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话一直激励着我。1998年夏天,我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江苏省兴化中学从事生物学科教学工作,从此,我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24年的教学生涯,浸透着我不懈追求的挚爱深情,我将自己的梦想和满腔热情都倾注在了教育事业上。
攻坚克难,力争高考佳绩
2022年6月24日晚,高考成绩揭晓,兴化中学陈禹炫同学以676分的成绩列泰州市理科第二名;文理科达特殊类型招生线770人,超兴化市局所下达指标102人,再创新高。
当接到高考成绩时,作为年级主任,我由衷地感到欣慰。高三下学期,在新冠疫情和老父亲突患重症的双重压力下,备考之路真的特别困难。
二模前夕,由于上海疫情外溢,市局决定高三全体师生封闭在学校备战高考。分饭打汤,陪伴早读,督促午休,备课上课,思想疏导,巡视宿舍,那段时间,我几乎一刻也停不下来。 每天早晨,我五点起床去食堂组织安排学生就餐;夜阑人静,我会拖着疲惫的脚步,巡查高三年级的每间学生宿舍。一天晚自习后巡查宿舍,因为疲劳没注意,在下楼时脚踩空了,整个身体重重地摔在楼梯上,脚踝疼得厉害,我坐在楼梯休息了好几分钟才站起来。
突如其来的疫情,紧张筹备的住宿,陌生的生活环境,高考的巨大压力,学生心理备受考验。我不仅要照顾指导学生的生活起居,更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我想方设法安抚部分学生不稳定的情绪,主动和他们聊天谈心,休息时我拿手机让他们和家长视频,努力让这部分同学心理踏实、安定。
“破屋更遭连夜雨”,就在封闭在校学习时,邻居打电话给我,说我父亲因肺气肿躺在床上已不大进食了。我的母亲已去世多年,妻子因担任社区书记,所面临的防疫工作压力特别大,也已经10多天没有回家了,家中无人照看。
等疫情稍减缓后,我带父亲去兴化人民医院治疗。疫情期间陪护人员是不可以随便外出的,学校、医院我是不可能两头兼顾的。根据父亲自己的意愿,我们反复考虑,最终请我的姑妈来陪护父亲,我继续回校陪伴学生。这样,我每天忙完学校工作,晚上抽空去医院看望父亲。
后来在相关检查时,父亲又被检查出患有前列腺癌。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我母亲早逝,是父亲含辛茹苦把我拉扯大,刚过上了好日子,父亲又得了癌症。学校领导知道情况后,让我回去为父亲治疗。父亲刚住院的那几天,我人虽在医院,但心仍放不下学生,学校医院两头奔,姑妈便提出由她继续在医院陪护,要我安心教学,不能耽误学生高考。我和主治大夫商量好父亲的治疗方案后,就立即赶回学校工作了。这期间,我除一次会议请假外,没有缺学生一节课。
真情关爱,真心陪伴成长
从教以来我一直关心和爱护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关心。清晰记得我早年竞赛辅导时的一件事。那是2001年7月初,有12名同学将要参加全国生物奥林匹克竞赛决赛,我需要对他们进一步集中培训。可那段时间,兴化普降暴雨,学校里面也都进了水,已不能给学生提供食宿。是让这些学生回家自学,还是集中辅导?当时我的爱人已怀有3个多月的身孕,正需要人照顾。我毫不犹豫,把学生接到家里吃住,与爱人商量,让她回娘家住,请岳母照顾她。就这样,我家就成了学校,那些学生不仅在我家里集中辅导,还在我家食宿。我一边备课一边指导他们,一起探讨题目。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当年复赛中,我校两名同学获全国联赛一等奖,并获得高校保送资格,其中一名同学进入省集训队,4名同学获省一等奖,获得高考总分加20分,7名同学获省二等奖,其余同学全部获省三等奖。
“那一年,要不是您和师娘留我们,我们的竞赛就可能泡汤,就不能有今天的我们!”这是学生大学毕业后经常说的一句话。
在2022届毕业的这届学生中,有位徐同学,家境贫困,从小失去母亲,入学后一直比较自卑,学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几乎让他喘不过气,甚至有了抑郁的倾向。我注意到他精神不佳,整个人恹恹的,我多次抽空进行家访,及时帮他申请资助,并经常买些牛奶水果去他宿舍看望他,与他谈心,了解他的心理状况。不久,该同学向我敞开了心扉,我从来没想到他心里藏了这么多事。我主动与他父亲联系,希望他给予孩子更多关注,少给孩子一些压力,多给一些鼓励。渐渐地,他笑容多了,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高二时,徐同学又患了非常难治的肾病,需到大医院治疗,然而高昂的医药费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他和父亲的心态处于崩溃的边缘。我一方面宽慰他们困难是暂时的,你们身后有我和学校,我向全校师生发出捐款倡议,带领班级同学带头捐款;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多方努力联系到了治疗的专科医院。经过努力,徐同学最终战胜病魔,重返校园,去年高考他取得了597分的成绩,被苏州大学录取。
人们常用“蜡烛”来形容教师这个职业,我愿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一缕“微光”,照亮他们艰辛的求学之路,让他们感受到人心的温暖和生命的温度。
路漫漫其修远兮,教师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会继续敬业修德,以“爱满天下”的精神,关爱每一位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江苏省兴化中学高品质发展再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