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昆山城乡结合部,有这样一群乡村学校的孩子,他们如渴望阳光般渴望着优质的教学资源。在简陋的乡村学校中,有这样一位老师,她一直怀着对农村教育的深厚情结和振兴农村教育的梦想,为孩子们带来了优质教育的春风。十几年顽强拼搏,让弹丸之地的黄泥山小学,变身劳动教育界标杆学校信义小学,她以身为范告诉学生,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亦可以开出“动京城”的牡丹。这就是扎根乡村27年的许蕴霞老师,1996年9月,师范毕业的她,义无反顾地选择来到乡村小学任教。
深“耕”聚力,做教育的耕耘者
刚来到这所学校的时候,学校硬件条件远不如现在,放眼望去,整个学校里只有一幢孤零零的教学楼,更多的学生挤在一座座临时搭建出来的板房之中;学生的运动场地是用煤渣铺设而成,一有风吹便尘土飞扬,迷得人睁不开眼睛;遇上梅雨季节,走进学校就像在水上行走。在这样的环境中,许蕴霞老师一干就是27年,在师资短缺的时候,要同时担任8个班的英语老师。把最好的青春和智慧奉献给了乡村学校的孩子们,除了管理学校大小事务,她还想做点不一样的事,秉着“办一所学校,就要办出特色来”的理念,许蕴霞考察了学校周边环境,从生源特点和地理环境优势出发,产生了把课堂搬入稻田的想法。校内,许蕴霞改绿化为作用,带领学生亲历整地、播种、栽培、管理、收获的全过程,校外,积极协调各方面力量和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与悦丰岛有机农场合作,搭建校外活动基地,以便更为广泛地实施农耕教育教学活动。
细“研”示范,做学生的引路者
随着劳动教育相关政策落地,许蕴霞老师看到了黄泥山小学在水稻农耕上的独特优势,但也认识到了水稻课程开发面临一系列问题,如理念不清晰、体系不健全、开发不充分等。许蕴霞根据学校性质、特点和条件,以学校农耕课程为主体,适度整合国家课程的相关内容,深挖校本资源,打造“农耕劳作课程群”。她秉持“儿童发展本位”“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课程观,让学生的成长顺应天性、张扬个性、舒展灵性、植养品性,形成了使学生的“生命纯天然,心灵无污染,成长原生态”的课程核心理念。带领孩子在“水稻种子”“叶子探美”“花卉园艺”“ 果蔬栽植”这四类课程体味劳动之乐、自然之美。让学生走出教室,回归自然,在劳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究。在植物种植、田间管理与收获的长周期进程中与农作物的生命建立了长期而有意义的链接,以知、情、意、行相统一教育,培养起有责任、能自强、会创造的学生。每一个孩子通过农耕活动,以数千年农耕文明的沃土涵养家国情怀,以改革创新的智慧农业与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以此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厚植家国情怀。
笃“行”致远,做田园的守望者
许蕴霞老师为学校异地新建的事不懈努力,终于在2020年9月,黄泥山小学完成异地搬迁正式改名为昆山市信义小学。孩子们终于能在古色古香的校园内快乐读书,她没有休息一刻,又忙着张罗起农耕工作的部署。她说:“给孩子们一个安全美丽的校园,是建起家校合作的一座桥,给孩子们一个多彩的田园,是建起健康成长的一座桥。每件事都含着情,每座桥都连着心。”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筹建了全国首个校级水稻博物馆——锄禾馆,开辟了“班级农场”“园丁农场”“亲子菜园”“澄萃果园”“澄青稻田”,占地面积达4500平方米,为学生们提供了近1000个劳动实践的岗位。学校有了更广阔的场地来丰富课程建设,许蕴霞指导课题组对课程进行拓展。以水稻课程开发为例,学校搭建了由课程实施平台、核心体验内容和所渗透的学科三部分组成的课程框架。建构阅读语用类、科技创新类、尚美才艺类、健康运动类、智慧学法类五大体系,统整课程校园节日课程,信义春耕节、观光节、秋收节、农夫节。
创建“千耦其耘 最是半塘”一社三园劳动育人模式,努力打造“耕读育人”的教育生态,推出《信小学生劳动清单》,与苏州市农科院、昆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林石嘴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巴城昆曲文化体验基地、阳澄东湖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合作,为学生的农耕活动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如“琢”如磨,做时代的奋楫者
在小学农村教育的沃土里,许蕴霞默默耕耘,大胆改革,不断探索。凭借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她先后被评为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先后出版了3本教育专著,参与编写了3本少先队专著;撰写了 40多篇教育教学文章,有了50多万字的积累。她撰写的著作《农耕课堂——给教育种子的力量》获第五届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先后主持并参与了多个省市级、国家级教育课题,组建的“红领巾昆曲研究院”被评为全国优秀红领巾社团,倍受全国少先队教育专家张先翱教育的赞赏,开创了少先队研究昆曲艺术的先河。
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正在引导学生们习得日常劳动技能,坚持平常劳动习惯,将劳动教育成果惠及到学生的方方面面。目前信义小学的学生创下了2738天的用餐光盘记录,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受到央视新闻综合频道、《人民教育》《中国劳动教育指南》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江苏教育频道等社会媒体的普遍关注及信小师生、家长的认可与好评。
一辈子做一件事,那就是为农村孩子带来优质的教育资源;一辈子做一种人,那就是农村孩子的引路人。未来许蕴霞希望能够继续从最朴实的小事做起,将农耕体系进一步完善,为农村学校的孩子带来更加优质的课程资源,点燃教育的火,点亮孩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