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爱所在,心之所在。在张家港市乐余中心小学,有一位坚守教坛35载的美丽教师,怀揣着对乡村教育事业的执着,用阅读改变人,用师爱打动人。她就是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江苏省首届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班主任、苏州市劳动模范、苏州市名教师、阅读推广人宋卫群同志。
扎根乡村育新苗
上世纪80年代末,刚毕业的宋卫群被分配到张家港市最为偏远的东沙中心小学任教,教学设施简陋,她动脑筋自制教具,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一天,一位家长来校,激动地握住她的手说:“我一定要来认认孩子的新老师,孩子回家说了,新来的老师上课真好。孩子回家像变了人似的,自觉读书、做作业。我希望孩子有出息,千万不能像我不识字,前几天打错农药,庄稼白种了……”那一刻的场景、那位家长的话语,至今仍回荡在她的脑海。也许就是因为这件事,宋卫群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当个好老师,就留在农村,一定要让农村的孩子因为遇到好老师而获得更好的成长。这个想法就像种子植入心田,不知不觉间,成了她不变的教育初心。
上世纪90年代,宋卫群调至张家港市兆丰小学,她潜心钻研,业务提升迅速,1998年被任命为副校长,全心助力校长抓好内涵建设,学校获评江苏省实验小学。2011年又经组织安排,流动至张家港市乐余中心小学。工作单位在变更,初心却日益坚定。从教坛新兵到苏州市名教师、港城教育领军人才,35载春秋,她把根深扎在了乡村教育的土壤里,生命也因一届届学生而丰盈。
阅读行动铸师魂
宋卫群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把“语文课”变成了“语文生活”,自己也从一名阅读者走向了阅读推广者。她接手过特殊班级“朵朵班”,坚信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花期与芬芳。坚持每天给“朵朵班”的孩子们读绘本、讲故事,指导说话写话,把“每天读一点、写一点”作为常规语文作业,师生一起“日记长跑”。“朵朵们”的日记张贴于教室墙面,在班上朗读点评,在QQ空间分享“发表”,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
坚持爱心育人,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一位曾经上课经常地上蹲、不做作业的男孩,在她的爱心鼓励与耐心指导下爱上了阅读,并由此改变。以“优秀”成绩小学毕业,初二评上“三好生”,如愿上了高中。没想到的是,2020年10月28日,宋卫群与孩子妈妈的偶遇,让她再次为孩子揪心。原来该生因为在家上网课,不自律,学习大滑坡,妈妈着急担心孩子的大学梦无望了……当天晚上,宋卫群就给孩子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告诉他小学阶段那么多的困难都克服了,这次的坎一定、也必须成功跨越……2022年高考成绩揭晓,孩子第一时间与这位恩师分享了喜讯,如愿考入985大学,选择了心仪的专业。
为了让阅读之光点亮更多人,宋卫群还成立了“花朵朵读书吧”,组建了“花朵朵劳模志愿服务队”。线上,打开一本本好书,来自各行各业的书友们每天阅读、签到、分享感悟,每周汇总成阅读“美篇”;线下,组织接力阅读、亲子阅读、家校社共读,开展各种推广活动。组建“乐娃读写成长营”,坚持每天线上指导,系列微课在江苏有线电视台“读写在线”栏目播出。
特别服务树情怀
有一类学生,生下来就“特殊”,特别需要成长的支持与教育的融合。初为人师,宋卫群就接触到一个只比自己小几岁的大龄智障学生,她性格暴躁,学习困难,经常惹事。宋卫群没有抱怨、责骂,而是与其交心,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该生因得到尊重而学会和解,成年后融入社会有了家庭孩子。一位小儿麻痹症男生,在宋卫群的引导下,班上学生都伸出援手,真诚帮助,该生踏上社会自己经营小店,自食其力。这些学生的成长经历,让她真切感受到了融合教育的必要性,这些年,她一次次走进一个个特殊学生、特殊家庭,给绝望中的家长带去希望。脑瘫男孩夺得省残运会游泳金牌,听障女孩如愿赴北京上了大学,更促使她要坚定地做强学校融合教育,协调各部门,用好各资源,给每一个特需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提供强有力支持,努力让这些特需学生也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甘为人梯托青云
作为张家港市乡村教师培育站主持人,宋卫群以身作则、躬体力行,先后主持了3项省、苏州市课题研究,发表了50多篇论文,为市内外20多所农村薄弱学校输送教育经验。她一直心系教师专业发展,带动一群乡村教师追梦成长。领衔的两届名师工作室有15名青年教师均成长为张家港市级、苏州市级骨干,这些教师又将读写行动延伸到各自学校,推动了所在区域的书香建设,促进了师生成长。尤其在“双减”背景下,她带领大家潜心研究课堂,在“限时”的课堂中,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研究分层作业,在“限时”的作业量中,提升作业的含金量,从而努力实现乡村小学的减负增质。相关经验于2021年9月,作为苏州教育唯一学校代表在江苏省教育厅召开的落实“双减”工作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推进会上交流。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宋卫群用她的微光照亮了港城农村教育的一片天空。匠心筑梦育未来,守望田园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