西省教学能手”的称号,3名教师荣获“商洛市教学能手”的称号,4名教师荣获陕西省中职校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
五是优化资助育人,职教扶智评优书模。按照“应享尽享”原则,全面落实国家中职教育惠民资助政策,积极拓宽扶贫帮困渠道,“教师+学生”结对帮扶、党员教师“三联一创”联系困难学生、学校资助特困学生、开发勤工俭学岗位资助困难学生相结合的立体式帮扶体系基本形成,全校782名脱贫户子女帮扶工作全覆盖,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陕西省教育资助工作先进单位”,3名学生荣获2022年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
六是扩大辐射引领,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开展产业教授进校园活动,搭建企校一体化教学点、技能大师工作室、产品技术推广中心、名师工作站等平台,送课进校、产教融合,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就业率达98.26%。扩大成人本专科开放办学规模,成人函授学历教育注册学员867人,被陕西省开放大学评为“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积极助力乡村振兴,针对本地企业发展需求,深入推进技术服务和科技创新,切实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开展康养人才培训、苏陕协作产业工人培训、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等各类培训19期,累计参与1952人,被县委评为“镇安县人才工作先进集体”。
赵业泉老师将根据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要求,立足国“双优”创建新起点,进一步全面规划协同融合教育之路,重点解决发展理念、发展路径、主体责任三个问题,以大力提升关键办学能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拓展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为切入点,努力探索县域职教体系建设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