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南通市

陈青云:为你千千万万遍

——如皋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陈青云个人事迹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7-06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她是一名特殊教育的教师,敬业担当,用专业知识为特需儿童插上成长的翅膀;她是一名特殊教育的教研员,研“路”寻“精”,用坚守创新为区域特殊教育发展注入活力。 

  深爱学生,做残障孩子的指明灯 

  1992年,陈青云走进如皋市特殊教育学校,她用爱心陪伴学生,用专业训练学生。她扎根聋儿语训班。她既是康复师,又是妈妈。刚装上耳蜗的孩子不会说,更不会听,声音信号让他们感到茫然甚至害怕。训练时,她拉着孩子的小手放在自己的喉咙上,一遍遍发音,让孩子一遍遍感受;孩子哭闹时,她把孩子抱在怀里,用柔柔的声音轻轻地抚慰,让孩子感受声音的气息;孩子大小便弄在身上时,她立马给孩子换洗衣物;她的口袋是百宝箱,餐巾纸、糖果、玩具等都放在里面。她不时地给孩子擦拭鼻涕眼泪,用糖果、玩具奖励孩子,鼓励孩子。为了让每一个聋儿得到有效的训练,她带着语训班的老师加班加点,钻研训练技巧,积极探索生活化、情境化训练模式。陈青云正是用妈妈般的关怀为听障孩子打开探索世界的大门,不少家长慕名而来。 

  31年来,陈青云深耕特殊教育,在她的努力下,多名聋儿学会说话,成功进入普通小学就读,几十名听障学生考上大学,因此改变了命运。这些学生每每谈及陈青云,都会热泪盈眶地说:“陈老师不是妈妈,却胜似妈妈。” 

  积极沉淀,做特殊教育的探索者 

  专业是立身之本。陈老师从未停止过对专业的追求,她勤练基本功,不断提高教学素养,曾获江苏省优课评比一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二等奖、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她坚守一线,先后在省市区级教研活动中执教数十节公开课或作专题讲座,受到一致好评;她深入研究,参与人民教育出版社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的编写工作,为送教上门孩子编写专门的课程,让重残在家不能到校上学的特需孩子也能接受到适合的教育;她推动区域特殊教育教学改革,打造“能学课堂”,让特需孩子实现适宜发展。

  组建团队,做团队成长的引路人 

  如果说一个人能走得很快,那么一群人就能走得更远。作为南通市特殊教育教研员,陈老师悉心研究,努力学习,组建骨干团队,培养了一批踏实肯干、爱岗敬业的好教师。在青年教师参加基本功集训时,她亦师亦姐。白天带着他们钻研理论,摸索课堂教学,晚上她就根据每个选手的特点,专门开小灶。哪个选手生病了,她急着帮忙联络医生;哪个选手因为压力大而情绪低落,她就耐心地开导鼓励;哪个选手家中遇到急事,她定会主动上门帮忙解决……选手们没有理由退缩、懈怠,她的真情敦促大家拧成一股劲奋力拼搏。多年来,多名青年教师获江苏省基础教育(特殊教育)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在江苏省名列前茅。 

  陈老师坚持依托活动促进教师成长。每年组织举行特殊教育、融合教育优课评比、基本功比赛、论文、案例评选活动,在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中,推动青年教师往专业更深处前行。陈老师将自我成长的种子种在了每一个南通特教教师的心中,而整个队伍的生长拔节也必将造福更多的特需学生。陈老师却说,“南通特殊教育起步早,有着深厚的土壤,我只是松松土、浇浇水、育育苗罢了。” 

  辐射引领,做区域特教的推动者 

  近几年,南通特殊教育亮点频频,成果颇丰。陈老师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开展系列活动促进了南通区域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她长期参与南通市送教上门活动,为重残在家的儿童少年提供教育服务,获得学生家长一致好评。在她的推动下,南通市送教上门工作不断深入,走向专业,受到江苏省教育厅领导的肯定。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实验项目《南通市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模式及机制研究》成功立项并持续研究,专为重残儿童设计的教材投入使用。“舔屏”少年王某文这样的孩子就是送教上门的最大受益者。 

  除此以外,陈老师还积极推动南通市融合教育的发展。她将目光投向普通学校有特殊需要的孩子,牵头组织多轮融合教育师资培训,让融合教育理念根植于广大教师和家长的心中,促进了南通实现所有乡镇(街道)幼儿园小学、初中和县域中等职业学校融合教育的全覆盖。她注重融合教育课堂研究,造福在普校就读的有特殊需要的孩子,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最适切的教育。她积极推动实施《南通市融合教育星级优秀学校评估实施办法》,引导全市资源中心从建好向管好、用好的纵深处发展。南通特殊融合教育的先进经验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特殊需要学生小哲的奶奶激动地说:“融合教育真的好!它让我的孙子能进入普通学校,和其他孩子一样快乐地学习生活。” 

  陈老师常说,只要学生能开一树的花,她愿意做那棵逐渐老去的树。耕耘在特殊教育的田地,也许没有桃李满天下的幸福,但是看着孩子们羽翼渐丰,终有一天能翱翔蓝天,谁能说那不是幸福呢?扎根特殊教育,走的是一条人迹罕至的小径。我愿为你千千万万遍,只等春来花满园。 

责任编辑:耿美琳

陈青云:为你千千万万遍
——如皋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陈青云个人事迹
发布时间:2023-07-06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她是一名特殊教育的教师,敬业担当,用专业知识为特需儿童插上成长的翅膀;她是一名特殊教育的教研员,研“路”寻“精”,用坚守创新为区域特殊教育发展注入活力。 

  深爱学生,做残障孩子的指明灯 

  1992年,陈青云走进如皋市特殊教育学校,她用爱心陪伴学生,用专业训练学生。她扎根聋儿语训班。她既是康复师,又是妈妈。刚装上耳蜗的孩子不会说,更不会听,声音信号让他们感到茫然甚至害怕。训练时,她拉着孩子的小手放在自己的喉咙上,一遍遍发音,让孩子一遍遍感受;孩子哭闹时,她把孩子抱在怀里,用柔柔的声音轻轻地抚慰,让孩子感受声音的气息;孩子大小便弄在身上时,她立马给孩子换洗衣物;她的口袋是百宝箱,餐巾纸、糖果、玩具等都放在里面。她不时地给孩子擦拭鼻涕眼泪,用糖果、玩具奖励孩子,鼓励孩子。为了让每一个聋儿得到有效的训练,她带着语训班的老师加班加点,钻研训练技巧,积极探索生活化、情境化训练模式。陈青云正是用妈妈般的关怀为听障孩子打开探索世界的大门,不少家长慕名而来。 

  31年来,陈青云深耕特殊教育,在她的努力下,多名聋儿学会说话,成功进入普通小学就读,几十名听障学生考上大学,因此改变了命运。这些学生每每谈及陈青云,都会热泪盈眶地说:“陈老师不是妈妈,却胜似妈妈。” 

  积极沉淀,做特殊教育的探索者 

  专业是立身之本。陈老师从未停止过对专业的追求,她勤练基本功,不断提高教学素养,曾获江苏省优课评比一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二等奖、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她坚守一线,先后在省市区级教研活动中执教数十节公开课或作专题讲座,受到一致好评;她深入研究,参与人民教育出版社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的编写工作,为送教上门孩子编写专门的课程,让重残在家不能到校上学的特需孩子也能接受到适合的教育;她推动区域特殊教育教学改革,打造“能学课堂”,让特需孩子实现适宜发展。

  组建团队,做团队成长的引路人 

  如果说一个人能走得很快,那么一群人就能走得更远。作为南通市特殊教育教研员,陈老师悉心研究,努力学习,组建骨干团队,培养了一批踏实肯干、爱岗敬业的好教师。在青年教师参加基本功集训时,她亦师亦姐。白天带着他们钻研理论,摸索课堂教学,晚上她就根据每个选手的特点,专门开小灶。哪个选手生病了,她急着帮忙联络医生;哪个选手因为压力大而情绪低落,她就耐心地开导鼓励;哪个选手家中遇到急事,她定会主动上门帮忙解决……选手们没有理由退缩、懈怠,她的真情敦促大家拧成一股劲奋力拼搏。多年来,多名青年教师获江苏省基础教育(特殊教育)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在江苏省名列前茅。 

  陈老师坚持依托活动促进教师成长。每年组织举行特殊教育、融合教育优课评比、基本功比赛、论文、案例评选活动,在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中,推动青年教师往专业更深处前行。陈老师将自我成长的种子种在了每一个南通特教教师的心中,而整个队伍的生长拔节也必将造福更多的特需学生。陈老师却说,“南通特殊教育起步早,有着深厚的土壤,我只是松松土、浇浇水、育育苗罢了。” 

  辐射引领,做区域特教的推动者 

  近几年,南通特殊教育亮点频频,成果颇丰。陈老师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开展系列活动促进了南通区域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她长期参与南通市送教上门活动,为重残在家的儿童少年提供教育服务,获得学生家长一致好评。在她的推动下,南通市送教上门工作不断深入,走向专业,受到江苏省教育厅领导的肯定。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实验项目《南通市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模式及机制研究》成功立项并持续研究,专为重残儿童设计的教材投入使用。“舔屏”少年王某文这样的孩子就是送教上门的最大受益者。 

  除此以外,陈老师还积极推动南通市融合教育的发展。她将目光投向普通学校有特殊需要的孩子,牵头组织多轮融合教育师资培训,让融合教育理念根植于广大教师和家长的心中,促进了南通实现所有乡镇(街道)幼儿园小学、初中和县域中等职业学校融合教育的全覆盖。她注重融合教育课堂研究,造福在普校就读的有特殊需要的孩子,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最适切的教育。她积极推动实施《南通市融合教育星级优秀学校评估实施办法》,引导全市资源中心从建好向管好、用好的纵深处发展。南通特殊融合教育的先进经验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特殊需要学生小哲的奶奶激动地说:“融合教育真的好!它让我的孙子能进入普通学校,和其他孩子一样快乐地学习生活。” 

  陈老师常说,只要学生能开一树的花,她愿意做那棵逐渐老去的树。耕耘在特殊教育的田地,也许没有桃李满天下的幸福,但是看着孩子们羽翼渐丰,终有一天能翱翔蓝天,谁能说那不是幸福呢?扎根特殊教育,走的是一条人迹罕至的小径。我愿为你千千万万遍,只等春来花满园。 

责任编辑:耿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