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盐城市

袁桂朋:在第二故乡写就“支教人”精彩华章

——盐城市大丰区丰华街道裕华小学教师袁桂朋先进事迹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7-1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袁桂朋,盐城市大丰区第四批赴陕西宜君支教教师,今年55岁,瘦高个,稀疏花白的头发见证了他的人生阅历。眼镜后面的双眼,总是透着睿智的光彩。1986年8月参加教育工作以来,袁桂朋先后在盐城市大丰区王港小学、裕华小学任数学老师,他变换过多个工作岗位,但总是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他在陕西宜君支教期间,演绎出一串串动人的佳话。
  满腔热情感动“秦地娃娃”
  提起支教,袁桂朋的妻儿总是有着道不完的心里话:他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了,应该说这是可以喘一口气的时候,可是他是个有理想的人,想定的事情“十头牛也拉不回”。其实,袁桂朋的家人更加担心的是他的身体。宜君县海拔高、空气干燥、饮食差异大,他的身体一直很单薄。袁桂朋却淡淡一笑,说道:“家里没有什么大事,就拜托你们了。宜君、裕华都一样教学,只不过是路程长短而已,不必担心,我会照顾自己。”袁桂朋和同行的老师们一起,将热情洒在了陕西宜君县大地上。
  在宜君县城关第一小学,袁桂朋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他温和、有涵养、与人为善,赢得学生的敬重和信任。学生小A,父亲在其3岁时离去,母亲改嫁他乡,他一直与祖父母相依为命。随着祖父母年岁增高、疾病缠身,家里经济渐渐拮据。他也成了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时不时为吃饭问题发愁。袁桂朋老师给他饭卡充值,像慈母一样照顾小A,他总是手把手教小A作图计算。小A一天天进步,他变得勤奋,变得开朗。他逢人就夸:“袁桂朋老师真好!”每当看到小A活蹦乱跳与孩子们一起游戏时,笑容也总是溢满在袁老师的脸庞。宜君县城关第一小学的领导及老师们这样评价:“为人师表,袁桂朋老师就是榜样!”
  袁桂朋爱学生所爱,急学生所急,先后多次走访贫困户,为他们排忧解难;多次为班级贫困学生充值饭卡,解决困难;他用自己的工资购买了160余册图书捐赠给各班,为学校筹集了1200多元的球类体育器材;还多方联系,介绍有爱心的人士来宜进行投资建设,为丰宜两地协作搭建连心桥……本来一年的支教就要结束了,可是宜君县城关第一小学坚决不答应,在校长赵永建一再诚挚邀请下,袁桂朋最后答应再延续支教一年。
  智慧课堂换得“源头活水”
  “袁桂朋老师是个有本事的人。”这是支教期间留给当地人的最深印象。他没有随遇而安,而是认真学习、勤奋探索,大胆尝试:一是变“教书”为“教人”。数学课堂不仅仅教授知识,还引导孩子树立远大志向,教授正确的为人处事方法及树立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变“教学”为“导学”。他根据教材和学生学习基础等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导学单、导学案,在导学的进程中切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三是变“单一施教”为“综合治理”。他在课堂上下功夫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组织开展了“争做计算小能手”“我思考,我能行”“每日一练”等学习竞赛活动,以赛促练。经过不懈的努力,在期中学情检测中,他班上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袁桂朋老师是个常反思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勤于反思必成就未来,庸庸碌碌将一事无成。”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针对当地的课堂教学实际和许多老师的困惑,袁桂朋老师在教研活动中先后提出并实施了“以核心问题引领课堂教学,用让学引思重塑课堂结构”“三段式预习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和“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等研究课题,目前均已取得显著成效。与宜君县城关一小赵永建校长合作撰写的《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让学引思课堂构建策略》一文,在《世界家苑-教育论丛》2019年第9期发表。“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课题,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确定为重点课题,并于2020年12月通过结题鉴定验收。依据“三段式预习能力与习惯的培养”为主题,撰写的《核心素养下小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在《读与写》杂志2019年第36期上发表。研究中形成的《论证报告》《数学预习单》《关于预习的问卷调查》以及《调查分析报告》等资料被众多老师学习借鉴。
  袁桂朋老师更是个有思想的人。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他在《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主题报告中指出:上好课是老师最重要的看家本领。课堂尤其是小学数学课堂要能够致力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核心问题引领课堂教学,用让学引思重塑课堂结构,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获得“拨云见日”的快感。他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运用导学单和导学案,把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融入课堂,把“让学引思”的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之中,引导学生自主体悟知识点,合作探究知识点,体验到做课堂主人的快乐。
  课堂三“求变”是这一思想最好佐证,反思三“课题”是其思想的最好体现。课后,许多老师都很惊讶:原来数学课也可以这样上呀!在袁桂朋的影响下,“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们做个分享吗?”“其他同学同意他的想法吗?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呢?”等等带有启迪性的课堂用语也成了陕西宜君县城关一小课堂上老师的常用语,随之“活动单导学”模式等先进教学理念也在一小课堂上落地生根。
  贴艺课程叫响“桂朋名字”
  走进宜君县城关第一小学,“袁桂朋工作室”醒目牌匾映入眼帘。这是宜君县副县长仇飞和赵永建校长为其工作室揭的牌匾。工作室,虽然陈设简单,但这里却创造了“美”。
  袁桂朋的《玉米苞衣工艺制作》校本课程项目是受到了大丰麦秸秆画的启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依据宜君的民风民俗、历史文化等特点,将境内仰韶文化遗址、彭祖故里、北魏石窟群等特色文化建筑,以玉米苞衣工艺画的形式展示了出来。研发玉米苞衣工艺画的制作,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用眼去发现美,用心去感悟美,用手去创造美的能力。每次学习贴画之后,学生们总是欣喜若狂,感慨万千。“刚刚袁老师教了我们如何用玉米皮制作玉米皮工艺画。在袁桂朋老师没有来我们学校之前,我们还不知道用玉米皮竟然可以做出这么漂亮的画!虽然袁老师来自外省,但是他和我们就像亲人一样,我们非常喜欢袁桂朋老师。”五(2)班学生丁敏开心地说道。
  工作室以梯队模式,充分发挥团队合作优势,开展序列教学,进行艺术教育,为学校全面发展、优质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铜川市人大副主任陈安锁专程来宜君县看望袁桂朋老师,参观了他的工作室。他一边翻看着作品专辑《秀美宜君》,一边称赞说:“有创意!有创意!”师生作品《十二生肖》被选送到铜川市创意农业展示会展出。《丰收的田野》被选送到陕西省农高会展出。作为异地牵手的象征,作品《爱莲》《连年有余》被选送给大丰区人民政府留存。
  励志支教见真情,飞越关山赴宜君。伴随着各路媒体走近袁桂朋,他的名字也在宜君教育界逐步叫响。《跨越千里谱赞歌》《丰宜结对素质教育之花绽放宜君校园》《一段支教路,一生支教情》等报道无一不是对其支教的褒奖。此时此刻,袁桂朋老师依然心无旁骛埋头教学,潜心贴艺课程开发。其精神与境界实在可敬可佩!这里,我们姑且用其当时在《当代陕西》特刊上发表的工作随笔《我不是种子,我是一颗铺路的石子》中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结束语:“我们不是种子,因为我们没有种子那巨大的能量;我们也不是蜡烛,因为我们在付出的同时也收获着我们的梦想;我们是一颗颗铺路的石子,秉承‘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在宜君县教育的三尺讲台上奉献自己。”

责任编辑:周灵

袁桂朋:在第二故乡写就“支教人”精彩华章
——盐城市大丰区丰华街道裕华小学教师袁桂朋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23-07-18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袁桂朋,盐城市大丰区第四批赴陕西宜君支教教师,今年55岁,瘦高个,稀疏花白的头发见证了他的人生阅历。眼镜后面的双眼,总是透着睿智的光彩。1986年8月参加教育工作以来,袁桂朋先后在盐城市大丰区王港小学、裕华小学任数学老师,他变换过多个工作岗位,但总是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他在陕西宜君支教期间,演绎出一串串动人的佳话。
  满腔热情感动“秦地娃娃”
  提起支教,袁桂朋的妻儿总是有着道不完的心里话:他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了,应该说这是可以喘一口气的时候,可是他是个有理想的人,想定的事情“十头牛也拉不回”。其实,袁桂朋的家人更加担心的是他的身体。宜君县海拔高、空气干燥、饮食差异大,他的身体一直很单薄。袁桂朋却淡淡一笑,说道:“家里没有什么大事,就拜托你们了。宜君、裕华都一样教学,只不过是路程长短而已,不必担心,我会照顾自己。”袁桂朋和同行的老师们一起,将热情洒在了陕西宜君县大地上。
  在宜君县城关第一小学,袁桂朋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他温和、有涵养、与人为善,赢得学生的敬重和信任。学生小A,父亲在其3岁时离去,母亲改嫁他乡,他一直与祖父母相依为命。随着祖父母年岁增高、疾病缠身,家里经济渐渐拮据。他也成了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时不时为吃饭问题发愁。袁桂朋老师给他饭卡充值,像慈母一样照顾小A,他总是手把手教小A作图计算。小A一天天进步,他变得勤奋,变得开朗。他逢人就夸:“袁桂朋老师真好!”每当看到小A活蹦乱跳与孩子们一起游戏时,笑容也总是溢满在袁老师的脸庞。宜君县城关第一小学的领导及老师们这样评价:“为人师表,袁桂朋老师就是榜样!”
  袁桂朋爱学生所爱,急学生所急,先后多次走访贫困户,为他们排忧解难;多次为班级贫困学生充值饭卡,解决困难;他用自己的工资购买了160余册图书捐赠给各班,为学校筹集了1200多元的球类体育器材;还多方联系,介绍有爱心的人士来宜进行投资建设,为丰宜两地协作搭建连心桥……本来一年的支教就要结束了,可是宜君县城关第一小学坚决不答应,在校长赵永建一再诚挚邀请下,袁桂朋最后答应再延续支教一年。
  智慧课堂换得“源头活水”
  “袁桂朋老师是个有本事的人。”这是支教期间留给当地人的最深印象。他没有随遇而安,而是认真学习、勤奋探索,大胆尝试:一是变“教书”为“教人”。数学课堂不仅仅教授知识,还引导孩子树立远大志向,教授正确的为人处事方法及树立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变“教学”为“导学”。他根据教材和学生学习基础等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导学单、导学案,在导学的进程中切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三是变“单一施教”为“综合治理”。他在课堂上下功夫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组织开展了“争做计算小能手”“我思考,我能行”“每日一练”等学习竞赛活动,以赛促练。经过不懈的努力,在期中学情检测中,他班上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袁桂朋老师是个常反思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勤于反思必成就未来,庸庸碌碌将一事无成。”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针对当地的课堂教学实际和许多老师的困惑,袁桂朋老师在教研活动中先后提出并实施了“以核心问题引领课堂教学,用让学引思重塑课堂结构”“三段式预习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和“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等研究课题,目前均已取得显著成效。与宜君县城关一小赵永建校长合作撰写的《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让学引思课堂构建策略》一文,在《世界家苑-教育论丛》2019年第9期发表。“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课题,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确定为重点课题,并于2020年12月通过结题鉴定验收。依据“三段式预习能力与习惯的培养”为主题,撰写的《核心素养下小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在《读与写》杂志2019年第36期上发表。研究中形成的《论证报告》《数学预习单》《关于预习的问卷调查》以及《调查分析报告》等资料被众多老师学习借鉴。
  袁桂朋老师更是个有思想的人。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他在《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主题报告中指出:上好课是老师最重要的看家本领。课堂尤其是小学数学课堂要能够致力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核心问题引领课堂教学,用让学引思重塑课堂结构,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获得“拨云见日”的快感。他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运用导学单和导学案,把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融入课堂,把“让学引思”的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之中,引导学生自主体悟知识点,合作探究知识点,体验到做课堂主人的快乐。
  课堂三“求变”是这一思想最好佐证,反思三“课题”是其思想的最好体现。课后,许多老师都很惊讶:原来数学课也可以这样上呀!在袁桂朋的影响下,“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们做个分享吗?”“其他同学同意他的想法吗?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呢?”等等带有启迪性的课堂用语也成了陕西宜君县城关一小课堂上老师的常用语,随之“活动单导学”模式等先进教学理念也在一小课堂上落地生根。
  贴艺课程叫响“桂朋名字”
  走进宜君县城关第一小学,“袁桂朋工作室”醒目牌匾映入眼帘。这是宜君县副县长仇飞和赵永建校长为其工作室揭的牌匾。工作室,虽然陈设简单,但这里却创造了“美”。
  袁桂朋的《玉米苞衣工艺制作》校本课程项目是受到了大丰麦秸秆画的启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依据宜君的民风民俗、历史文化等特点,将境内仰韶文化遗址、彭祖故里、北魏石窟群等特色文化建筑,以玉米苞衣工艺画的形式展示了出来。研发玉米苞衣工艺画的制作,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用眼去发现美,用心去感悟美,用手去创造美的能力。每次学习贴画之后,学生们总是欣喜若狂,感慨万千。“刚刚袁老师教了我们如何用玉米皮制作玉米皮工艺画。在袁桂朋老师没有来我们学校之前,我们还不知道用玉米皮竟然可以做出这么漂亮的画!虽然袁老师来自外省,但是他和我们就像亲人一样,我们非常喜欢袁桂朋老师。”五(2)班学生丁敏开心地说道。
  工作室以梯队模式,充分发挥团队合作优势,开展序列教学,进行艺术教育,为学校全面发展、优质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铜川市人大副主任陈安锁专程来宜君县看望袁桂朋老师,参观了他的工作室。他一边翻看着作品专辑《秀美宜君》,一边称赞说:“有创意!有创意!”师生作品《十二生肖》被选送到铜川市创意农业展示会展出。《丰收的田野》被选送到陕西省农高会展出。作为异地牵手的象征,作品《爱莲》《连年有余》被选送给大丰区人民政府留存。
  励志支教见真情,飞越关山赴宜君。伴随着各路媒体走近袁桂朋,他的名字也在宜君教育界逐步叫响。《跨越千里谱赞歌》《丰宜结对素质教育之花绽放宜君校园》《一段支教路,一生支教情》等报道无一不是对其支教的褒奖。此时此刻,袁桂朋老师依然心无旁骛埋头教学,潜心贴艺课程开发。其精神与境界实在可敬可佩!这里,我们姑且用其当时在《当代陕西》特刊上发表的工作随笔《我不是种子,我是一颗铺路的石子》中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结束语:“我们不是种子,因为我们没有种子那巨大的能量;我们也不是蜡烛,因为我们在付出的同时也收获着我们的梦想;我们是一颗颗铺路的石子,秉承‘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在宜君县教育的三尺讲台上奉献自己。”

责任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