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无锡市

孙林:用大爱赢得信任

——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孙林先进事迹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7-06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本人于2006年参加工作,200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工作以来,一直站在教学前线,用实际行动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用自己的一份大爱、一份仁心赢得了学生、家长及学校的信任和肯定。我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勇挑重担,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成果突出,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
  扎根一线育新花
  作为一名职业教育专业教师,我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更热爱职业教育这片热土。我喜欢用激励的话语为学生树立自信,用亲切的关怀让学生感受尊重,用扎实的行动恪守我的教育初心。教室和实训室是我待最久的地方,这里有我和学生的成长痕迹,也诞生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而辛勤的付出也总会有甜蜜的回报,这份回报,不是奖状,不是荣誉,而是学生出色的表现、成熟的技能以及由衷的敬意。每年国赛集训我都要离开家庭近4个月,去见证另一个孩子的破茧成蝶。2022年假期,我放弃休息与学生们参加国赛集训,一起面对困难,一起追逐梦想。顶着高温,进行着封闭式训练,每天指导学生要达12小时,除了吃饭就是训练,有时一个项目操作在手,为了达到一气呵成之感,午饭时间便是拖了又拖,有时就干脆放弃午饭,吃顿早晚饭,两顿并一顿了事,方便面更是长备口粮。即使熬到晚上训练结束,我躺在床上精疲力竭,可大脑还在高速运转,或是总结着今天训练的成败得失,或是思考着明日训练的指导技术……这段成长的经历一定会成为学生们宝贵的人生财富。截至2023年,我共指导学生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个,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9个。这些同学通过自己的双手书写了一个个技能改变命运的生动案例。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荣誉的背后必然是甘于寂寞的磨砺,璀璨的光华必是积累于平凡中的执着。
  或许,这双手可以记录我多年来训练岁月的痕迹;可是,即使是这双手,也难以道尽我多年来经受的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付出。
  长年累月地指导学生,在身体上已留下了训练的印记。指甲秃短,厚茧覆盖,那是为加快速度被高温烫伤的手指;疤痕斑驳,肤糙色暗,那是被金属引脚无情插入和高温焊锡飞溅灼烧的伤口。
  25岁腰间盘突出、29岁颈椎侧弯……这些都没有阻挡我育人的脚步。昂扬的工作热情自有它的源头,永不言弃的奋斗精神自有它的动力,我一直坚信:通过我的双手能够改变一个孩子,甚至能改变一个家庭。
  创新理念促教改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面对家长和学生的发展问题,我根据教育规律和生命成长规律,和团队通过实践探索,构建了“‘流动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实践教学情境、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团队衔接不畅的问题,形成了“三师合一”教学团队和工作坊互通、 技能融通、师资流通的“三通”格局,达成技能人才流动培养。该成果获得202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22年职业教育类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通过“流动工作坊”的构建,让更多的学生找到专业发展方向,寻到了技能学习的兴奋点和兴趣点。近几年来我和我的教学团队不断壮大,已建设成省级名师工作室团队。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提升,5位教师获得了江苏省技术能手称号,3位教师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主持省级以上课题8项,培养信息技术类技术技能人才超过200人。
  多元育才显成效
  我一直奔跑在“让每个孩子都有出彩机会”的道路上,致力通过推倒“实训室的墙”、打开“体育场的门”、挪出“音乐厅的琴”等,真正建设学生可以愉悦学习,可以自信展示,可以包容相处,可以放开排解的多元化、包容性成长空间。“多元育人”的教育理念正在不断进阶。我建设的创客空间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学生技能展示的重要平台,被授予无锡市创客学院,目前学生申请的专利作品达到4项;指导的家电维修学生团队成为省级暑期三下乡优秀志愿团队;指导的斯特姆创客联盟成功注册公司运行,并获得江苏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无华丽言辞,无豪言壮语,有的,是一份责任,一份担当,一份信念,我通过行动树立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的榜样,更为社会舆论提供了积极能量——职业教育也是成才之道,职业学校同样人才辈出! 

责任编辑:周灵

孙林:用大爱赢得信任
——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孙林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23-07-06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本人于2006年参加工作,200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工作以来,一直站在教学前线,用实际行动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用自己的一份大爱、一份仁心赢得了学生、家长及学校的信任和肯定。我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勇挑重担,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成果突出,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
  扎根一线育新花
  作为一名职业教育专业教师,我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更热爱职业教育这片热土。我喜欢用激励的话语为学生树立自信,用亲切的关怀让学生感受尊重,用扎实的行动恪守我的教育初心。教室和实训室是我待最久的地方,这里有我和学生的成长痕迹,也诞生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而辛勤的付出也总会有甜蜜的回报,这份回报,不是奖状,不是荣誉,而是学生出色的表现、成熟的技能以及由衷的敬意。每年国赛集训我都要离开家庭近4个月,去见证另一个孩子的破茧成蝶。2022年假期,我放弃休息与学生们参加国赛集训,一起面对困难,一起追逐梦想。顶着高温,进行着封闭式训练,每天指导学生要达12小时,除了吃饭就是训练,有时一个项目操作在手,为了达到一气呵成之感,午饭时间便是拖了又拖,有时就干脆放弃午饭,吃顿早晚饭,两顿并一顿了事,方便面更是长备口粮。即使熬到晚上训练结束,我躺在床上精疲力竭,可大脑还在高速运转,或是总结着今天训练的成败得失,或是思考着明日训练的指导技术……这段成长的经历一定会成为学生们宝贵的人生财富。截至2023年,我共指导学生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个,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9个。这些同学通过自己的双手书写了一个个技能改变命运的生动案例。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荣誉的背后必然是甘于寂寞的磨砺,璀璨的光华必是积累于平凡中的执着。
  或许,这双手可以记录我多年来训练岁月的痕迹;可是,即使是这双手,也难以道尽我多年来经受的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付出。
  长年累月地指导学生,在身体上已留下了训练的印记。指甲秃短,厚茧覆盖,那是为加快速度被高温烫伤的手指;疤痕斑驳,肤糙色暗,那是被金属引脚无情插入和高温焊锡飞溅灼烧的伤口。
  25岁腰间盘突出、29岁颈椎侧弯……这些都没有阻挡我育人的脚步。昂扬的工作热情自有它的源头,永不言弃的奋斗精神自有它的动力,我一直坚信:通过我的双手能够改变一个孩子,甚至能改变一个家庭。
  创新理念促教改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面对家长和学生的发展问题,我根据教育规律和生命成长规律,和团队通过实践探索,构建了“‘流动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实践教学情境、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团队衔接不畅的问题,形成了“三师合一”教学团队和工作坊互通、 技能融通、师资流通的“三通”格局,达成技能人才流动培养。该成果获得202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22年职业教育类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通过“流动工作坊”的构建,让更多的学生找到专业发展方向,寻到了技能学习的兴奋点和兴趣点。近几年来我和我的教学团队不断壮大,已建设成省级名师工作室团队。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提升,5位教师获得了江苏省技术能手称号,3位教师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主持省级以上课题8项,培养信息技术类技术技能人才超过200人。
  多元育才显成效
  我一直奔跑在“让每个孩子都有出彩机会”的道路上,致力通过推倒“实训室的墙”、打开“体育场的门”、挪出“音乐厅的琴”等,真正建设学生可以愉悦学习,可以自信展示,可以包容相处,可以放开排解的多元化、包容性成长空间。“多元育人”的教育理念正在不断进阶。我建设的创客空间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学生技能展示的重要平台,被授予无锡市创客学院,目前学生申请的专利作品达到4项;指导的家电维修学生团队成为省级暑期三下乡优秀志愿团队;指导的斯特姆创客联盟成功注册公司运行,并获得江苏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无华丽言辞,无豪言壮语,有的,是一份责任,一份担当,一份信念,我通过行动树立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的榜样,更为社会舆论提供了积极能量——职业教育也是成才之道,职业学校同样人才辈出! 

责任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