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锦华老师政治思想坚定,践行国家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廉洁从教,乐于奉献,勇于争先,积极响应号召,连续申请援耀支教。过去的两年时间,他创造性开展支教工作,努力为东西部协作做贡献,树立了支教教师的良好形象。
追梦寻梦,梦想成真
工作27年来,武老师始终坚持在最偏远最艰苦的乡村学校任教,立足岗位,乐于奉献,将满腔的热情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哪里艰苦,他冲到哪里;哪里需要,他立足在哪里。他很早就渴望到艰苦的西部地区锻炼自己,奉献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还是在武锦华老师的学生时代,经父亲的好友推荐,他接触了著名作家路遥所著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普通人的生活与劳动、迷茫与追求,为他展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出于对路遥的追慕,对黄土高原的向往,他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续写《平凡的世界》,让书中的人物继续向前精彩地活着!为此,他和家人专程到陕西,寻访路遥足迹,体验西部风情,积累创作素材。2021年6月,他得知有援陕支教的机会,便第一时间报名,并通过遴选得以成行。支教期间,他终于完成了20万字的续写,以鲜明的时空感和浓郁的陕西味,受到耀州同事和文学爱好者的好评。而他也对支教工作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以心交心,融入当地
如何真正走进当地、走进学生内心?两年支教,武老师对所支教的前后两个六年级班的83名学生逐一进行家访,部分学生还进行了多轮家访。他走进每一名学生的家里,和家长围炉而坐,聊家长里短,谈学生学习,问所需所盼。他白天骑行家访,晚上整理家访日记,并将日记发送给班级其他老师,共同探讨对每个孩子的教育策略和帮扶方式。很快,孩子们就喜欢上了武老师,把他当成了知心朋友,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困难都愿意向他诉说,而他也总是有求必应、乐此不疲。
武老师用自己的热心和真情,迅速融入丘小集体。他指导学生习作公开发表,撰写支教论文公开发表,负责带领年级学科组确定教研课题,认真进行校本研修;积极亲身和指导学生参与支教学校的活动,以自己优良的师德和教学理念引领着支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亲身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赛事活动,屡获佳绩。武老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考权,尊重学生的发言权,尊重学生探究精神,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分层教学,关爱差生。所任教班级语文成绩稳中上升,受到当地家长和干群的肯定,反响优良。
此心安处是吾乡。武老师利用双休日时间,骑遍了小丘镇三山沟沟,踏访遍了耀州、铜川、关中地区,了解当地人生活状况,及时撰写报道,提出合理化建议,俨然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小丘人。武老师所开展的活动和撰写的报道被许多个平台多种媒体转载发布,宣传了东台,使“东耀一家亲”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武老师先后到照金陕甘边根据地纪念馆、习仲勋故居、陈家坡会议旧址、爷台山抗战纪念馆、桃渠塬革命遗址等处参观学习,更加坚定了献身教育、支教奉献的信念。他先后结对5名青年教师,定期开放示范课,毫无保留地热情指导。他经常牺牲休息时间辅导学生,每天坚持写支教日记,记录支教生涯的点点滴滴。新冠疫情期间,武老师能够做好学生晨午检,密切关注学生状态,主动参与疫情防控,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疫情封控期间,武老师精心备课,认真上好线上教学课,保证了停课不停学;全员核酸,武老师提前到达核酸地点,帮助核酸采集医生贴核酸采样管标签;复学后化身大白,积极协助医生做好核酸采集。
以德育德,汇爱成河
作为援耀团队的一员,在做好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同时,武老师自费购置了1000多元的簿本等学习用品,赠送给支教班级的孩子们。他还积极联系热心文友,先后为学校及贫困学生捐赠了约两万元的物品。
2021年底,武老师当年的学生周灵沅和刘夏榕分别进入北京大学和南京林业大学学习后,得知武老师支教助学的事迹,于是捐赠稿费7000余元设立小丘小学“廉子”奖学金,并将300余册课外书籍捐赠给学校,以此激励山村孩子勤奋学习、追逐梦想。东台市实验小学的郑巧晴同学也捐出自己的稿费注入“廉子”奖学金。通过武老师的努力,东耀协作在东台学生身上得到延续。
念兹在兹,伉俪携手
第一年支教即将结束之际,武老师毅然提出延期申请,同是优秀骨干教师的爱人也向组织提出申请并得以成行。伉俪携手支教,为东耀协作增添了一段佳话。
武老师夫妇俩捐赠支教补助一万元和自用的笔记本电脑发起设立了“文秀”助学金。山高路远,爱人支教的寺沟中学学生分布在全区的各个乡镇,有些孩子离学校有近100公里。武老师和爱人相伴家访,结对帮扶贫困学生,穿山越岭,将御寒冬衣和棉鞋送到贫困学生的手中。
不忘支教初心,牢记育人使命。武锦华老师,默默奉献,坚定执著,在第二故乡耀州,他用自己踏踏实实的行动努力践行着教书育人的光荣承诺,演绎着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师不平凡的事业。